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后练习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7133080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后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后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后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后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后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后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后练习(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2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以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推动实践发展的动力ABCD3

2、我国通过制定“十二五”规划来指导今后五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体现了实践是()A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B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活动C客观物质性的活动D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4“嫦娥奔月”表达的美好理想,经过人们千百年的努力,在现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通过“嫦娥三号”探月活动的成功已经成为现实。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这表明()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认识能力的提高是科学实践成功的首要因素认识能否达到目的依赖于实践的社会历史条件正确的实践目的是认识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AB CD52013年6月,美国宇航局公布了一幅通过合成“好奇”号火星车所拍摄到的图像得出的高达13亿像

3、素的高分辨率照片,揭示了位于“好奇”号正前方的夏普山的全貌,让科学家看到了这座可能隐藏火星生命信息的山脉的全景图像。这表明()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火星车可以告诉人们火星运动变化的规律实践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实践的客观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ABC D6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试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的效果,又可以节约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从认识论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A要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B有些认识不需要通过实践即可获得C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7科研人员查阅整理了大量

4、资料,掌握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为“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奠定了基础。这告诉我们()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A BC D8“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92013年经济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推动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实践是检验认

5、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AB CD10下边漫画形象地反映了这样一个道理:最好是通过别人的厄运而不是通过你自己的厄运来学得聪明。这句话所强调的是()A知识是从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中获得的B别人的经验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C别人的经验都是正确的,要学会利用D一般情况下间接经验比直接经验更重要11“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A实践出真知,知识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得到发展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影响着实践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2为帮助人们树立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每年的3月底,全球数千个城市及数百个景点和标志性建筑都共同参与由世界自然基金

6、会倡导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时,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A BC D二、非选择题13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发射升空。“神舟十号”寄托着中国的航天梦,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承担“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试验队、飞船发射试验队、联合飞控试验队、着陆场回收试

7、验队等队伍。我国神舟系列飞船和天宫一号的不同任务的完成,背后是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第二步是继续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第三步是建立永久性的空间试验室、建成中国的空间工程系统。目前我国正处于第二阶段,按照规划,天宫系列飞行器共有3个,除了“天宫一号”外,中国还将发射“天宫二号”、“天宫三号”建立空间实验室,计划时间大致在2015年之前。(1)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活动属于什么实践活动? (2)上述材料体现了实践活动的哪些特征?14“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山东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努力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阅读资料,回答问题。材

8、料为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某市政府组织专家分赴全市各县区进行了实地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该市政府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深化了对转方式调结构的认识。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该市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参考答案1. 【解析】实践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认识指导下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故选C项。A项说法错误。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是指在正确思想意识指导下的实践,B项与题意无关。满足人的需要是客观事物的一种自然属性,不是实践,故D项错误。【答案】C2. 【解析】从题中的“依赖河流”“开发利用河流”等信息可知,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从题中“早期人类”“工业革命以

9、后”“今天”的不同背景,以及这些背景下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对人与河流关系的不同认识及认识的变化可知,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受实践的制约,同时也说明人类实践对人与河流关系的认识的变化发展起了决定作用。故正确。材料体现实践的目的性,但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实践而不在于认识本身,错误。认识有正误之分,认识是推动实践发展的动力的说法错误。【答案】B3. 【解析】制定“十二五”规划来指导今后五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突出了实践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体现了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因此,应选D。【答案】D4. 【解析】“千百年的努力”是人类的实践过程,材料表明实践推动了人类认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故正确

10、;科学实践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人的活动是否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夸大了人的主观作用;正确且符合题意;将人的主观因素看作实践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说法错误。【答案】C5. 【解析】材料反映了自然界的客观性,故不符合题意;规律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故火星车不可能告诉人们火星运动变化的规律,只能告诉我们相关的现象,故说法有误,不选;通过火星车这个认识工具,人们获得了关于火星的新认识,说明符合题意。因此选D。【答案】D6. 【解析】材料主要表明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故选C。A属于唯物论;B说法错误;D不符合题意。【答案】C7. 【解析】获得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是两个不同的问

11、题。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而获得认识的途径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故错误。【答案】A8. 【解析】学而不用,终无收获,强调认识本身活动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脱离实践的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答案】B9. 【解析】本题强调的是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符合题意,应选A。理论不能起决定作用,错误,与题干无关。【答案】A10. 【解析】漫画的寓意是要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别人的经验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故应选B项。A项与漫画寓意无关,C、D两项说法均错误。【答案】B11. 【解析】实践是知识的母亲,强调的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知识是生活的明灯,强调的是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故答案为B

12、项。【答案】B12. 【解析】实践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能够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正确。夸大了主观能动性,否认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排除。承认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否认了主观能动性,排除。因此选B。【答案】B13. 【答案】(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科研活动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2)神舟系列飞船试验的主体是广大科研人员,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实践的手段是科学技术及先进的设备,这个过程及结果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体现了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能动性。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每一步都有不同的任务与目标,体现了实践具有能动性。承担“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试验队、飞船发射试验队、联合飞控试验队、着陆场回收试验队等队伍体现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14. 【解析】本题属于限定型主观题,设问限定知识范围明确。答题时先明确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然后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等方面并结合材料回答。【答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该市政府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了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该市政府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深化;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该市政府通过调研获得认识的目的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