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3章_中国古代宗教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885443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PPT 页数:101 大小:4.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3章_中国古代宗教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3章_中国古代宗教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3章_中国古代宗教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3章_中国古代宗教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3章_中国古代宗教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3章_中国古代宗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3章_中国古代宗教(10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宗教,截止至年,世界总人口约为亿,信仰宗教者约为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其中基督教徒(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有亿人,伊斯兰教徒有亿人,印度教徒有亿人,佛教徒有亿人。以上种传统宗教信徒总数约占世界宗教徒人数的%以上。,第一节 中国远古宗教,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萌芽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在原始社会里,它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等形式表现出来。在人类走向文明的过程中,它逐渐形成包括教义和神学,经典、教义、戒律规矩、组织机构等一整套宗教体系。 中国的宗教起源于自然神崇拜、动物神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始的宗教形式。,第一节 中国远古宗教,、自然神崇拜 所谓自然神崇拜,是把

2、诸如日月星辰,风云雪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和赐福。,雷公电母 北斗星君,五岳四渎图 江神(湘君、湘夫人),第一节 中国远古宗教,、动植物崇拜和图腾崇拜 “图腾”是印第安语“它的亲族”的词的音译,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有着神秘的亲属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此物就成为这个氏族的图腾,成了这个氏族的保护者和象征。,第一节 中国远古宗教,树崇拜 龙图腾,第一节 中国远古宗教,3、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 远古时代的人不能解释做梦、生死等现象,普遍地认为有一种独立于身体之外或不随形体的灭亡而消失的精神实体,即灵魂。不死的鬼魂成为人们普遍崇拜的对象

3、。这就是鬼魂崇拜。 与鬼魂崇拜紧密联系的是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是一种以祖先的“灵魂”为崇拜对象的宗教信仰。,第二节 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道教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具有汉民族思想和信仰的特点,是产生于中国本土的一种宗教。,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1、中国古代的鬼魂崇拜 2、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 3、秦汉时期的黄老道 4、道家哲学和阴阳家思想 其他如儒家伦理纲常思想、墨家思想等。,一、道教的创立及其历史发展,道教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独立的宗教,是在东汉时期。东汉顺帝年间,张陵在巴蜀依据太平经造作道书24篇,自称出于太上老君的口授,创立道派。因入道均须交纳五斗米

4、,故称“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五斗米道”,主要是教人悔过奉道,以符水咒语治病。此派道徒尊张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他的继承者一般为他的子孙,也沿用天师称号。,一、道教的创立及其历史发展,东汉时道教另一个教派叫“太平道”,由巨鹿人张角创立于汉灵帝熹平年间(172178)。他在用符水咒语为人治病的同时,组织教团和“黄巾军”。信奉黄老道和太平经。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受到打击。,一、道教的创立及其历史发展,道教在魏晋时期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东晋时的葛洪从神仙方术角度发展了道教。其代表作是抱朴子。抱朴子是儒、道并举之书。 与葛洪同时,“天师道”在江东盛行,并逐渐向义理方面发展

5、,先后形成上清、灵宝、三皇三支经法。,葛洪,一、道教的创立及其历史发展,南北朝时,道教的最大发展是北魏寇谦之改革“五斗米道”,创立“北天师道”。寇谦之对道教的这一改革,使道教由原来的民间宗教一变而成为官方宗教。 南朝刘宋时陆修静将灵宝、上清、三皇各派汇归一流,后陶弘景加以发挥,史称“南天师道”。,陶弘景,一、道教的创立及其历史发展,隋唐两代是道教的兴盛时期,唐代皇帝及亲眷多信道教(武则天信佛教)。 宋代道教在真宗和徽宗时最为兴盛,大建宫观。出现了许多道教学者。多强调气功健身修炼。如南北五祖。 南五祖:张伯端、石泰、薛式、陈楠、白玉蟾 北五祖: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 王重阳,一、道教的

