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的康复-2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7175362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PPT 页数:155 大小:12.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卒中的康复-2_第1页
第1页 / 共155页
脑卒中的康复-2_第2页
第2页 / 共155页
脑卒中的康复-2_第3页
第3页 / 共155页
脑卒中的康复-2_第4页
第4页 / 共155页
脑卒中的康复-2_第5页
第5页 / 共1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脑卒中的康复-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卒中的康复-2(1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各位同学早上好!,第四节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问题 脑卒中的康复为什么具有可能性和有效性?,脑卒中病损呈局灶性 脑损伤后脑组织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表明:脑损伤后脑组织具有在结构上和功能上重组的能力,由此决定了脑卒中的康复具有可能性和有效性,一、康复治疗目标与时机的选择 (一)脑卒中康复治疗目标 预防脑卒中后可能发生的残疾和并发症 改善/恢复受损的功能(&结构) 提高患者的ADL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 【重返家庭,回归社会】,(二)脑卒中康复治疗时机的选择 早期康复 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是脑卒中治疗的重要内容,早期的概念? 上田敏教授: 脑卒中康复应从急

2、救开始(1987年) 发病第一天(超早期) 脑梗死发病后3天,脑出血发病后7天 脑卒中发病后30天内 【在卒中单元进行】,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 符合脑卒中康复医疗条件的患者在病情稳定后24-72小时,即可开始主动性康复活动,符合脑卒中康复医疗条件? 患者的GCS8分 原发神经病学病损无加重或已有改善 生命体征平稳(体温、呼吸、脉搏和血压正常)48小时(24-72小时)以上,在综合评估后,可以制定并执行合理的康复治疗计划。 【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开始稍早(病后3-5天),而脑出血患者开始的相对较晚(病后2-3周)】,为什么要进行早期康复治疗? 国内外文献报道: 1、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主要发生在

3、病后6个月内,尤其是头3个月内,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能够促进患者功能更快地恢复,生活质量提高 2、脑卒中并发症显著降低 3、脑卒中复发率降低,二、康复治疗的基本原则 (一)选择合适的康复时机(早期康复) (二)康复评定贯穿于脑卒中治疗的全过程 (包括急性期、恢复早期(亚急性期)、恢复中后期和后遗症期) (三)康复治疗计划由康复治疗小组共同制订(相关人员共同参与,并在治疗方案实施过程中逐步加以修正和完善),(四)康复治疗注意循序渐进 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康复方法和程序;要有脑卒中患者的主动参与及其家属的配合,并与日常生活和健康教育相结合,(五)采用综合康复治疗(综合康复) 包括物理治疗

4、、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传统康复治疗和康复工程等 (六)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必要的手术治疗,附:脑卒中其他康复原则 社区康复(脑卒中康复的长期性) 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康复治疗与活动,可以丰富患者的社区生活内容,促进患者功能进一步的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性康复/预防性康复/主动性康复,三、运动障碍的康复治疗 (是脑卒中康复训练的重点) 运动功能障碍训练的重点: 应放在正常运动模式和运动控制能力的恢复上,而不是增强肌力训练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对随意运动的影响是:上运动神经元支配的随意运动的丧失,下运动神经元支配的原始运动模式的释放】,目前总的趋势是,按照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发育学的原理

5、,以及中枢性瘫痪的恢复规律,综合地运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恢复,促进技术的综合运用 促进技术(facilitation techniques, FT)是根据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发育的原理,采用各种感觉刺激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恢复的康复训练技术: 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Kabal-Knott-Voss技术、Rood技术和Carr-Shepherd技术等,FT 强调感觉对运动的重要性 强调按神经发育顺序,由近端到远端,并结合日常的功能活动,进行有目的运动功能训练,通过反复练习,来强化和巩固对运动的控制能力,改善期(Brunnstrom的5、6期

6、) 继续抑制痉挛、加强协调性和选择性随意运动为主 方法: 采用上述抑制异常肌张力的方法,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进行上肢和下肢实用功能的强化训练,附:卒中康复治疗模式的转变 第一次转变(20世纪40年代-二战后): 神经肌肉再教育模式 促通技术(facilitation techniques, FT),第二次转变(20世纪90年代): 促通技术(NDT、PNF、Brunnstroum等) 功能性作业为导向的方法/训练方式 【FT重新获取的正常运动模式不能被转移至功能性日常生活的技巧之中】,(一)急性期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临床期康复/疾病初期/Brunnstrom的1、2期,驰缓期) 该期持续时间一般

