d-二聚体检测与临床应用

上传人:ji****en 文档编号:107176231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2.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二聚体检测与临床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d-二聚体检测与临床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d-二聚体检测与临床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d-二聚体检测与临床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d-二聚体检测与临床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二聚体检测与临床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二聚体检测与临床应用(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D-二聚体的检测与临床应用,内容提要,一、概述 二、D-二聚体的检测 三、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 四、D-二聚体的结果解释,PPT模板下载: 行业PPT模板: 节日PPT模板: PPT素材下载: PPT背景图片: PPT图表下载: 优秀PPT下载: PPT教程: Word教程: Excel教程: 资料下载: PPT课件下载: 范文下载: 试卷下载: 教案下载:,概 述,D-Dimers :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 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概述,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水解,释放

2、出纤维蛋白FPA和FPB,然后形成纤维蛋自单体(SFM),SFMY链之间形成(谷氨酰胺)赖氨酸交联,然后形成纤维蛋白。这种链之间的共价交联是形成DD的结构基础。交联纤维蛋白在溶解过程中,释放出X、Y、D、E等碎片,这些碎片进一步降解为最小的片段DD、DD/E、YD/YD、YY/DD等复合物。 DD分子量约62000D,在体内半衰期3h,主要经肾脏排泄。,D-Dimer的产生,概 述,D-二聚体的特点 1 敏感性高: 92%-100% 当血浆D-二聚体低于某一临界值时(通常为0.5mg/L),可基本除外急性PTE(肺血栓栓塞症 ),其阴性预测值大于90%。 2 D-Dimer特异性低:老年、孕妇

3、、外周血管疾病、肿瘤和感染性疾病等可增高。,二、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检测方法,乳胶凝集法(LATEX)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免疫比浊法(Latest) 胶体金免疫渗透法,乳胶凝集法,普通乳胶颗粒吸附D-二聚体特异性抗体, 与血浆中D-二聚体结合后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时, 判定为阳性结果(0.5mg/L), 将标本倍比稀释, 则可进行半定量测定, 结果为阳性的最大稀释度乘以0 .5即为检测结果。 胶乳凝集法检测D-二聚体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的特点,适用于急诊快速检测。但采用定性或半定量方式报告,结果差异大,不适用于大批量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将包被抗D-二聚体抗体与待测血浆中的

4、D-二聚体结合,加入酶标抗体后形成复合物,后者与底物作用呈现显色反应,492 nm 处测得的吸光度值与待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成正比。 该方法对血栓栓塞有较高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以及中等的特异性。但检测时间长,不适用于急诊快速检测。 快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具有快速、定量、敏感性高和适合个体检测等特点, 近年来发展较快, 其中VIDAS DD 法是目前国内外临床研究最多的一种方法,免疫比浊法,每个乳胶微粒直径(0 .1 0.02)m 吸附2 个D-二聚体特异性抗体, 此颗粒的直径小于检测光束波长(540nm), 因而当光束穿过乳胶颗粒悬液时仅有微量的光波被吸收。溶液中的待测抗原(D-二聚体)与胶乳颗

5、粒吸附抗体结合成聚合体, 此聚合体的直径远大于入射光波长, 因而入射光被吸收的量大大增加, 增加的吸光度可反映待测抗原在受检样品的含量 该方法检测快速、稳定、灵敏度高,合理运用可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胶体金免疫渗透法,胶体金免疫渗透法为包被有抗D-二聚体单克隆抗体的多孔薄膜,单抗上偶朕着胶体金。当待检标本中的D-二聚体与单抗结合后所产生的红色强度在540 nm 由仪器识别,强度与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成比例,可定量检测。 胶体金免疫渗透法采用D-二聚体特异性抗体捕获血浆中的D-二聚体,具有简便、快速、定量的优点,可及时检测单个或成批标本,特别适用于D-二聚体的急诊检测。,三、 D-二聚体的临

6、床应用,临床应用,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早期排除诊断) DIC的早期诊断和动态监测 溶栓治疗评估及血栓复发的监测 外科手术后的血栓监测 妊高症、先兆子痫的监测 恶性肿瘤、白血病 早期识别、抗凝治疗 肝脏疾病(重症肝炎、肝硬化) 肾脏疾病(肾病综合征、肾移植术后) 心血管疾病病情评估 脑梗死鉴别和治疗监测,1、DVT和PE的排除,D-二聚体检测最大的临床价值是用于排除DVT和PE。循证医学证实其VTE和PE的排除性诊断价值。,目前临床结合验前概率(pretest probability, PTP)同时检测患者D-二聚体浓度,来排除DVT和PE。当PTP评估为低、中风险,D-二聚体检测cutoff值

7、为阴性(0.5ug/ml ),即可排除DVT和PE,无需再做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DVT和PE的排除,血管造影虽是诊断DVT和PE的“金标准”,但其检查费用相对较高,且有侵入性损伤,同时还受到医院医疗水平的制约。 肺部扫描和超声也可选择,但也不便作为常规筛查。 D-二聚体测定简单便捷,价格低廉,特别适合对门诊病人的常规筛查。 国外研究表明,D-二聚体检测结合PTP可使30-35%怀疑有DVT/PE的病人免受进一步检查,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痛苦和费用,DVT和PE的排除,研究发现静脉造影证实为DVT 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 若采用以D 二聚体 0.5mg/L 而为阳性, 则检查的敏感性和特

