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通论第6章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033872 上传时间:2019-10-17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3.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通论第6章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文学通论第6章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文学通论第6章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文学通论第6章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文学通论第6章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通论第6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通论第6章(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文如其人:人品文风的辩证统一 一、文如其人的命题和内涵 “文如其人”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这个命题虽然秉持作者与作品的某种对应关系,但有着宽泛的内涵,历史上不同的学者各自按照自身的理解作出阐释,其中不乏争议,争议的关键在于“人”的内涵永远大于“文”的内涵。 文本只能反映人的某一方面而不能涵盖人的全部,而对“人”的内涵的理解存在着不同的层面,决定了人们对“文如其人”也存在着相异的阐释空间。,二、人与文的对应关系 (一)人品与文品一致说 中国古代的很多学者从品德论文,强调人品与文品的一致,即要求作家的人品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境界高度一致,创作主体的心灵世界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

2、情感世界密相契合,简言之,就是要做到“文如其人”,达到人品与文品的统一。 论语提出“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意思是说一个人有德行,有修养,就一定会有好的言论传世,可是反过来,一个有好的言论传世的人却不一定就很有道德、修养。,扬雄在法言问神篇:“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太玄经:“文以见乎质,辞以睹乎情,观其施辞则其心之所欲者见矣。” 王充论衡书解篇:“德弥盛者文弥缛,德弥彰者文弥明。大人德扩,其文炳;小人德炽,其文斑。”,王充:“文由胸中而出,心以文为表。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悉相副称。”发挥了扬雄的心声心画论,进一步要求作家的胸臆要存有“实诚”。 刘勰

3、文心雕龙:“文以行立,行以文传。” 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言者志之苗,行者文之根。所以读君诗,亦知君为人”。 徐铉成氏诗集序:“观其诗如所闻,接其人如其诗”。,陆游上辛给事书中对文如其人做了更为明确、肯定的论断:“夫心之所养,发而为言;言之所发,比而成文。人之邪正,至观其文则尽矣、决矣、不可复隐矣。”文学作品真实地、毫无保留地映照出作家的人品,观读诗文,其人或邪或正,无法遁形。 儒家的思想家们更是对作家内在的道德修养决定文艺创作的观点进行了更为充分的阐述论证。如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

4、已矣。”他认为作家要写好文章,关键是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修养。,沈德潜说诗晬语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评陶渊明、杜甫之诗说:“有此等襟抱,诗乃为千古之冠。”作家的胸襟怀抱也是道德修养的一个方面,什么样的襟抱就能在作品中呈现出什么样的境界。 从人这一视角看,以上的例子更偏重于从德性的层面立论。从广泛的意义上讲,言为心声,文吐心曲,人品影响文章,这是创作的重要规律,古代的文论家多数都对德与文表里一致持赞成的态度,反映了古代对于人格与艺术相统一的高尚期待。,(二)文品与人品并无直接联系说 如果从德行的层面上观察,文与人的联接事实上带有某种不确定性。古代的文论家

5、早就发现文品尚可而人品差劲甚至恶劣的创作现象。 元好问论诗绝句云:“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识安仁拜路尘。” 他感叹潘岳的为人与为文相反,从而提出了文章与为人能否统一的问题。,康熙五彩潘安掷果盈车图纹凤尾尊 才如子建成诗易 貌似潘安掷果轻 (西游记),魏禧日录卷二杂说卷二说:文章“古人能事已备,有格可肖,有法可学,忠孝仁义有其文,智能勇功有其文。日夕揣摩,大奸能为大忠之文,至拙能袭至巧之语。虽孟子知言,亦不能以文章观人。” 魏禧认为大奸之所以能为“大忠之文”,乃是“日夕揣摩”大忠之文的缘故,这种认识虽然有点简单化,但其所论人、文相悖的现象,确实存在。明代的严嵩为诗冲淡