7、为两周,重症者可达4周 该期康复治疗应与临床诊疗同时进行(包括原发病治疗,合并症治疗,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治疗),急性期康复驰缓期 防止并发症和以促进肌张力恢复、保持关节活动度为主,康复治疗的目的/目标(短期目标): 是预防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 压疮、关节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泌尿系和呼吸道的感染等,通过早期康复达到调控心理状态,预防废用,初步恢复床上部分活动/运动功能,为恢复期的进一步功能康复打好基础,该期康复方法: 主要采用正确的肢位摆放,快速进行患侧肢体的被动活动,刷擦和拍打患侧肢体的肌肉,在治疗师的帮助下,进行卧位被动运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逐步过渡到床上翻身、床边坐和床边站,该

8、期配合患侧各种感觉刺激和心理疏导,以及相关的康复治疗如吞咽功能训练,发音器官运动训练、呼吸功能训练等,促进脑卒中患者各受损功能的恢复或改善,康复措施与方法: (1)心理支持: 脑卒中病人存在着程度不等的心理问题 例如,患者存在不理解、不合作、焦虑或抑郁等情绪障碍,这些障碍困扰着病人并直接影响病人的临床和康复治疗 因此要进行常规心理评定和足够的心理支持治疗,关心和鼓励病人,帮助病人解决各种困难问题,要注意发挥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支持疗法 (Supportive play chotherapy) 又称支持性心理疗法、精神支持疗法、一般性心理治疗法,是一种以“支持“为主的特殊性心理治疗方法,(

9、2)床上正确体位与肢位的摆放 从入院第一天起,就应注意做好床上体位的摆放 正确的体位与肢位可以防止关节脱位和挛缩、抗痉挛、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在急性期偏瘫侧肢体肌张力低下,主动活动不能或很弱,病人自己多不能完成体位的转换,因此床上正确的体位与肢位摆放需要辅助 【肢位的摆放是体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仰卧位: 头颈中立位或稍转向患侧,躯干平直,患侧肩胛下和上肢下垫枕(防止肩胛带后缩),手掌心向上;远端比近端略抬高(患侧上肢外展外旋位(软瘫-内旋),伸肘、伸腕、伸指) 腕背屈30度,手中握直径45cm纱布卷/木块(对抓握反射明显者,不主张持物),仰卧位下肢: 髋膝轻度屈曲、膝下垫小枕、患侧臀部大腿外侧

10、用纱袋或枕垫起(使骨盆向前,防止患腿外旋) 踝关节:使用挡足板,保持踝关节中立位。(阳性支撑反射明显者,足底避免接触任何支撑物,预防正性支撑反射所引起的足下垂),仰卧位受颈紧张反射和迷路反射影响,异常反射活动较强,时间过长容易引起骶尾部、足跟外侧或外踝部发生褥疮,健侧卧位: 躯干与床面成直角,偏瘫上肢下垫枕,肩前伸,肘、腕、指各关节伸展放于胸前的枕垫上,向头顶方上举约100手掌心向下,患侧下肢完全由枕头支撑,髋膝自然屈曲,足不要内翻。健侧上肢自然屈曲放在胸腹前面亦可屈曲在枕头下。健侧下肢平放在床上,轻度伸髋屈膝,健侧卧位:要点 头:枕头予以良好支持 躯干:与床成直角 偏瘫上肢前伸由枕头支持 健

11、侧上肢以舒适位置放置 患侧下肢向前屈髋屈膝并完全由枕头支持 健侧下肢轻度屈髋、稍屈膝,健侧卧位是病人感觉舒适的体位 该体位同时有对抗偏瘫上肢屈肌痉挛和下肢伸肌作用 同时还方便治疗者对偏瘫的治疗操作,患侧卧位: 头颈置于高度适中枕上,躯干稍后旋 后背用枕头稳定支持。患肩前伸,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后,掌心向上,手指伸展散开,患侧下肢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微屈 健侧上肢自然放在身上或身后枕上,避免前伸 引起患侧肩胛骨 相对后缩 健侧下肢呈迈步位, 髋膝向前屈曲置于 体前支撑良好的 枕上,患侧卧位要点: 头要有良好支持,上颈段屈曲 躯干稍向后旋转(后背用枕头支持) 患手前伸,与躯干角度不小于90度(肩胛带前

12、伸)前臂旋后。 腕被动背伸; 健侧上肢可放在身上或后边、前边的枕上。,偏瘫病人应以侧卧位为主,上述三种体位交替使用 最佳体位是患侧卧位,也是最具治疗意义的体位(患侧卧位可以增加患侧感觉输入,牵位整个偏瘫侧肢体,有助防治痉挛,健手在上方还可以自由活动),(3)患肢被动活动(是急性期的常规治疗) 是偏瘫功能综合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本运动功能训练的准备/热身活动,患肢被动活动 目的: 防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偏瘫病人,急性期关节多无自主运动,通常在治疗师的帮助下或健侧上肢的带动下进行被动活动】,被动活动顺序: 应从近端关节到远端关节,被动活动注意事项: 早期开始 通

