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总结测验3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692250 上传时间:2017-10-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总结测验3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三语文总结测验3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三语文总结测验3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三语文总结测验3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三语文总结测验3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总结测验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总结测验3(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http:/ 36 分)一、 (15 分,每小题 3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百舸(g ) 戕害(qing) 按捺不住(ni) 亘古不变(g)B.愧怍(z h ) 商榷(qe) 皓首穷经(ho) 飞流急湍(tun)C.桑梓(z) 摭拾(zh) 长歌当哭(dng) 熠熠生辉(y)D.殷红(yn) 孝悌(t) 悄无声息(qio) 铩羽而归(sh)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蛰居 涮羊肉 克尽职守 原形毕露B.发轫 林荫道 一如继往 草菅人命C.胡诌 挖墙脚 浑浑噩噩 怨天尤人D.磕拌 亲和力 一筹莫展 真知灼见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获

2、得真正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逐步熟习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B.我们也曾拜倒过英国国王的宝座下,恳求他出面干预,制裁国会和内阁中的残暴者。C.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D.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相互辉映,气象万千,充满活力,其奇异悠久的香料贸易历史与这个国家的文化有着丝丝入扣的联系。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荔枝是亚热带果树。宋徽宗时,从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 。徽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B.想到今天是你十八岁生日,我有一份

3、“孩子长大”了的欣慰;也有一份似水流年的迷惘。C.他们要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D.曾有人问我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我的回答是:尊重他人,亲疏随缘,这个回答基本上概括了我对待友谊的态度。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肖邦故园不仅成了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而 http:/ (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中庸”辨义“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 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 误解、 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做事

4、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 满足于随大溜、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 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 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 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 “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对“中庸”的误解,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 为、混淆 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 “庸 ”理解为“平庸”。 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 释。在 中庸一书中, “中”与“和”是放在一

5、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 “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 “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 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 “赞天

6、地之化育 ”,达到 “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政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 “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 达到的。因而孔子才感慨: “中庸之 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在孔子看来,要想达到“中庸”的境界必须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要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 权达变、相 时而 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 “义”、 “礼”、 “孝 ”等基本伦理问题时, 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

7、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 进行有 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 ”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 视野观照, 这就是他引导 http:/ 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 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 实, 这恰恰体现了儒家 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节选自 2010 年 1 月 15 日人民日报)6.下列选项中对“中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它要求将“中和”的理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B.“中庸”就是追求日常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做到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C.“中庸”是人们做

8、事要“走中间路线” ,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 ,满足于随大溜、跟着走。D.“中庸”是在人伦日用中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一般人难以达到的极高境界。7.下列不属于能使人达到“中庸”境界的条件的一项是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B.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C.破除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D.根据个人气质禀赋等去理解“仁、义、礼、孝”等伦理问题。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发生错误的根源就是对“中庸”原意的误解。B.对“中”和“庸”二字的望文生义,是大多数人误解、误用“中庸”的根本原因。C.孔子认为“中

9、庸”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所以他对达到“中庸”境界感到绝望。D.黑格尔对论语及孔子都不够认同的原因是, 论语缺乏概念、范畴和思辩。三、 (12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刘统勋,字延清,山东诸城人。雍正二年进士。乾隆元年,擢内阁学士。命从大学士嵇曾筠赴浙江学习海塘工程。擢左都御史,疏言:“大学士张 廷玉历事三朝,遭逢极盛,然晚节当慎,责备恒多。 请自今三年内,非特旨擢用,概停升转。 ”又言:“尚书公讷亲,综理吏、户两部,兼以出纳王言。部中议覆事件,出一言而势在必行,殆非怀谦集益之道。请加训示,俾知省改。其所司事,或量行裁减,免旷废之虞。 ”两疏入,上 谕曰:“朕思

10、张廷玉、讷亲若果擅作威福,刘统勋必不敢为此奏。大臣任大责重,固不能免人指摘。闻过则喜,古人所尚。若有几微芥蒂于胸臆间, 则非大臣之度矣。今一经察议,人知谨饬, 转于廷玉有益。讷亲为尚书,固不当模棱推诿,但治事或有未协,朕时加教诲,诫令毋自满足。至职掌太多,如有可减,候朕裁定。 ”寻命以统勋疏宣示廷臣。命勘海塘。时运河盛涨,统勋请浚聊城引河,分运河水注海。俾水有所泄。以江南坝决, http:/ 员亏帑 误工, 诏夺河督高斌、协办河务巡抚张师载职,穷治侵帑诸吏。上又命清察江南河工未 结诸案, 统勋疏言未结款一百一十一万有奇,请定限核报。又以河道总督顾琮请于祥符、 荥泽诸县建坝,并浚引河,命统勋往勘

11、。统勋议择地培堤坝,引河上无来源,中经沙地,易淤垫,当罢,上从之。三十八年十一月,卒。是日夜漏尽,入朝,至东华门外, 舆微侧,启帷则已瞑。上闻,遣尚书 福 隆 安 赍 药 驰 视 ,已 无 及 。赠 太 傅 ,祀 贤 良 祠 ,谥 文 正 。上 临 其 丧 ,见 其 俭 素 ,为 之 恸 。回跸 至乾清门,流涕谓诸臣曰:“朕失一股肱!既而曰:“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 ”(选自清史稿,有删改)【注】帑( ):古代指 钱财或收藏 钱财的府库。跸():泛指帝王出行的车驾。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请加训示,俾知省改 俾:使,让B.或量行裁减,免旷废之虞 虞:忧虑C.今一经察议,人知

12、谨饬 饬:谨慎D.命偕尚书策楞往按 按:按照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寻命以统勋疏宣示廷臣 不赂者以赂者丧B.若有几微芥蒂于胸臆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则非大臣之度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其所司事,或量行裁减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说明刘统勋刚直、勤政的一组是从大学士嵇曾筠赴浙江学习海塘工程 非特旨擢用,概停升转 请加训示,俾知省改 讷亲为尚书,固不当模棱推诿 统勋请浚聊城引河,分运河水注海 合疏言河员亏帑误工A. B. C. 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统勋受命到浙江学习海塘工程,掌握了丰富的水利知识,为他后来出色地完成修治运河的重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刘统勋敢于上书直谏,大胆提醒皇上对张廷玉和讷亲进行训示、教诲、抑制,皇上当即应允,并向朝臣宣示处理意见。C.在河道总督顾琮请求建坝一事上,刘统勋亲自前往考察,审度地势水势,建议搁置顾琮的请求,得到了皇上的批准。D.刘统勋作为国家的得力大臣,他的去世无疑给当朝皇上带来不小的震动,皇上对他的评价很高,并嘱咐诸臣要向刘统勋学习。第卷(非选择题,共 114 分)四、 (24 分)13.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大臣任大责重,固不能免人指摘。闻过则喜,古人所尚。 (3 分)(2)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