8、异性分别为95 % 和77 %, 阴性预测值为92 %。 文献报道检测D-二聚体的结果(以0 .5ug/ml为阳性界值)对段以上肺栓塞的敏感性为98 %、阴性预期值99%,段以下肺栓塞的敏感性为76%、阴性预期值为94%。,2、DIC 早期诊断和动态监测,DIC 是一种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和严重的获得性、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其特点是体内凝血和抗凝机制失衡导致血小板聚集,病理性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在微血管沉积,形成广泛性微血栓和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DIC 早期诊断和动态监测,DIC 早期诊断和动态监测,作为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标志性物质,D-二聚体在DIC的诊断和病程监测上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9、。在DIC形成早期即有D-二聚体升高,而且随病程的发展,D-二聚体可持续升高达10倍以上。因此,D-二聚体可作为DIC早期诊断和病程监测的主要指标。 D-二聚体与FDP同时测定,可大大提高其诊断效率。,DIC 早期诊断和动态监测,血小板计数: 4.0 g/L,或进行性下降 D-二聚体、FDP:进行性增高,3P实验阳性 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或较正常对照延长 3 sec以上, 肝病超过 5 sec 纤溶酶原(PLG):含量、活性降低 抗凝血酶(AT):含量、活性降低(肝病不适用) F活性:50%(肝病必备),DIC 早期诊断和动态监测,鉴别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DIC):前者FDPs,D-

10、D/N;后者FDPs和D-D 都。,DIC 早期诊断和动态监测,3、溶栓治疗的评估与检测,国内外学者均有报道,D-二聚体可作为血栓性疾病溶栓治疗的特异性监测指标。在溶栓治疗中,D-二聚体含 量变化一般有以下特点: 溶栓后D-二聚体含量在短期内明显上升,而后逐渐下降,提示治疗有效; 溶栓后D-二聚体含量持续升高或下降缓慢,提示溶栓药物用量不足; 溶栓治疗应持续到D-二聚体含量下降至正常范围。恢复正常的D-二聚体是停止溶栓的指征。,溶栓治疗的评估与检测,不同疾病的溶栓治疗,D-二聚体峰值变化的时间有所不同。 在急性心梗、脑梗溶栓后16h D-二聚体达到峰值,24h降至溶栓治疗前水平; 在DVT溶栓

11、治疗时,D-二聚体峰值常出现在24h或以后。 慢性期DVT患者,溶栓前D-二聚体含量高于正常,而溶栓后D-二聚体含量不升高,或迅速下降至正常范围,说明此时仅有少量新鲜血栓形成,大部分为机化的陈旧血栓,溶栓常不能收到满意效果。,4、妊高症、先兆子痫的监测,妊娠期间血液系统中的凝血因子活性和浓度会发生改变,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表明孕妇的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强,机体正处于一定程度的高凝状态。 有研究表明,正常孕产妇的孕早期D-二聚体含量略高于非孕成年人的疾病界定值。随着孕期的增长,其含量也会有明显的上升,孕晚的含量为孕早期的1.535.7倍。在产后第一天浓度会急剧上升到达一个峰值,三天之内恢复

12、至较低水平。,妊高症、先兆子痫的监测,近年来,许多学者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综合症(PIN)的发生与D-二聚体有一定的相关性,其异常升高是PIN的独立危险因素,对PIN具有显著的预测价值。研究表明,重度PIN患者其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妊娠者,且其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妊高症、先兆子痫的监测,围产期 D-二聚体:持续增高提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位置:左下肢发病显著多于右下肢。 人群:高龄产妇围产期静脉血栓的监测。 重度子痫前期 病理基础:血管内皮广泛损伤。 病理过程:慢性DIC的病理过程 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FIB、AT 监测目的:D-二聚体持续增高提示终止妊娠。,5、恶性肿

13、瘤的监测,恶性肿瘤:对于止凝血系统具有促凝效应,无论恶性实体 瘤或白血病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高凝状态或血栓。 文献: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发病率约1030,以腺癌并发血栓最为常见。临床:癌症患者常见术后肺栓塞发生。,四、D-二聚体的结果解释,流行病学调查及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显示,临床大多数学科的疾病都有可能引发血栓性疾病,D-二聚体结果解释,0.5mg/L,不能排除静脉栓塞性疾病,应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综合评估血栓性疾病的风险,必要时进行动态观查 结合病人群建立 D-二聚体检测的医学决定水平(反映某一病种患者罹患血栓的风险程度),如:孕妇、老年人 动态监测 短期内重复测定D-D不仅对诊断有益,而

14、且可窥测病情的演变。,D-二聚体局限性,局限性: 特异性在50%左右 如果D-dimers实验结果为阳性, 其中50%病例为血栓症 另外50%病例为其它临床症状 - 炎症, - 癌症, - 血肿, - 术后, - 出血, - 怀孕, - 老年人 .,各类疾病D-D升高的阳性率,D-二聚体局限性,既往血栓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低于新近发生血栓的患者水平 小血栓的D-二聚体水平低于大血栓。因此,有一些时间较长的小血栓会出现亚临床表现或阴性的D-D结果 D-D对远端血栓的敏感性低,如果患者的临床症状不明显,D-D也可能出现假阴性 高滴度的类风湿因子、雌激素治疗、卵巢癌肿瘤标志物CA125等可引起D-二聚体水平假性升高,探 讨,一、不同试剂检测结果不可比性 1.单克隆抗体不同 2.报告结果缺乏统一的标准单位(FEU、DDU) 3.参考区间不同 4.校准品不同 二、参考区间与cutoff值 1.CLSI建议,在报告检测结果时,如果只用于排查DVT和PE,只报cutoff值,如果用于其他疾病的诊断和监测,就报参考区间; 2.应对“特殊人群”重新建立参考区间和cutoff值,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