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第一课总论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6875310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9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第一课总论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2010第一课总论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2010第一课总论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2010第一课总论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2010第一课总论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第一课总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第一课总论(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针灸治疗学总论,学习内容提纲,治疗作用 辨证方法 治疗原则 配穴处方 特定穴应用,针灸的治疗作用,疏通经络,针灸的治疗作用,扶正祛邪,针灸的治疗作用,调和阴阳,“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针灸的治疗作用,针灸易学而难精 学针的关键:辩证+凝神,“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净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独

2、有之。”,辩证方法,八纲辩证:总纲 脏腑经络辩证:基础 气血辩证:补充脏腑经络辩证 六经辩证:外感热性病伤寒 卫气营血辩证:同上温病 三焦辩证:同上温病 病因辩证:探求发病原因,八纲辩证,表里 寒热 虚实 阴阳,八纲辩证-表里,病位的深浅 病势的深浅,八纲辩证-表里-表证,发热 恶寒、畏风 头身肌肉疼痛 鼻塞、流清涕 苔薄白、脉浮,八纲辩证-表里-里证,表证入里 外邪直中 脏腑内伤,八纲辩证-寒热,怕冷与否 口渴与否,喜饮何种温度的水 面色 四肢温度(重点看手足心) 大小便 舌脉,八纲辩证-虚实-虚证,病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八纲辩证-虚实-实证,病因: 外因感受外邪 内因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

3、滞、血瘀、痰阻 不内外因虫积、外伤,八纲辩证-虚实,症状: 整体:形体、面色、语音、呼吸、舌脉(舌质老嫩、脉有无力) 局部:五脏六腑的虚实,八纲辩证-阴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证 表证、热证、实证属阳证 阴阳互根: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互相转化:阴极似阳肿瘤;阳极似阴伏热;阴盛格阳,阳盛格阴 1、舌脉 2、二便 3、手足心 4、汗液、痰涎,八纲辩证,病例分析:男,35岁,感冒一日,鼻流清涕,易汗出,饮水少,咽中干燥,易困倦,体瘦,纳一般,二便调。 辩证:表寒证,气虚证,属阴证。,八纲相互关系,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脏腑经络辩证,根据部位辨经脉 根据经脉辨脏腑 根据脏腑辨经

4、脉,脏腑经络辩证,病例分析:男,35岁,感冒一日,鼻流清涕,易汗出,饮水少,咽中干燥,易困倦,体瘦,纳一般,二便调。 辩证:通过脏腑辨经脉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肺脾气虚,治疗原则-总原则,“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九针十二原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 经脉,治疗原则-基本原则,补虚与泻实 清热与温寒 调法,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虚则补之 盛则泻之 宛陈则除之 邪盛则虚之,治疗原则-清热温寒,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治疗原则-调法,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手法:导气同精 “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

5、之同精。”五乱,治疗原则-调法,判断标准:经气逆乱 黄帝曰:“何谓逆而乱?” 岐伯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俯首静伏;乱于肺,则俯仰喘喝,接手以呼;乱于肠胃,则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扑。”,治疗原则-辅助原则,治标与治本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局部与整体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治疗原则-标本,判断标本的方法: 从邪正关系上看正气为本,邪气为标 从疾病发生上看病因是本,症状是标 从病变部位上看内脏是本,体表是标 从发病先后上看先病是本,后病是标 标本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治疗原则-标本,风,寒,暑,

6、火,燥,湿,治疗原则-标本,治疗原则-标本,五藏 六腑,治疗原则-标本,月经病,治疗原则-标本,临床应用: “治病必求其本”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标本俱急,标本同治”,治疗原则-标本,急则治其标: 对于可能引起患者生命危险的紧急情况优先处理。 对于某些有明显发作期和缓解期的疾病,在急性发作时先治标。 对于治疗过程中突然发生的某些情况应优先处理,配穴处方,针灸处方拟定的步骤:辩证-选穴-刺灸方法,选穴原则,总原则:循经取穴 基本原则: 1、局部取穴 2、远部取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灵枢 终始 1)本经循经取穴 2)异经取穴 3)交叉取穴

7、,本经循经取穴法,方法:确定病变经脉,在该经脉的远端取穴。 原则:“越远越远,越近越近。”即,一条经脉的病变部位和远部取穴之间的关系,是由两头向中间靠拢,或者从中间向两头扩展。 举例:太阳头痛,若痛在头顶,多选金门、申脉;若痛在项后,多选昆仑;若痛在后背,多选承山;若痛在腰部,多选委中;若痛在骶骨,多选殷门。,异经取穴法,表里经取穴法 辨证取穴法 同名经取穴法,交叉取穴法,缪刺法:邪中于络,不入于经。取发病对侧血络处刺之。 巨刺法:邪中于经,取发病对侧的腧穴而刺之。,交叉取穴法-巨刺法,“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藏,散

