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民俗与文化第十讲-中元节和-寒衣节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6817563 上传时间:2019-10-16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4.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民俗与文化第十讲-中元节和-寒衣节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民俗与文化第十讲-中元节和-寒衣节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民俗与文化第十讲-中元节和-寒衣节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民俗与文化第十讲-中元节和-寒衣节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民俗与文化第十讲-中元节和-寒衣节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民俗与文化第十讲-中元节和-寒衣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民俗与文化第十讲-中元节和-寒衣节(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民俗与文化第十讲,主讲人:徐伟,中元节 寒衣节,中元节的由来,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三大鬼节之一。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因而又称瓜节 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佛教传入后,佛教徒根据印度一种佛教仪式追荐祖先,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 就是“盂兰盆”。盂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又是同一

2、天,所以鬼节又称盂兰盆节。,中元节的食俗,中元节饮食一般是包子、水饺、馒头,饭后吃苹果、梨等时令水果。唯独山东陵县例外,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吃粗茶淡饭。,江南水乡的“七月半“祭祖活动中的一个特点是吃毛豆。那时毛豆刚熟,用盐水煮上一大盆,祭奠完了以后,就着初凉的秋风和明亮的月色,一边吃毛豆,一边聊天,中元节的习俗,“中元普渡“习俗是道佛习合的结果,民间把道教中元祭祀和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习合,把施饿鬼与祭奠亡魂相混,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纸,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人们相信这样可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为祸人间。,普渡时家家门前都会摆设祭品于供桌。屋檐下挂纸灯,用来

3、照路,使孤魂野鬼能找到供养他们的地方,普渡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拜。,放水灯,放水灯是港口边特有的活动。目的是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因为靠海边,常会有人戏水溺死或船员出船遭遇不幸的情形,所以除了陆地上的孤魂野鬼,也照顾水中的。,烧包,“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是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接祖,七月半送祖的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的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纸钱。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成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烧包”是中国北方方言词语,见于北京话、天津话、东北话、洛阳话等。“

4、烧包”的意思是“有点钱总想花出去”例如:“这几天他正烧包哪!午饭刚吃了烤鸭,晚饭又要吃涮羊肉。,放焰口,中元节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放焰口”法会 施放焰口

5、,常与丧事中追荐亡魂结合在一起,称为“阴焰口”;也有为活人消灾、。延寿施放焰占的,则称为“阳焰口”。此外,寺院在重大法会圆满之白,有的也放焰口。过去放焰口可在寺院、俗家或公共场地举行,现在一般在寺院的殿堂中举行。,松花江上放河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松花江里有一个巨大的水鬼,沿江游窜,作恶多端。一个隋姓老汉的儿子,农历七月十五在江上造船时被水鬼拖入水底淹死了。 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松花江里有一个巨大的水鬼,沿江游窜,作恶多端。一个隋姓老汉的儿子,农历七月十五在江上造船时被水鬼拖入水底淹死了。,儿子托梦给父亲,让他在明年七月十五夜晚在江面点燃火把烧死水鬼,为自己报仇。第二年农历七月十五,老

6、汉拿了许多纸准备到江上去燃烧,这时,他在江上遇见了一位燃灯道人。燃灯道人说必须做擒魔灯、捉鬼灯、招魂灯、利剑灯等七种灯才能烧沸江水让水鬼有来无回。老汉果然按燃灯道人的指点,做了七种灯,四千九百九十九盏,在七月十五之夜水鬼闯入头道码之际点燃。水鬼正要蹿上岸来吃人,被水面的火光吓了一跳,缩回头去,慌忙向下游逃窜。正在它拼命遁逃之际,燃灯道人用一只巨大的捉鬼灯向它砸去,,水面上一道白光升起,水鬼从此不见了。老汉的儿子在四百九十九盏招魂灯的簇拥下,又活了过来。所以每年七月十五,战胜水鬼,祈祷平安,超度亡灵的放河灯习俗一直延续焉。只是后来,河灯的花色品种所代表的内容就更多了,不仅仅限于招魂,更有寄托花好

