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说课教案

上传人:踏**** 文档编号:107068760 上传时间:2019-10-1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的歌会说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云南的歌会说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云南的歌会说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云南的歌会说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云南的歌会说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的歌会说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的歌会说课教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云南的歌会说课教案各位评委,我说课的课题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云南的歌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第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有介绍我国各地的节日风俗的,也有讲民间艺人轶事的,也有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的乐趣,还能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唱歌情景,对每一个

2、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云南民风民俗,还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基于对教材的这种认识,本课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通比较阅读三个歌会场面,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让学生领略民族风情,培养他们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叙事类文章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而且我们北方的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

3、俗可能感到陌生,因此,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1、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2、领略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难点:引导学生赏析文章中的描写。第二、教学方法、手段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同时借助于现有的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领会云南歌会的美妙。第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和同学们在电视或广播中接触过的演唱会、音乐会大不相同,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呢?今天这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

4、一起来领略一下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幻灯片出示云南民歌简介和云南大理石宝山歌会的有关知识,先让同学们有个了解。(二)出示教学目标和生字词(幻灯片出示)(三)快速阅读,整体感知我首先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并提出问题(幻灯片出示):1、“云南的歌会”有哪三种形式?2、三种歌会形式的各自有什么特点?目的是让学生归纳出“山野对歌(才智大比拼)、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村寨传歌(民歌传承)”这三种云南歌会的形式。(四)精彩赏析,感悟美点让同学们出声的反复朗读三个场面中的最精彩的部分,并体会其好处。然后再由个别同学在班上示范朗读一下自己喜欢的地方,并说一下自己喜欢的理由,再请别的同学进

5、行评论,我有意引导同学们在描写方法、修辞、体现作者情感方面多动动脑筋。为下一个环节作准备。(五)合作探究,质疑解惑(重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同学们以四个人为一小组,进行议论读。(幻灯片出示)1、比较阅读歌会的三个场面,体会在内容的侧重点和写作手法上的差异。2、第一个歌会场面中,写了云南女子的独特服饰和高超的打秋千本领,有什么用意?3、第二个歌会场面中,自由歌唱写的少,而作者在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上,却着墨不少,你怎么理解?4、你读了第三个歌会场面,有什么感想?5、你猜想一下,作者写下本文的初衷(即主旨)是什么?(六)体验感悟,加深理解(幻灯片出示)(难点)1、这节课,你感触最深的是什

6、么(或你有什么大的收获)?2、你认为流行歌曲和民歌,哪一个更有生命力,为什么?(为下一个环节铺垫)(七)拓展延伸,学以致用(难点)播放电影刘三姐对歌的片断,和一个流行歌曲片断,让同学们说一下它们各自的特色,让学生用流畅的语言,把他们活跃的思维表达出来,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八)小结归纳,布置作业云南的歌会,不仅能让同学们了解到了云南歌会的独特之处,还让他们了解了民俗文化,感悟了生活的美好。课下作业(幻灯片出示):1、课下阅读沈从文散文选。2、写一篇介绍家乡民俗的作文。第四、教后札记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师生受了一次民俗文化教育,领略了一下祖国传统民歌的无限活力,特别是对热衷于追星的学生

7、们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民族文化教育。这节课,不仅让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同时在思想上,也使他们得到了一次净化与升华。板书设计云南的歌会沈从文山野对歌:才智大比拼 (人物描写)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 (环境描写)村寨传歌:民歌传承 (场面描写)一、说教材 海燕两篇是浙江省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第六册课本在全套初中教材“总一分一合”的编写系统中属于“合的部分”。第六册教材主要是按不同文类分别组成单元。海燕两篇所在的第二单元是按“同一题目的不同写法”来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上一个单元“同类题材的不同写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同一题目的文章,也可以有不同写法。海燕>两篇

8、的教学,对初三学生开阔视野,发展多向思维,提高学生综合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很有裨益的。 郑振铎的海燕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作者在旅欧途中的海轮上见到了小燕子,勾起了他的缕缕乡思,借托小燕子来抒发对祖国故乡的思念之情。高尔基的海燕是一首散文诗。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通过写暴风雨来临时的海天情景来反映列宁领导的俄国第一次大革命前夕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并借托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地飞翔和欢乐的叫喊的形象来热情歌颂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 二、说目标 海燕两篇的教学目标根据语文教学指导纲要对初中学生的要求,结合海燕两篇的写作特点,针对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为: 认知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及课文背景,

