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6—1)剖析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891888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2.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6—1)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6—1)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6—1)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6—1)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6—1)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6—1)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的认识从何而来(6—1)剖析(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六课 追求真理的历程,自主学习,阅读课本,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实践? 2、实践有什么特点? 3、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4、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下列属于实践的有( ) 医生治病 作家构思小说 蚂蚁搬家 厦门海湾型城市战略研讨会 教师上课 防治甲型H1N1 开采石油 学生看书,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 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1994年6月,在西班牙第二大

2、城市巴塞罗那召开的全球超级工程会议上,她被列为全球超级工程之一。三峡工程在工程规模、科学技术和综合利用效益等许多方面都堪为世界级工程的前列。她不仅将为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将为世界水利水电技术和有关科技的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聚焦三峡,思考:修筑三峡工程的活动是实践活动吗?为什么?它由几个基本要素构成? 修筑三峡工程的活动与蜜蜂筑巢的活动是不是一样? 孙中山先生早在民国初年就预想过建设三峡工程,为什么直到现在三峡工程世纪大梦才变成现实?,实践主体,实践手段,实践对象,实践的主体 :人,实践的手段,实践的对象 :自然界、社会,:生产工具、设备,都是客观的,实践基本要素客观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及

3、结果受客观事物和运动规律的制约,(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运用,改造,3、实践的特点:,三峡工程全景模型,人比蜜蜂高明之处在于,人能用意识指导自己的行动,有计划、有目的地去改造世界的活动。动物也能改变环境,造出精美的蜂房,但这只是一种自然的本能,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三峡工程的修建,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三峡工程的修建,离不开社会和他人。,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3)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2、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1)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3)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工人

4、做工,农民种田,牧民放牧,渔民捕鱼,战士打仗,演员表演,教师讲课,医生治病,司法人员办案,营业员售货,科学工作者搞实验,3、实践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科学实验活动,(最基本的),2、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发改委正抓紧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拟将超薄塑料购物袋列入淘汰类产品目录。这体现了 A、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B、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C、实践的社会性 D、实践的历史性,B,3、载人航天工程是迄今为止我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系统最为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国家重点工程。全国约有110个研究所、30

5、00多个协作配套单位、数以万计的人员承担了研究建设任务。这有力表明实践具有( ) A.客观物质性 B.历史性 C.主观能动性 D.社会性,D,4、2008年9月27日下午,中国航天员翟志刚离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轨道舱,圆满完成中国航天员的第一次空间出舱活动。中国航天事业经历了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到多人,从舱内试验到舱外行走的过程,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实践活动在不断向前发展。这有力表明实践具有( ) A.客观物质性 B.历史性 C.主观能动性 D.社会性,B,(09年上海)22当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许多国家传播时,世界各国通力合作,严加防范,以抗击这一流感的蔓延和肆虐。题目最主要体现实践的 A客观的

6、物质活动 B纯粹主观的活动 C自觉能动的活动 D社会历史的活动,D,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就有航天专家提出探月计划建议,在中国科技界内最为广泛流传的是当时一个“嫦娥奔月”的想法; 2000年11月22日,中国政府首次公布航天白皮书中国的航天,明确了近期发展目标中包括“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 2004年2月,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很有诗意地被命名为“嫦娥工程”,同时第一颗绕月卫星命名为“嫦娥一号”, 2007年月日,经过我国科学家的艰苦奋斗,中国各先进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中国“嫦娥探月”卫星发射成功。 辨题: 实践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因而实践具有主观性,答:(1)题中的观点是不科

7、学的 (2)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3)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任何人的实践活动都是有计划的。“嫦娥一号”在成功发射前,是经过科学家们的精心计划和部署的,因而说实践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的观点是正确的。 (4)但不能就以此否定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在嫦娥探月的实践过程中,参与工程的科学家,运用的技术工具和使用的“嫦娥一号”卫星都是客观存在的。因而说实践具有主观性的观点是错误的。,小结与归纳:,1、实践基本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

8、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1)客观物质性,(2)主观能动性,(3)社会性、历史性,2、实践的三个特征,3、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一、实践及其特征,下列各项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教师讲课 全国大学生辩论赛 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2010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 学生教室里听课 小行星撞击地球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单选)有人在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 ( ) A实践的客观规律性 B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C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D实践的社会历史性,D,