6、创立及其历史发展,唐宋之后,南、北天师道逐渐合流,形成以讲究符箓为主的“正一道”。 符箓是道教中的一种法术,亦称“符字”、“墨箓”、“丹书”。道教声称,符箓是天神的文字,是传达天神意旨的符信,用它可以召神驱鬼,降妖镇魔,治病除灾。 唐宋之后道教的另一派系是“全真道”。“全真道” 反对符箓,排斥咒术,而倡儒释道三教合一,注重“识心见性”的内修真功。 从元代开始,道教主要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教派,明代继续流传,清代日渐衰落。,左:九梁巾(九阳巾) 右:混元巾,二、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 道教信奉神的最高神“三清尊神”,也是“道”的人格化。 三清: “玉清元始天尊”即天宝道

7、君、“上清灵宝天尊”即太上道君、“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老子)。,二、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道教神仙信仰的两个主要特征: 1、多神崇拜:祭天帝、敬仙真、祀百神 除三清尊神及诸尊神外,有玉皇大帝等四个帝王(四御),风雨雷电、土地、灶君、门神、财神等等大大小小的众神;历史上的圣哲贤才和忠孝英烈,如关羽、岳飞等,也是道教奉祀的。 2、修炼成仙,三清 玉皇大帝,二、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道教的最终目标是:“得道成仙”。 祖师真人:张陵、许逊 八仙:铁拐李、钟离权(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二、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二、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道教的不

8、同派别有不同的修养方法: 丹鼎派、全真道认为通过内修、炼养,便可以达到长生久视的目的; 而符箓派、正一道则认为符箓咒语、科仪斋醮【jio】 (也是一种修行)可以禳灾求福、祛病延年。,二、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葆真。 首先,必须采取自足的生活态度,抱拙守朴。 其次,要学会守气,学会关闭自身的感觉通道,学会心斋坐忘,真正达到忘我、忘他和忘忘的境界。,二、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道藏 道教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经书之集大成,内容庞杂,除道教经书外,还收录了部分诸子百家著作。,引言,上左:北京白云观存 明木刻正统道藏 上右:中华道藏 下左:道藏 下右:道藏辑要,三

9、、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1、中国古代化学与道教 为了制作丹药,道教徒们写了许多炼造金丹的书,做了很多炼丹实验,正是这些炼丹理论和实践,翻开了中国古代化学史重要的一页。,三、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炼丹所用的工具和设备 丹炉、丹鼎、水海、石榴罐、甘埚子、抽汞器、研磨器、绢筛、马尾罗等。,三、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炼丹所用的药物,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在内,总共约有六十多种。元素 汞、碳、锡、铅、铜、金、银等。 氧化物 三仙丹(HgO )、黄丹(PbO)、铅丹(Pb3O4)、砒霜(As2O3)、石英(SiO2)、紫石英(含Mn)、无名异(MnO2)、赤石脂(Fe2O3)、磁石(Fe3O4)、

10、石灰(CaO)等。 硫化物 丹砂(HgS)、雄黄(As2S2)、雌黄(As2S3)、礜(yu)石(FeAsS)等。 氯化物 盐(包括戎盐、冰石等,NaCl)、硇砂(NH4Cl)、轻粉(Hg2CI2)、水银霜(HgCI2)、卤咸(MgCI2)等。,三、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硝酸盐 硝石(KNO3或NaNO3)。 硫酸盐 胆矾(CuSO45H2O)、绿矾(FeSO47H2O)、寒水石(CaSO42H2O)、朴硝(Na2SO410H2O)、明矾石(K2SO4 AI2(SO4)32Al2O36H2O)等。 碳酸盐 石碱(Na2CO3)、灰霜(K2CO3)、白垩(包括石钟乳等,CaCO3)、炉甘石(

11、ZnCO3)、石曾(Cu(OH)22CuCO3)、空青(Cu(OH)2CuCO3)、铅白(Pb(OH)22PbCO3)等。 硼酸盐 蓬砂(Na2B4O7)。,三、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硅酸盐 云母(白色,H2KA13(SiO4)3)、滑石(H2Mgs(SiO3)4)、阳起石(Ca(Mg,Fe)3(SiO3)4)、长石(K2OA12O36SiO2)、不灰木(石棉,H4Mg3Si2O7)、白玉(Na2OAl2O34SiO2)等。 合金 鍮石(铜锌合金)、白金(白铜,铜镍合金)、白镴(铅锡合金)、各种金属的汞齐等。 混合的石质高岭土(SiO2、Al2O3等)、禹余粮(含褐铁旷和粘土的砂粒)、石中

