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第一轮(第十课)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974563 上传时间:2019-10-17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2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生活》第一轮(第十课)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经济生活》第一轮(第十课)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经济生活》第一轮(第十课)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经济生活》第一轮(第十课)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经济生活》第一轮(第十课)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生活》第一轮(第十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生活》第一轮(第十课)(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总体小康水平,A、小康的提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带领人民奔小康。,B、小康的实现:到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的衣食住行用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C、总体小康的表现:,第一、微观表现: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们的消费从温饱型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较富裕型消费过渡。,第二、宏观表现: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增强。,D、总体小康的特点: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

2、很不平衡的小康。,(2)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及特点,A、全面小康社会的提出: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B、全面小康社会的特点: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小康的目标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内容。,知识扩展: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社会的比较表,2、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记住四大目标),(1)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2)工业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经济体系方面的目标:基

3、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具活力、更具开放的经济体系。,(3)缩小城乡、工农及地区差别方面的目标:城镇人口比重大幅度提高。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好转。,(4)社会保障体系、就业及人民生活方面的目标: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就业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生活更富足。,注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所以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率先实现现代化,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条件不同,发展速度可以不同),例(多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要达到的目标是: A.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

4、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1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B.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根本扭转 D.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人民生活更加富足,BD,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是: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步迈进 人民生活同步富裕 A. B. C. D.,A,二、促进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1、树立科学发展观(高考重中之重,注意各种题型),(1)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后果(如何评价经济及

5、社会发展速度?如何评价GDP增长?),经验教训: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往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没有实现经济的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即在发展中忽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三者的关系),(2)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A、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

6、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B、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C、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D、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辨析题:经济发展就是指GDP的增加,(1)GDP总量是衡量一个国家与地区经济总量的重要标准,人均GDP更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经济发展,很重要的方面就是

7、体现在GDP的增加。,(2)但把GDP的增加作为经济发展的唯一标准是片面的。因为片面追求GDP的增加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甚至会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最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3)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牢固树立并坚决贯彻科学发展观,而不能片面地追求GDP的增长,题目的说法是片面的。,知识扩展:什么是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1、绿色经济,(1)含义: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2)发展绿色经济应遵循“开发需求、降低成本

8、、加大动力、协调一致、宏观有控”等五项准则,并且得以可持续发展。,(3)“绿色经济”既是指具体的一个微观单位经济,又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甚至是全球范围的经济。,(4)绿色经济与传统产业经济的区别:传统产业经济是以破坏生态平衡、大量消耗能源与资源、损害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损耗式经济;绿色经济则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平衡式经济。,2、循环经济,(1)含义: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2)基本特

9、征: A、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 B、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C、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D、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E、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3)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2、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把握基本要求),(1)科学发展观的主旨是更好的发展 国家的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要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2)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第一、发展经济,为社会和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第二、优化产

10、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第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内涵: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国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信息化的作用:信息化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增进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以及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促进企业技术改造,使企业的发展更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渗透和带动作用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粗

11、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改造我国传统产业。,例(多选):为完成工业化发展的历史性任务,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型”之处体现在: A.注重依靠信息技术和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 B.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 C.注重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D.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ACD,例:“推动东中西良性互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十一五”进一步推进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东西部地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新跨越,必须: 发展附加值高、消耗低的高科技经济,发展循环经济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争创品牌,拥有更多的知

12、识产权 加强环保投入,保护生态环境 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的决策与管理 A. B. C. D.,B,第四、统筹城乡发展,为什么要统筹城乡发展?(侧重点是“乡”),原因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怎样统筹城乡发展?(结合时政热点,特别是各种关注“三农”政策,如粮食生产补贴、生产资料价格调整、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等 ),措施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

13、发展。,第五、统筹区域发展,为什么要统筹区域发展?,原因地区发展很不平衡。改革开放发来,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制约着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我国的长治久安。,怎么样统筹区域发展?,措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部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例(多选):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从经济生活的角度,下列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有: A不断完善

14、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B统筹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C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D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把国家经济建设主要转向农村,BC,例(多选):右图,漫画所剩无几启示我们 A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B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C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发展、区域发展 D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ABD,例(多选):2006年国际油价一路主唱“步步高”,对世界经济造成很大影响,牵动了世界各国经济决策层的神经。在全球能源日趋紧张的严峻格局中,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有增无减,面对这一形势,我国应该: A、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 B、重视科技开发,大力开发可再

15、生能源 C、经济增长方式应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D、限制本国能源开采,通过购买外国能源以缓解我国需要,ABC,例(多选):2006年11月,中国政府正式实行绿色采购制度,优先采购环境标志产品。这有利于: A.引导绿色生产和消费,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B.培养生产企业的环境意识,促进产品结构的调整 C.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D.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AB,时政简答题1:天津滨海新区位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背陆面海,内陆腹地广阔,区位优势明显,增长潜力巨大;已与170个国家和地区、300多个国际港口、1万多户外商建立通航与贸易关系。2006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了

16、“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要战略部署。要求天津滨海新区不仅要在经济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还要在发展新型生态工业、提高投资的产出效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走出一条区域发展的新路子。 问:结合材料,说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经济意义。,(1)有利于这一地区加快发展,引领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带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能提升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3)能促进我国增强自主创新创新能力、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能促进我国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时政简答题2:我国GDP增长率连续4年超过10%,但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依旧是一个严峻的课题。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引导个方面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