9、掌握象征、对比的写法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技能目标:要求学生理清两文的结构,概括段意,读懂两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领会两文不同的写作方法以及语言特色。情感目标:要求学生感受作者热爱祖国、思念故乡以及高度赞扬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思想感情。思维目标:要求学生理解同一题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立意、构思,用不同的写法表现不同的中心思想,写出不同的文章。 海燕两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两文的不同取材,进行不同的构思,确立不同的中心,采用不同的写法等方面作比较阅读上。两篇海燕的教学难点分别为郑振铎海燕一文的联想和高尔基海燕一文的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说教法 教材海燕两篇的编写目的是比较阅读,让学生

10、通过阅读比较,了解同一题目的文章也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因此,在教学中宜把两篇海燕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阅读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量让学生自求自得。拥有一份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因此,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以全面提高自学语文的能力。据此,两篇海燕的教学方法宜采用以下两点: 第一,朗读教学。理由一,两篇海燕都是散文语言,文笔优美、细腻,意味深长,适于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抒发的激情和对生活的感受,感悟文章所要揭示的主题。理由二,浙江省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指导纲要要求学生熟读或背诵课文中规定的精彩篇段,进一步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能力。理由三,先熟

11、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再转入比较阅读,这样安排既符合学生“学”的规律,又为下一课时展开课堂讨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两篇文章的不同写法为突破口,分组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共同受益,激发起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安排教学是符合“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的。 四、说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计划四课时。第一课时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掌握字词。第二课时分小组课堂交流,比较两篇海燕在结构、构思以及中心表达上的不同写法。第三课时引导学生课内比较两文中海燕的形象及其活动的环境。第四课时比

12、较两篇海燕不同的语言风格,展示全文板书,加以总结。具体教学过程作如下安排: (一)导入新课,明确要求。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同类题材的不同写法。今和匆匆都是劝人惜时的名篇。李大钊的今是一篇议论文,写法上采用以理服人,旨在说服读者去珍惜时间。朱自清的匆匆是一篇抒情散文,全文运用生动的叙述和描写,以情感人,让读者去感受到要珍惜时间。两篇文章题目不同、写法不同,而主题却是相同的。今天,我们要学习“同一题目的不同写法”。这一导人语的特点是从回顾上一单元所学的课文着手,再引出新课,衔接过渡非常自然。学生对前后两个单元有个整体的认识,对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又十分明确。 (二)介绍课文,朗读把握内容。介绍两位作者和

13、两篇海燕>的写作背景,以及主要内容。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读听课文,第一遍要求对照注解默读,划出生字、新词,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第二遍可利用多媒体手段放录音,配画面,创设情境。要求学生听读,自行纠正字音,培养语感。第三遍齐读,进一步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讨论比较,突破重难点。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组织四人小组交流两篇海燕>在结构、构思以及中心表达上有何不同?高尔基海燕一文中,海燕和其他海鸟各象征什么?暴风雨象征什么?波浪、大海象征什么?狂风、乌云、雷声、闪电又象征了什么?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教师作简要评说,及时给学生以鼓

14、励。教师在小结时对“象征”这一教学难点要进行突破。教师可以再用一些象征物来举例说明,让学生懂得用作象征的具体事物,必须与它象征的某种社会意义有着共同的特点。 2进一步比较两篇海燕在描写海燕的形象和描写海燕活动的环境时有何不同?环境、形象以及主题三者有何关系?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思考,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讨论。然后叫学生逐一回答,尽可能让多数同学有机会发言,教师及时点评、归纳、小结。让学生理解形象、环境、主题三者的关系。重点指出每篇文章都有其特定的写作背景,而背景往往是通过环境描写来反映的。因此,不同的背景,描写环境也显然不同。例如,两篇海燕所写的环境都是在大海上,但作者的笔下,环境截然不同。郑振铎笔

15、下海燕的活动环境是天空皎洁,海水蔚蓝,海波平稳,显得温秀、可喜。而高尔基笔下的海燕活动的环境却是乌云直压海面,狂风吼叫,雷声轰响。同样的,由于环境的不同,描写形象、反映主题也必然不同。通过讲清三者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同一题目可以有不同的写法。 (四)熟读背诵,体会语言特点。课内组织熟读郑振铎的海燕,背诵高尔基的海燕。让学生再一次感受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领会郑振铎海燕细腻、抒情,高尔基海燕激昂、奔放的不同的语言风格。进一步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及其表达作用。 (五)利用板书,加以总结。课后,要求学生完成课文练习四的课外比较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的迁移能力。附:板书设计 同一题目的不同写法 郑振铎海燕 高尔基海燕文体 抒情散文 散文诗结构从写春燕过渡到写海燕,最后把海燕、春燕联系起来,两者之间构成因果结构。暴风雨从孕育到临近,再到就要来了。三幅画面构成层递结构。环境天空皎洁,海水蔚蓝,海波平稳显得温秀、可喜。乌云直压海面,狂风吼叫,雷声轰响。形象隽逸的、从容的憩着、浮着高傲地飞翔,大笑、号叫,迎接暴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