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处理器发展历史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174608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2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处理器发展历史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微处理器发展历史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微处理器发展历史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微处理器发展历史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微处理器发展历史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处理器发展历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处理器发展历史(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回顾现代微处理器 的发展历程,,你会发现这是一个 随处迸发智慧火光的历程。,摩尔定律,1965年飞兆半导体研发部门主管Gordon Moore发现并且归纳出著名的“摩尔定律”:每年IC芯片上的单元密度会翻一倍,而且这一趋势会持续到下一个十年。实际上,摩尔定律到现在还适用 Gordon Moore,大家要记住他啊,摩尔定律,摩尔定律让我们的爱机没几年就从身价过万到不值一文, 当然也让囊中羞涩的我们可以只是多一点忍心就能花很少的代价得到当初连想都不敢想的机器,Intel 4004,Intel在1971年10月推出4位通用芯片4004,时钟频率108KHz,拥有2300个晶体管,有ROM,RAM以及

2、I/O的接口。,这款芯片是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CPU,最初是INTEL受一家日本公司之托研制的,没想到会因此开创一个WINTEL时代,Intel 8008,8008于1972年亮相,只是4004的8位版本,唯一亮点是具有ISA标准,成为后来推出的8080,以及8086(x86)架构的基础,intel8086,直到8086的面世,Intel才重新找回感觉,成为当时的潮流。8086被认为是第一款真正实用的微处理器。它有16位地址总线、1位数据总线、-8086成为一款真正的现代微处理器。,Intel i386DX,AMD是硅谷一家很异类的公司,因为它的公司总裁不是象其它芯片公司一样是技术出身,但是要感

3、谢AMD的贴身肉博,我们才用上了廉价的处理器。 1991年AMD推出Intel i386DX的克隆版本,频率达到40MHz。随后AMD和Intel的诉讼结果,引起克隆厂家的蓬勃兴起,CISC/RISC,上面这些,以及我们在使用的X86系列都是基于CISC结构 1975年,IBM公司生产了几款基于RISC 设计的处理器。其中801就是RISC之父John Cocke的杰作。最终15年后设计出Power 架构系列产品,若干年后更出出现一个影响深远的RISC结构的芯片系列ARM,HP PA-RISC,这是八十年代后,RISC架构被工业界认可后发展起的一种, HP的HP PA-RISC,Moto 68

4、00,1975年,摩托罗拉推出 6800 ,该款处理器拥有78条指令集。摩托罗拉很多款单片装处理器和微处理器的设计思想都来源于6800 ,即使曾经很流行功能强大的6809 也是继承了6800 血统。,Zilog Z-80,Z-80是由从Intel离走的Frederico Faggin设计的8位微处理器,被认为是8080的增强版,-是也是当年很牛的一款单片机,比后来风光无限的51系列更早进入中国,八十年代初学校都是以Z80为基础教学,那种需要用电视作显示器的单板电脑就是用的这种芯片。,当年这款芯征曾经一片售价就要100多块钱,那时普通职工一个月的工资可是才几十块钱啊。不过现在可是日落西山了,只有

5、在嵌入式应用中偶尔还能发现Z80的身影,只有一些怀旧的老工程才对它有感情。,TI TMS 9900,不过最先推出的单芯片16位处理器当数TI TMS 9900。虽然出道后势头强劲,但TI为了发展DSP业务,不得不在1982年缩小9900的产量,Motorola 68010,1985年,摩托罗拉推出MC68010和已经命名为88000的32位RISC处理器系列。但1990年由于要全力研制PowerPC而被迫停产。MOTO为了发展POWERPC牺牲很大啊,NS 32032,半导体行业另一巨头 ,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就是后来收购了设计X86系列处理器的Cyrix公司的,这是1983年由国家半导体(N

6、ational Semiconductor)推出NS 32032,也是一款RISC处理器,但是可惜的是RISC架构的处理器在个人电脑应用中只有POWERPC芯片的市场还算比较成功,其它的都可以说很失败,不过在另一领域:嵌入式应用中,RISC架构的处理器确是风光无限。,NS 32032,MIPS,1981年,由斯坦福大学和部分研究者研制出MIPS。处理器利用了深度流水线技术。它通过简化指令的操作周期,解决了流水线的瓶颈联锁问题,促成RISC思想的重要转变。 1982年,由美国伯克利大学研制的RISC-I,只有32条指令,并且具有流水线操作和使用寄存器窗口,性能比同时代单芯片设计都优越,MIPS,

7、ARM,ARM是一家芯片设计公司,自己不生产芯片,而是通过授权生产来发展ARM系列处理器,ARM公司,ARM公司在1990年11月英国剑桥的一个谷仓里成立,最初只有12人,经过11年多的发展,今日的ARM公司已经拥有700多名员工,其中60以上都从事研发工作,,ARM公司,ARM公司是一家既不生产芯片(fabless)也不销售芯片(chipless)的公司,它通过出售芯片技术授权,建立起新型的微处理器设计、生产和销售商业模式。更重要的是,这种商业模式取得极大的成功,采用ARM技术IP核的微处理器遍及各类电子产品:汽车、消费电子、成像、工业控制、海量存储、网络、安保和无线等市场,ARM技术几乎无

8、处不在。,ARM公司,ARM将其技术授权给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半导体、软件和OEM厂商,每个厂商得到的都是一套独一无二的ARM相关技术及服务。利用这种合伙关系,ARM很快成为许多全球性RISC标准的缔造者。 目前,总共有30家半导体公司与ARM签订了硬件技术使用许可协议,其中包括Intel、IBM、LG半导体、NEC、SONY、菲利浦和国民半导体这样的大公司。至于软件系统的合伙人,则包括微软、升阳和MRI等一系列知名公司。,英特尔CPU发展史,4004: 1969年 (4bit) 8008: 1972年 (8bit) 8080: 1974年 (8bit) 8085: 1976年 (8bit) 80

9、86: 1978年 (16bit) 8088: 1979年 (CPU内部16bit而外部8bit) 80186: 1980年 (16bit) 80188: 1981年 (16bit) 80286: 1982年 (16bit) 80386: 1985年 (32bit) 80486: 1988年 (32bit),586,1993年出现了Pentium(586): P1,有3个大代:P1,P1 mmx,P1 pro。最多见的是P1 mmx,有了mmx指令集,让P1有了解压VCD的能力。 P2,主频从266起跳,最高到466;P2时期出了Celeron,抢占低端市场 。 P3,出了3代: P4,出了4

10、代:第。 PD,为了应对AMD的双核处理器,采用了和P4e一样的高流水线级别,两个内核之间缺乏联系,和同等级的AMD处理器比较有明显的下风。Pd时期最大的进步是,intel进入了双核心时代,取消了超线程技术。 PE,PD的高端产品,实际上就是加入了超线程技术的PD,能看到4个核心,实际上是2个真实核心和两个虚拟核心,性能非常好,除了功率大以外,都没有缺点。,core duo,core duo,酷睿1,这个处理器只在笔记本和苹果的机子上能看到,普通的台式pc上没有,优点是功率低,缺点是,和PD比,性能上没有优势。,core2duo,core2duo,酷睿2,intel决杀产品,core2duo的推出表明了经历了10年的奔腾系列的终结; core2duo各方面性能优越,功率低;core2duo在技术上来说,采用了共享L2 cache的的方式,提高了双核心的交流,多任务强劲,并且在core2duo上实现了每周期执行4个命令的优点,支持了ssse3指令集,兼容性,硬件兼容 软件兼容 -从基本的硬件开始学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