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人民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汇总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895218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PPT 页数:188 大小:27.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人民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188页
粤人民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188页
粤人民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188页
粤人民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188页
粤人民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1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粤人民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人民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汇总(1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实验中学 施美彬,粤人民版地理七上课标解读及教材分析,1教材的内容结构 全书分六章,以介绍世界地理为主。,2、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先从“让地理走进生活”开始,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对生活的作用,突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教材编写强调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这种编排方式,突出了人地关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社会责任感、环境意识、全球意识。,3、力求通过“活动”落实知识点,突破教材的难点,降低难度. 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力求通过活动落实教材的知识点和难点,降低难度,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将地球和地图知识(是地理学的基础,是学习地理必备的工具,也是初中地理中最大

2、的难点)设计成读图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避免难教难学。 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克服了以往学生学习地理的畏惧感和厌学情绪,符合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4、教材的形式结构,正文:简洁、概括文字进行组织编写,包括结论性论述(必需掌握)。,4、教材的形式结构,潘博士:概念、原理、结论、方法概括总结。(必 需掌握的知识),4、教材的形式结构,活动:引导教师教学、学生探究,落实基本 知识,突破重难点知识。,4、教材的形式结构,地图、地理插图、地理景观图、统计图表等多样,4、教材的形式结构,知识之窗:补充说明、知识拓展.,“东东”和“珠珠” 青少年审美情趣的彩

3、色卡通人物“东东”和“珠珠”及彩色卡通插图,图画精美、色彩鲜艳、形式活泼,版面设计清新、悦目、大方。,第一章 让地理走进生活 (激发兴趣、了解方法) 思路分析,让地理走进生活,生活离不开地理,怎样学地理,衣,住,行,食,勤于实践,善于积累,乐于读图,勇于探究,本章的目的,本章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学生热爱并亲近地理学科,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地理知识,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一、我们生活离不开地理,1、教学目的: 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让他们了解他们无时无刻都处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知识就在他们的身边,而且他们无论做什么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需要运用地理

4、知识或地理技能;学习地理知识,能增强他们的生活和生存的能力。 2、本节教材解析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解开地理之谜 以提有趣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地理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举例说明) 地理与日常生活 服饰与地理 饮食与地理 住房与地理 出行与地理 教师可补充(地理与生产建设、地理与风土人情),1、勤于实践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4、勇于探究:地理探究学习方法的介绍 提出地理问题-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分析地理问题-归纳总结-解决问题,2、善于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3、乐于读图学用地图,二、我们怎样学习地理,第一章 认识地球 (实验探究、培养能力) 思路分析,认识地球,地球,形状,大小,地

5、球仪,自转,地球运动,公转,运动特证,意义,运动特征,意义,课标要求: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培养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质。) 2、能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4、 “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学重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及球形证据重在科学史和科学精神的培养,2、能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课标: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 纬度的划分。,第二节 地球仪,教学重点:认识经纬网及其作用重在利用 经纬网来定位。,4、 “

6、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课标: 在“地球和地球仪”单元,增加了一项“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明确这是一项必须进行的教学内容,而不是可选可不选的“建议”,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和动手实践。,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教学建议:重现象说明,轻原理分析,这部分比较抽象知识的教学主要是用实验或事实说明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重现象说明,轻原理分析(从学生的感受中认同,而不作学术推理)。 活动1.20和1.21等实施,注重的是学生一种直观感受和认识。教师并不需要给学生讲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主要学生自身感受到这种差异的存在即可。,课标:将“观察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活

7、动建议,改为“观察不同季节(或一天内)”提高了活动的可行性。,第二章 学用地图 (突出实践、培养能力) 思路分析,学用地图,地图的发展,陶片地图,电子地图,卫星图像与定位导航,等高线地形图,地图三要素,分层设色地形图,等高线判读,五种基本形态,概念,判读,课标:“地图”单元的修订有:“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后面增加了“判读经纬度”的要求;在“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后面,增加了“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的要求;“定向行军”修订为“定向越野”;,教学建议:结合本地教学条件的实际,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比例尺的地图;或不同类型的地图,如政区图、交通图、旅游图、地形图