13、常取仰卧位 两侧均进行,先健侧,后患侧 关节近端固定 手法轻柔,避免暴力,速度缓慢,要有节律,一般一个动作3-5秒 各关节诸运动方向均要训练,每种运动各3-5次为宜,无痛情况下进行关节活动,关节活动幅度由小到大,逐渐至全关节活动范围活动(肩关节迟缓期50%ROM的运动),避免活动过度,有疼痛,可先予热敷/按摩,再运动,被动活动过程中应多做一些抗痉挛模式的运动,如肩外展、外旋、肘伸展、前臂旋后、腕背伸、指伸展,以及伸髋、屈膝、踝背伸等,问题: 昏迷病人能否进行被动运动?,被动活动方法: 【上肢】 患侧肩胛骨活动: 体位:仰卧位/健侧卧位,方法:治疗者一手托起患侧上肢,使该侧上肢呈伸展位,另一只手

14、托住患侧肩胛骨,沿肩胛骨内侧缘使其向前、上、外方运动(前伸运动),避免肩胛骨后缩,健侧卧位,治疗师一手托住患肩的前外侧,另一只手放在患侧肩胛骨下角,向前上方推该肩胛骨,使其作前伸运动,肩关节活动(重点:前屈上举) 体位:仰卧位 方法:治疗者一手托起患侧肩关节,另一手使患侧肩关节前屈上举、内旋和外旋、屈曲和外展 软瘫:内收内旋位前屈; 痉挛期:外旋位前屈,【注意:缓慢柔和,避免暴力,肩胛面运动】,【最好在肩胛面进行】,肘关节:屈伸 仰卧位,治疗师一手托住患肘使其呈伸肘位,另一只手握住患侧腕手(掌心向上),使肘关节作屈伸运动,前臂:旋前旋后 痉挛期:前臂缓慢地作旋前与旋后运动,尤其是充分旋后(一手

15、固定患者上臂下部,另一手紧握腕部) 软瘫期:前臂快速地旋前与旋后运动有助于肌张力的恢复(对上肢肌肉的牵伸刺激),腕手关节活动(腕、掌指、指间伸屈,拇指外展): 在治疗师的辅助下,进行患侧腕关节的屈曲、伸展(背伸)、尺侧屈与桡侧屈,以及掌指关节和手指关节的屈曲(握拳)与伸展(包括伸指和分指)运动,还有拇指外展运动,卧位反射性抑制模式(RIP): 患者仰卧,被动使其肩关节稍外展,伸肘,前臂旋后,腕背伸,伸指并拇指外展。,该法通过缓慢、持续牵伸屈肌,可以明显降低上肢屈肌的张力,但效果持续时间短。为了保持牵伸效果,可重复使用该方法,相关治疗 患侧肩部及上肢(主要是上肢伸肌)的按摩和相关的电疗有助于患侧

16、上肢肌张力的改善和恢复 局部肌肉或肌腱的叩击/拍打,以及相应部位(与某项运动有关)的冰刺激均有助于低肌张力肢体主动活动的出现,【躯干被动运动】,呼吸训练(促进呼吸) 治疗师将手放在患者下胸廓的前外侧,使其向内下,以纠正异常的呼吸运动/呼吸无力/胸廓畸形,同时,可以帮助患者呼气。 【治疗师用一只手维持正常的胸廓,另一只手在上腹部指导隔肌运动(呼气时腹壁下降,吸气时腹壁上升)】,骨盆旋转运动 (降低躯干和下肢肌张力) 仰卧位,在治疗师的帮助下,使患者的双下肢呈屈膝、屈髋、足平放在床上,通过下肢的内旋与外旋来带动骨盆作旋转运动。,【下肢的被动运动】 仰卧位,治疗师位于患侧,患腿在治疗师的帮助或引导下(保持正确的运动方向和肢位)进行被动运动(助力运动),三屈运动 治疗师一手托住患侧下肢的膝后部,另一只手托住患侧足跟,并使踝关节呈背屈900,作髋、膝、踝关节的被动屈伸运动,快速运动有助于刺激肌张力的出现(跖反射亢进者抓握踝足背部),该动作可与健腿交替进行,即健腿屈曲,患腿伸直,利用其下肢的共同运动,来激发患腿的主动运动,髋关节: 患侧髋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