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实践与世界.剖析.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970271 上传时间:2019-10-17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1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实践与世界.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第二章实践与世界.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第二章实践与世界.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第二章实践与世界.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第二章实践与世界.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实践与世界.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实践与世界.剖析.(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二章 实践与世界,教学目的和要求: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也是人与世界关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学习本章,就是要正确把握实践的本质和结构、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实践对于世界二重化的意义。从而树立科学的实践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实践的本质和结构 第二节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节 实践与世界的二重性,2,本章知识点,主要概念: 实践 主体和客体 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 基本理论: 1、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2、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3、实践的特点和形式。 4、实践的理性结构和社会结构。 5、如何理解主体

2、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6、实践的世界观意义。,3,第一节 实践的本质和结构,一、实践: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一)、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对实践概念的探索 苏格拉底 :哲学的实践 亚里士多德 康德 费尔巴哈 黑格尔 王阳明,4,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之所以没有正确解决实践的本质问题,除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各自的主观原因之外,还有其客观原因:实践作为人特有的活动,本身就具有矛盾的特征:一方面,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它含有人的主观因素,受人的理性、意志的支配,体现了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另一方面,实践又是作为物质实体的人通过工具等手段同物质世界之间进行物质变换的客观过程。不能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实践的这种内在矛

3、盾,是造成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各执一端、争执不下的认识论根源。,5,(二)马克思主义对实践概念的科学规定,1、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这一定义包含着两层相互联系的含义: 第一、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马克思指出:“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第二、实践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6,2、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另外,实践还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双重的,一方面,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它本身是直接的现实;另一方面,实践又能使不具有直接现实的理论、认识变

4、为直接的现实。,7,3、实践的基本形式,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生产实践。 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其中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科学实践和精神生产活动。 科学实验是为提高改造世界的自觉性和成效性而进行的一种尝试性、探索性、学习性的实践活动。是以认识为直接目的,是为成功地改造世界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活动,因而也是一种准备性活动。 精神生产主要是指精神生产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创造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如科学、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等)和创造实践观念(如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的生产活动,以及精神产品的分配、交换、消费即精神交往关系与过程。 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各有其相对独立性,不能互相代替

5、,同时,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8,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含义及表现:是指实践规定了人的本质,人只有通过实践才成为人,才表现为人,只有通过实践人才能生存和发展。具体表现在: 从人类生存的前提看,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实践因此成为人的生命之根和立命之本。 从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看,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的肉体组织发展出了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能力,从而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9,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从人的本质上看,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现实的社会关系是在人的实践

6、活动中生成的。这种社会关系反过来又制约和规定人的本质。换言之,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 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10,对马克思观点的理解,马克思:“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 (1)“人是类存在物”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探讨人的本质时所做的表述 。他接受和运用了“类”这一术语,是马克思受费尔巴哈影响的直接反映。,11,(2)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费尔巴哈结论上,而是把“类”的观点深化了,赋予了“类”以新的内涵。 “有意识的生

7、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 “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就是说,生产活动也是人的“类”,而且是人的最根本的“类”,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重要的特征。马克思借用费尔巴哈的术语,初步表达了“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思想,正是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开始超越费尔巴哈。,12,(3)马克思把生产活动看作是人的最基本的活动,这就使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成为人的本质的第一层关系,成为类生活、类存在和类意识据以产生的基础。相对而言,费尔巴哈对生产活动不屑一顾,视之为人的低层次本能,他只是把理性的思维活动看作是人的真正的活动,从而把理性思维看作是人的本

8、质,这是其理论上的欠缺之一。因此,赋予“类”以新的内涵后,马克思在对人的本质的揭示上开始超越费尔巴哈。,13,(4)马克思“人是类存在物”的表述是一个阶段性结论 。此后,马克思放弃了“类”的概念。1845 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影响做出彻底清算的开始。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被认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的论断。,14,三、实践的理性结构和社会结构,实践有其自身特有的运动规律。实践活动规律实质上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它直接支配着实践活动。 这个规律对主体活动的直接制约,不同于自然规律对自然运动的直接制约,其特

9、点在于,整个过程都必须通过精神活动尤其是理性活动的机制起作用。,15,实践的理性结构及其功能 (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反映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就是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其功能是为主体提供可供选择的多种可能性及其对各种可能性后果的估计,对实践起积极的指导作用。 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和水平又制约着人的实践能力,制约着实践的深度和广度。,16,实践的理性结构及其功能 (包括三个方面),二是反映主体内在需要和意志的理性。就是主体为什么实践或者说实践将要达到一种什么目的和效果,以及怎样实践的问题。 其功能是主体按照内在需要和意志对客体理性认识提供的多种可能性中作出选择,把必然性和应然性结合起