6、沉婉,阮大铖也能写出漂亮的作品,但他们的人格却为人所不齿。因此,我们不能完全地将人品与文品一一对应起来,还应考虑其它的复杂因素。,三、对“文如其人”这一命题的总结 “文如其人”虽是古代文论界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古人对于“人”的内涵的理解其实有着相当大的弹性空间,并不仅仅拘限于人的品德,还可指人的性情、气质等,“文”亦不仅指文品,还可指风格,于是“文如其人”的命题在不同的论者笔下也常滋生出新的涵义。很多学者认为作者之性情、气质与作品的风格之间有一种必然的对应关系。,刘勰的文心雕龙中的体性篇认为“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意即作品风格的或刚或柔,总是与他的精神气质相一致。为此他还列举了众多的作品予

7、以论证,如“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子云沉寂,故志隐而理深;子政简易,故趣昭而事博”之类。 宋代苏轼的答张文潜书,也是偏重于从作者的性情、气质的层面立论,他说:“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意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明代宋濂林伯恭诗集序说:“诗,心之声也。声因于气,皆随其人而着形焉。是故凝重之人,其诗典以则;俊逸之人,其诗藻而丽;躁易之人,其诗浮以靡;苛刻之人,其诗峭厉而不平;严庄温雅之人,其诗自然从容,而超乎事物之表。如斯者盖不能尽数之也。” 这里强调的是文学的语言风格与作家的气质、性格的相符。诗人的气质性格

8、或凝重,或俊逸,或躁易,或苛刻,或严庄温雅,相应地其诗则有典则、藻丽、浮靡、峭厉不平、自然从容等风格之别。,清代的诗论家叶燮在原诗中所云:“功名之士,必不能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能为敦厚大雅之响”,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在性情、气质的层面上,文与人的联接和对应,古人认为是确定不易的。,作品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约365年42

9、7年),名潜,或名渊明。一说晋世名渊明,字元亮,入刘宋后改名潜。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陶征士诔)。浔阳柴桑(今在江西九江西南)人。晋代文学家。以清新自然的诗文著称于世。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陶渊明的人生观、美学观皆是以“真”为核心的。萧统在陶渊明传中称赞陶渊明是“颖脱不群,任真自得”,陶渊明的一生确实是以“任真”、“守真”中走过来的。 文如其人,陶渊明在创作上也处处出之以“真”,他的诗歌不仅体现了甘于“守拙”、“守真”的朴素思想,也体现了不为世俗所缚的性情。,归园田居5首是陶渊明弃官归田的第二年所写的一组诗,描绘美好的田园风光,淳朴的农村生活,归

10、隐后的愉悦心境,历来被称为陶渊明的代表作。 陶渊明之所以出仕和辞官的原因,他在归去来辞的序中作出了极为坦率的说明。他之出仕,即因“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他之辞官归去,即因感到“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而“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于是“深愧平生之志”。 他崇尚本真的生活方式,可奔走于仕途就得扭曲自己的本性以逢迎上司和迁就同僚,甚至得冒生命之险。既然出仕有碍于生命的真性,那就不如归隐以养真。,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从结构上看,可以分为前后两段。前八句为前段,后十二句为后段。 开头四句从个性与世俗的剧烈冲突说起。“俗韵”就是世俗的情态,无非是那种周旋应酬、钻营取巧、尔虞我诈之类的

11、把戏,这种把戏伤真违性,诗人从来就没有学会过的。诗人宣称自己从小别有所好,性分与淳朴、宁静的丘山相契。诗人从“少”落笔,充分说明他厌弃世俗、喜爱自然已经习惯成天性了。这种与世不合的性格,决定了自身的命运,也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诗人不得不违逆自己的本性,逢迎世俗,奔波官场。现在反省自己的求仕经历,那是误入了尘网之中。“尘网”,喻指仕途、官场。三十年,当为“十三年”之误。陶渊明从初次出仕到辞彭泽令归隐,首尾恰好经历了十三个年头。与田园一别就是十三年,内中深藏着多少的感慨和眷恋。,“羁鸟”两句集中描写作官时的心灵冲突。他把官场的生活比作“羁鸟”、“池鱼”,不是轻描淡写的随便的比喻。无论是“尘网”、