8、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交叉取穴法-缪刺法,“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思考题,什么时候采用缪刺法?巨刺法?正常刺法? 答:针刺前触摸脉象是判断的标准。当疼痛发作时,首先确定疼痛的部位,然后把脉,如果脉象正常,则应在健侧观察是否有血络出现而刺之;如果脉象显示健侧有邪气,则采用巨刺法;如果脉象显示患侧有邪气,则采用正常刺法。该疗法的缺点:对

9、医生把脉的准确度要求很高,必须能摸出正常的脉象和邪气所在。 “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交叉取穴法,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 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故刺诸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特定穴应用,五输穴 原穴 络穴 下合穴 郗穴 背俞穴 腹募穴 八会穴 八脉交会穴 交会穴,五输穴,定义: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分别命名为井、荥、输、经、合。 应用:“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

10、,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五输穴配合五行的补母泻子法(了解),原穴,定义: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治疗脏腑疾病:“五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 诊断脏腑疾病:“五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藏之害矣。” 原穴以治五藏为主,络穴,定义:经脉与络脉交会之处。 应用: 1、治疗表里经疾病 2、治疗络脉所过部位疾病 3、应用于缪刺法,下合穴,只有六腑才有下合穴。 “合治内府”,郗穴,定义: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 应用: 1、诊断疾病 2、治疗疾病:阴经的郗穴治疗血证,阳经的郗穴治疗急性痛证,背俞穴,定义:脏腑之

11、气输注的穴位 应用: 1、诊断脏腑之病 2、治疗脏腑之病 3、以诊断和治疗五藏病为主,腹募穴,定义:脏腑之气汇聚的穴位 应用: 1、诊断脏腑之病 2、治疗脏腑之病 3、以诊断和治疗六腑病为主,思考题:,为什么背俞穴以治疗五藏病为主,腹募穴反而以治疗六腑病为主? 答:“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八会穴,定义: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 应用:治疗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疾病,八脉交会穴,定义:奇经八脉与正经交会的腧穴 应用: 1、治疗正经疾病 2、治疗奇经疾病,八脉交会穴,为什么说:“八法者,奇经八穴为要,乃十二经之大会也”“周身三百六十穴

12、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 答:奇经八脉的作用:蓄灌十二经之气血。十二经气血旺盛时,流入八脉中储蓄起来;十二经气血不足时,八脉中的气血溢出以补充。因此,八脉交会穴有调节一身之气血、统领66大穴的作用。,交会穴,定义:十二经脉中,两经或多经交会的腧穴 应用:除治疗本经疾病之外,还可治疗交会经脉的疾病。,附:五输穴歌,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连; 隐白大都足太阴,太白商丘并阴陵;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焉;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经传

13、;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曲泽连; 关冲液门与中渚,阳池支沟天井言;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附:原穴,五藏的原穴即其经穴:肝出于太冲,心出于神门,心包出于大陵,脾出于太白,肺出于太渊,肾出于太溪。 六腑的原穴在经穴后一个穴位:胆出于丘墟,小肠出于腕骨,三焦出于阳池,胃出于冲阳,大肠出于合谷,膀胱出于京骨。,附:络穴,肺:列缺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 大肠:偏历上循臂,乘肩yu,上曲颊偏齿,入耳。 胃:丰隆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顶,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 脾:公孙入络胃肠。 脾之大络:大包布胸胁。 心:通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 小肠:

14、支正上走肘,络肩yu。 膀胱:飞扬 肾:大钟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附:络穴,心包:内关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 三焦:外关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 胆:光明下络足跗。 肝:蠡沟循胫上睾,结于茎。 任脉:鸠尾散于腹。 督脉: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附:下合穴,胆阳陵泉 胃足三里 大肠上巨虚 小肠下巨虚 三焦委阳 膀胱委中,附:郗穴(16),附:腹募穴,附:八会穴,附:八脉交会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锐眦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照海阴跷膈喉咙。,附:八脉交会穴,后溪督脉阳脉之海 列缺任脉阴脉之海 公孙冲脉血海 足临泣带脉总束诸脉 内关阴维脉维络周身阴脉之气血 外关阳维脉维络周身阳脉之气血 照海阴跷脉主一身之静 申脉阳跷脉主一身之动,病例分析,男,35岁,感冒一日,鼻流清涕,易汗出,饮水少,咽中干燥,易困倦,体瘦,纳一般,二便调。 辩证:表寒证,有入里化热倾向,肺脾气虚 处方一:列缺(泻),太渊(补),太白(补),肺俞(留针,温灸),脾俞(留针),足三里(补),照海(补),小结,针灸的治疗作用 辨证方法 治疗原则 配穴处方 特定穴应用,操作演示,练针法 补泻法,谢谢!,欢迎提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