10、来,确定活动的目标、计划、方案,并在活动中把它转化为现实。依据主观世界去改造客观世界。,17,实践的理性结构及其功能 (包括三个方面),三是评价理性。体现了反映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和反映主体内在需要和意志的理性的统一,是平衡主客体关系的理性。 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依据预定的目的去评价实践的成果,判断其成败,以此决定这种实践是终止还是继续,是重复还是退回到起点。二是要根据实践的结果评价原来的目的和手段的价值。,18,反映主体内在需要和意志的理性 与反映客体规律的理性之比较,第一,从反映的内容上看,反映客体规律的理性是把客体的规定性纳入主体认识之中,转化为主体能力。反映主体内在需要和意

11、志的理性是要把主体的意志、需求以及主体的能力、道德原则和伦理水平等内容对象化,依据主观世界去改造客观世界。 第二,从追求的方向上看,反映客体规律的理性追求的是客体的必然性,是利用这种必然性的认识,向主体展现可供选择的各种可能性。反映主体内在需要和意志的理性追求的是客体的应然性,根据应然性在客体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力图把必然性和应然性结合起来,从而确定活动的目标。 第三,从活动方式上看,反映客体规律的理性主要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方式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环节最重视的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可重复性。反映主体内在需要和意志的理性主要是以信念、计划、方案等方式使理性目的在感性世界中

12、实现出来,具有个别性、一次性特征。,19,实践的社会结构及其功能,所谓实践的社会结构,就是指制约实践的社会关系。,20,对实践的社会结构的理解,第一,在实践活动中,个人之间、集团之间总是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这种社会关系,是实践活动的内在结构,是实践活动的社会结构。,21,第二,实践的社会结构表现在实践的方方面面,其中主要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并且体现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之中。人类实践就是由个人或集团在相对稳定的、多层次的社会关系中形成的总体性的活动系统。对于个人的实践活动来说,实践的社会结构是外在的,它以外在的强制性制约着个人的活动;对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来说,实践的社会结构却是内在

13、的,它从内部规定了实践整体的社会性质。,22,第三,实践的社会结构既是实践活动的结果,又是实践活动的前提。实践的社会结构是随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动态结构,是具体的、历史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同,实践的社会结构也具有不同的性质。 社会分工构成了实践的社会结构。,23,总结,第一,实践的社会结构,使人超越了生命个体的局限性,获得了社会性。 第二,实践的社会结构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外在力量对个人实践起着制约作用。 实践的社会结构既是人获得主体性的依据,又是控制主体活动的一种力量。,24,第二节 实践的系统结构及运行机制,实践活动是由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中

14、介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系统。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现实的实践活动。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践活动体现为目的的提出、手段的运用和结果的形成三个基本环节。这三个基本环节实际上构成了人对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即实践的运行机制,并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25,一、实践的系统结构,主体就是指的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26,1、实践主体:,实践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它担负着提出实践目的、操纵实践工具、改造实践客体,从而驾驭和控制实践活动的多种任务。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实践主体应具有一定的能力结构和社会结构。

15、实践主体的能力结构: (1) “人本身的自然力”,即作为人的体力和脑力总和的自然力,这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物质基础。 (2)经验和知识,即进入主体实践活动领域为主体所实际掌握和运用的经验和理论体系。这是实践能力结构中的智力、智慧因素和技能性因素。主体对有关实践活动的知识掌握得越深刻、越全面,他从事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就越高。 (3)情感和意志,这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精神因素,它对主体实践活动的发动和停止、对主体实践能力的发挥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27,实践主体的社会结构:(从社会构成来看,实践主体可以划分成以下四种:) (1)个体主体。指在社会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下,从事相对独立的实践活动

16、的个人。 (2)集团主体。指以一定的集体、团体、群体形式进行实践活动时所形成的主体。 (3)社会主体。是指一定地域内的人所组成的社会整体。 (4)人类主体。是指发展着的人类整体。 对主体社会结构的分析表明,在实践活动中,具体的主体不但同一定的客体发生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发生着相互作用,而且主体与主体之间也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发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在主体内部也发生着不同主体之间的社会交往和互动的过程。具体的实践主体, 一方面:要受到整个人类历史和其他主体的制约和影响。另方面:又以其能动的活动在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程度上影响历史。,28,主体与主观的区别和联系,所谓主观,是与意识、思维属于同一类的概念,是指精神的东西,它不包括物质现象。而主体则是有意识的物质性实体,是物质与精神、社会与自然等多种因素的统一,是具有社会性和能动性的客观存在,而不是单纯的精神或自我意识。但二者又是有联系的。主观、意识总是主体的主观、意识,根本不存在无主体的主观、意识,主体总是有主观和意识的主体,没有主观和意识的主体也就失去了作为主体的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