8、等。,第一节 地图的发展,第二节 地图的运用,课标:“地图”单元的修订有:“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后面增加了“判读经纬度”的要求;,第三节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 课标:在“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后面,增加了“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的要求;“定向行军”修订为“定向越野”;,第三章 陆地与海洋 (突出活动、培养能力) 思路分析,陆地与海洋,地形,海陆,变迁,七大洲,四大洋,海与陆,陆地地形,海底地形,地表形态变化,漂移说,板块说,火山地震,第一节 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标准: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的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说出海陆所占的比例,并结合地

9、球仪了解海陆分布的特点,而并不要求了解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数据。 海陆分布的特点: 海陆所占比例: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全球的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块; 陆地北半球比南半球多,海洋南半球比北半球多; 无论怎样划分出的半球,都是海洋多于陆地。,标准: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括 标准的说明和解释: 本条标准要求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大小顺序、位置以及界线等 要能在地图上识别七大洲、四大洋 标准不要求能记住每一大洲和大洋的面积 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教材在这部分内容上的处理特点:采用读图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各大洲的位置及相对

10、关系;,通过简单的地理统计图,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出七大洲的轮廓、面积大小及其顺序。,以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空间观念(教材46页的活动),读图、活动总结的形式更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大洲界线的认识。,通过表格的形式清楚地展示了四大洋的面积,再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培养学生图表分析能力。,第二节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本节的目的: 通过学习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来说明地球表面海陆正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对学生进行科学观点教育。 标准: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动动和变化之中;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11、内容较难,但标准要求较为简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第一,安排板块构造学说是对海陆分布和地表形态变化的理性认识,说明科学家对于海陆变化与地表形态变化原因的探索。 第二,讲述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故事是说明板块构造学说的一种探索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第三,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安排也是向学生展示了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即发现问题-思考假设-找证据论证。 第四,对板块构造学说只要求作基本的了解,即板块划分(六大板块)和地壳的活跃地带(板块的交界地带)。 第五,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是板块运动的例证。用这个例证来证明此假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内容广,理论性强,学生难理解,建议本节的教

12、学内容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让学生讨论大地是运动的还是稳定不变的,第二,用活动的形式拼合大西洋两岸大陆(南美洲和非洲),看是否吻合,提出它们原来是否是同一块大陆。,第三,叙说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第四,向学生展示大陆支持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 第五,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引出板块构造学说,第六,讲述板块的划分,提问板块的什么部分地壳比较活跃,第七,展示证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的证据-高大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第三节 人类与海洋,本节是对课标中海洋知识部分的拓展,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如何正确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如何保护和利用海洋。本节

13、在第三章中属于补充内容,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对本节的教学,建议教师采用活动课的形式,由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小组合作完成。,第四章 天气与气候 (注重思辩、展开探究) 思路分析,世界气候,天气和气候,天气,气候,气温分布,气温和降水,气温,降水分布,降水,因素,类型,地球形状,地球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亚热带,温带,寒带高山,热带,预报、符号,第一节 天气和天气预报,标准:区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标准与教材的剖析: 此标准可以理解为: 能够区分描述天气和描述气候的语言 能够运用这些语言来正确描述某时的“天气”和某地的“气候” 让学生学习的重点不在于理解

14、什么是“天气”和“气候”,而在于在描述某时的天气或某地的气候时,分别要关注那些要素以及两者的主要区别 不要求学生记忆关于“天气”与“气候”的那种学术上的难懂的定义。 教师在讲授这儿的内容时应将天气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以了解不同的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标准: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图4-1的主要天气符号是国际公认的,是标准的。结合图4-1,了解每个天气符号的含义。 图4-2卫星云图,白色代表云雨区,浓度越浓降水越多;绿色代表陆地,蓝色代表海洋;,教师在上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收听、收看或关心天气预报的实际意义,从而让

15、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从而进一步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可以让学生上讲堂当一回小预报员,建议教师在安排这以上两个标准的内容时,根据标准中的“活动建议”,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实际,适当地安排学生开展活动。,标准: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对此标准的教学建议: 大气环境的问题很多,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建议老师在“天气与我们生活”这一主题下进行选择。 尽量选择与我们生活相关的问题或现在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如二氧化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沙尘暴等。 本条标准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环境观和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从联系生活实际的角度,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收听或观看我国主要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日报和预报。,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气温和降水是天气预报中最常用的两个要素。 标准: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对标准的理解:,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是归纳总结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特点,不需涉及到造成这种规律的原因。 实现的途径是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这条标准,教材设计了气温及其变化,补充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如气温日变化、年变化、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等温线等。,为了使学生能更准确的归纳出气温的分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