12、“樊笼”,还是这两句中的“羁鸟”、“池鱼”,其意象突出的都是官场的拘束、限制伤害性真的一面。,对照着这样污浊险恶的环境,他虽然“误入尘网”,却情性未移,一直念恋于故乡的山水田园:“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而事实上,陶渊明身处乱世,惊觉到官场的黑幕、社会的动荡,不时对他的生命构成威胁。 “开荒”两句顺势而下,归田的思想终于取得了胜利,人生道路的冲突至此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他终于抛弃官场,开荒南野,守拙归田了。所谓守拙,即是因为不懂得官场的钻营取巧,不如在田园中抱守自己的愚拙,表面看来是自嘲,实际

13、上却是一种崛强。,一旦从冲突中摆脱出来,从小养成的天性就获得了尽情舒展的机会。所以这首诗的后段,才是正面地写他回到田园的情景。“方宅”四句描写房前屋后的近景,素淡与艳丽互相映照:暧暧“两句勾画前方村落的远景,朦胧疏淡,给人亲切安详之感。从近景推移到远景,画面越来越淡,味道却越来越浓。但这景象似乎太过清净,少了一点生气,于是就加以“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动景。,这两句从汉乐府相和歌辞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借来,只改动一二字,很现成又很本色,渲染了农村的典型环境和生活气息,和整个画面是和谐统一的,它只会让你感到亲近,而不会让你感到喧嚣和烦燥。 作者将村落鸡犬的田园自然带到了诗中,用了

14、极为平常的事物,构成平淡朴素之境,使人悠然神往。陶渊明之于田园,显然不是旁观者,而是生活于其中,生命与之融为一体,故他有意地忽略了乡村生活的艰难和残酷的一面,而是以审美的姿态,醇厚的感情,诗意的栖居,给人以灵魂的安顿。,山园小梅 (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浙江大里人(今奉化市),北宋文学家。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作品赏析: 林逋是活跃于宋初诗坛上的是晚唐体诗人。林逋早年曾漫游江淮间,后归杭州,结庐西湖孤山

15、,养鹤种梅,不娶不仕,隐居自娱,人称其“梅妻鹤子”。 林逋是杭州西湖孤山景点的开拓者,他极力营造优美的环境,尤其喜爱植梅,其咏梅诗负有盛名,方回曾说:“和靖梅花七言律凡八首,前辈以为孤山八梅。”(瀛奎律髓卷二十梅花类)林逋众多的咏梅诗,以山园小梅(之一)最为脍炙人口。,此诗首联直接抒发了对梅花的赞美:它是在百花凋零的季节迎着寒风昂然而开,那明丽的景色把小园的风光占尽了。 诗以“众芳摇落”反衬梅花的独占风情和峻洁清高。一个“独”字,一个“尽”字,突出了梅花生活的独特环境和时节,不同凡响的性格和那引人入胜的风韵。占尽风情,更是写出它独有的天姿国色。 作者虽然是咏梅,但实际上是他“弗趋荣利”、“趣向

16、博远”的思想性格的自我写照。,颔联正面描绘山园小梅的神态意象,简直把梅花写绝了。诗人紧紧抓住了梅花独特的生物秉性,从形与魂两方面落笔。前一句赏其形,梅花花容寒素淡小,而其合轴分枝的开心状树冠,使其具备了“横斜”的生长姿态。梅花花期无叶,唯淡小花朵疏缀于横斜宿枝之上,其形态较之其它的草木花卉具有独具的优势。诗人观察精微,用“疏影”状写梅花梅枝的特点,“横斜”描绘了枝干的姿态,准确传神;,后一句赏其魂,梅花花色淡薄,而香却有殊致,可谓志洁而物芳。“暗香”突出了梅花的独特香型,以及难以言传的嗅觉美感,“浮动”,则写出了其香幽妙淡远的神韵。诗人再加上黄昏月下、清澈水边的环境烘托,就更突出了梅花的个性,描绘出了一幅绝妙的溪边月下梅花图。,在静谧溪境、朦胧月色、疏淡梅影、幽远暗香的交感作用之下,梅花风姿绰约、神清骨秀、高洁闲静、幽独超逸的形象品格,被凸显而出。 林逋发掘出梅花包蕴的意象之美,既得园梅之风神,更融入了自我人格,更描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