9、小试牛刀:,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大约四百多年前的明朝,在浙江余姚的一座安静的“阳明书院”里,有一小片茂密的竹林,青枝翠叶,摇曳多姿。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名叫王阳明,坐在竹林前静静地看着竹子。他双目发呆,脸色苍白,已经在这里坐了好几天,家里人多次劝他回屋休息,都被他拒绝了。到了第七天,终于病倒了。,1.王阳明静坐看竹子,只能获得对竹子的“感觉”,而不能知道竹子的“道理”,因为他没有进行深入的实践,也就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2.王阳明确实强调了“思维”的重要性,但单纯靠“想”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万事万物的道理不能从心里想出来。,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思考:王阳明静坐看竹子,为什么没有体会出竹

10、子的道理?万事万物的道理是从心里想出来的吗?,观点一,观点二,各抒己见,但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因此,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1812年12月,拿破仑为了独霸整个欧洲大陆,对沙皇俄国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法军所带的食物经过长期远征,剩下来的也已腐烂变质了,许多士兵吃了变质食物,立即患病,严重地损伤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了解决长距离作战中食品供给问题,许多人开始了对食品贮存的研究。法国马赛的食品制造专家尼可拉阿培尔最先用“加热杀菌”的方法用高温把食物煮熟,杀死细菌。不久,他又解决了杀菌后的密封技术,即用铁罐式瓶子,把食品放入后,再把瓶口密封。从此,罐头食品开始流行起来。,思

11、考:食品防腐技术为什么会出现,它的出现说明了什么?,1.食品防腐技术是适应战争的需要而产生的。,2.战争的需要提出了食品如何防腐的问题,推动了人们对食品防腐问题的研究,促进了人的认识的发展。,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就能推动认识的发展吗?,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不仅因为实践提出了新的认识课题,而且因为实践能够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今天人们借助射电望远镜可以观察到100亿光年之遥的天体;使用电子显微镜能够使物体放大百万倍以上;高空中的人造资源卫星能帮助人们弄清地球的资源分布;电子计算机每秒亿次的运算速度使人对事物的认识更快更准确;国际互联网

12、的建成扩展了认识范围,大大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人们 实践,新问 题,遇到,产生,新要 求,推动,新探索 和研究,实践的发展,提供,认识 工具,认识的发展,促进,锻炼,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提高,第一种观点:主张在石狮原来滚落的地方打捞。 第二种观点:主张到石狮落水位置下游打捞。 第三种观点:主张到石狮落水位置上游打捞。,曾经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将某寺庙前的浮桥冲垮,两岸的石狮滚落到河中。许多年后,人们准备集资重修浮桥。打捞石狮成为了难题?,思考:你赞成哪一种观点?为什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本身无法成为

13、判断标准,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实践),为什么?,主观认识,客观事物,对 照,相符 正确的认识,不相符 错误的认识,主观认识,客观事物,指 导,改 造,实践一方面联系着认识,受主观认识的指导;另一方面又联系着客观世界,对客观世界改造和变革。这样,人们把指导实践的认识与实践的结果相对照,与实践结果符合的认识,正确;反之,错误,从而能够检验认识的正确性。,材料一:课本46也探究活动。 材料二:庄子里有个“屠龙术”的故事。说的是有个人,去向支离益学习屠龙的本领,把千金的家产都耗费光了。他学了3年技术才得精通,但是天下没有地方可以找到龙,因而

14、也就没有地方去施展他的本领。,问题:两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是毫无意义的。,认识本身不是目的,实践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4、实践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马克思生前最喜爱的一则寓言,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 “不懂。”船夫说。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 “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那你的 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船夫问:“你会游泳?” “不会,不会!” 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资

15、料 链接,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本课小结,四、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也影响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坚持实践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实现主、客观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考点透析,1、实践的概念(理解) 2、特点(区分)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区分、运用) 来源 动力 检验标准 目的和归宿,高考回眸,1、材料一:党的十七大报告出现了诸多新提法:其中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备受人们关注。早在党的十二大上,我们党总结了建国以来经验和教训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强调走自己的路。29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材料二: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