12、黄子(夹有黄色粘土的砂粒)等。 有机溶剂醋(CH3COOH)、酒(CH3CH2OH)。,三、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道士们从事的炼丹实践,积累了不少古代化学知识。 炼丹道士们通过1000多年的实践,对我国古代化学和合金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世纪时,我国的炼丹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成为近代化学的前驱,这也是道教对世界化学的一大贡献。,左:医书中的炼丹图 右:绘有阴阳八卦图案的药瓶,三、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葛洪:“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三、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第一次记录了丹家炼制丹药时已发生了的烧手、烧面甚至引起丹房着火的事,正式揭示了火药的发明与炼丹化学密切有关的。,

13、三、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唐代诸帝因迷恋方士,服丹药而致死者不少。 唐太宗 贞观二十三年(649) 唐宪宗 元和十五年(820) 唐穆宗 长庆四年(824) 唐武宗 会昌六年(846),三、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唐代不少大臣也因服丹而死。服食在当时文人学士中也有反映。 白乐天有诗云:“退之服硫黄,一病讫不痊,微之炼秋石,未老身盍然,杜子得丹决,终日断腥膻。”,三、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魏晋以来,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服食病”的流行,与那时的炼丹术盛行有关。 所谓“服食病”,即长期服用一种石性药方而中毒甚至死亡的一种病变。 “五石散”即由白石英(二氧化硅)、紫石英(含锰的二氧化硅)、石

14、钟乳(碳酸钙)、赤石脂(含铁的陶土)和石硫黄(天然硫黄)组成。,三、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从何晏提倡以来,服食之风在长达500年的历史中经久不衰,死了不少人,直到唐中叶以后才逐渐冷落下来。服食的方中有砒石,即今砷黄铁矿FeAsS,又名毒砂。,三、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矿石性的药材大多药性偏热,服后身体燥热,需要“寒衣、寒饮、寒食、寒卧,极寒益善”,故又称“寒食散”。且一定要喝热酒,酒还要好要醇。一定要大量进食,“食不厌多”。一定要散步,谓之“行散”。,三、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羲之行散图,三、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2、道教与中国古代医学、药物学 道教炼丹家往往兼攻医学和药物学。

15、 葛洪: “为道者兼修医术,以救近祸” “为道者,以救人危,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葛洪和肘后备急方,三、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大医精诚”系统阐述了医家必须具有的医德规范。 重视妇婴疾病,突破长期形成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束缚,将妇婴疾病各立专卷置之卷首,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为其后妇儿专科的设立奠定了基础。,孙思邈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三、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葛洪撰有金匮药方100卷,肘后备急方8卷,神仙服食药方10卷。 陶弘景对药物学造诣颇深。他的神农本草经集注、效验方、药总诀、肘后百一方。 道士孙思邈精于医药。著有备急千金方30卷、千金翼方30卷

16、。 道教对于古代医学的影响,还表现在气功方面。,三、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3、道教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游仙诗 李白登泰山六首 词牌凤凰台上忆吹箫、阮郎归 神仙道化剧 神魔小说 “四游记”封神演义 其他如红楼梦、水浒传,三、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步虚词是乐府文学形式之一。唐吴竞乐府古题要解谓:“步虚词,右道观所唱,备言众仙缥缈轻举之美。“作为一种与音乐、舞蹈紧密结合的文学样式,步虚词的歌唱节奏是以易的八卦九宫方位的阴阳回复韵律为本的。步虚诵咏过程有一定路线,要求精神专注,念唱、步法、道具和谐统一。,三、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庾信步虚词之一:浑成空教立,元始正图开。赤玉灵文下,朱陵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