7、月圆、人寿年丰之意。松花江放河灯习俗,已经被列入吉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元节的传说,目连救母的传说,在很久以前,青堤有傅家和刘家两个大户人家。傅家有子名傅相,与刘家之女刘四娘结婚,生子傅吉祥(乳名萝卜)。刘四娘本是与人为善的贤妻良母,后因恶徒引诱忤业行事,变了个人样,由此玉帝动怒,在刘四娘死后将其打入十八层地狱。,傅萝卜为救母亲毅然出家修行,法号“目连”。虔心修炼终成正果。进入天堂。为将母亲救出苦海,目连冒死前往地狱,滚血河、上刀山、下火海、闯十殿、斗厉鬼,尽历艰险,终于找到母亲。但以他母亲生前的罪孽。,不能走出饿鬼道给他吃的东西没到她口中便化成了火。目连无计可施,十分悲哀,只好求助

8、于佛祖。,佛祖告诉他于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大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让他母亲吃饱。于是就有了七月十五这个供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目连的母亲一吃饱就转入人世,变成了一条黑狗跑了。目连又诵了七天七夜的经,才是他母亲脱离狗身,进入了天堂。目连为救母亲,极尽地狱、饿鬼、畜生三道之苦,孝子之心感天动地。,寒衣节,寒衣节的由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为送寒衣节。 亦称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

9、。十月一,烧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 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寒衣节的食俗,吃羊肉,吃兔肉,民间食俗先“补重阳”后“补霜降”,认为“秋补”比“冬补”更要紧,民间“煲羊肉”、“煲羊头”常以姜、大枣为佐料调味而成,男女老幼均可实用。俗话说,“吃脑补脑”据说吃煲羊头能辅疗“头风”等疾病。,煲羊肉,吃柿子,厦门民俗常霜降节气吃红柿子,据说能补筋骨,柿子具有清热、润肺祛痰镇咳的功效。鲜吃可治甲状腺病,因它含碘高。秋天多发上呼吸道感染。食用既有疗效又补益。,寒衣节的习俗,拜祭送寒衣 到了坟前,焚香点蜡,把饺子等供品摆放

10、齐整,一家人轮番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有的人家不但烧冥币,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汽车等“奢侈品”,一边烧,一边念叨:“某某呀,你活着时辛苦操劳,死了就好好享福吧,住豪宅,开宝马,风风光光,气死阎王!”生怕亲人在阴曹地府过不上好日子。 还有的人家,在坟头划圆圈时,不忘在旁边另加个圆圈。其用意乃在救济那些无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们穷极生恶,抢走自家祖先的衣物。,打香瓜仗,传说开展此活动是为了让祖宗过节,鬼神不敢作祟,确保人间平安。节日这天下午布依村寨的青少年们,纷纷从菜地里找回南瓜,插于削尖的竹竿头上。待晚上各家为祖宗送行的仪式结束后,青少年们一轰而

11、起,见成捆的细香点燃插在南瓜上,当领头的一声呼喊,个个手举竹竿直奔野外,与邻寨的香瓜队汇合,途中迎面相遇,佯装大吵大闹。破口大骂,手持香瓜互相攻击。闹成一团。最后各自高傲的唱着山歌返寨。,寒衣节的传说,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给死人送衣服这个习俗,据说是由孟姜女首开先河。 相传,秦始皇时期江南孟家湾住着位孟员外,老夫妻相敬如宾,亲密无间,常常在后花园赋诗作画。有一年老员外在假山旁种了棵葫芦,枝蔓粗壮,叶子繁茂,有的蔓竟顺墙爬到隔壁姜家。串家姜家的蔓结了个大葫芦。到秋后,老员外对姜家说:“将葫芦剖两半,,你家一半我家一半。不料葫芦里有个白胖胖十分可爱女娃娃,经协商由孟家扶养,取名孟姜女。光阴荏苒,转眼

12、这女孩长的婷婷玉立,识书达理,年已十八岁。一天天孟姜女在花园池塘边打捞落水的扇子,恰巧被逃避徭役、躲在花园树丛里的范喜良看见。喜良是个英俊青年,孟家就招他为婿。不料,正当两个拜堂成亲之时,追兵赶到,将范喜良抓走,送到北方去修万里长城。,孟姜女日夜思念丈夫,悲痛万分。有一天,江南飘着雪花,朔风阵阵,孟姜女打了个寒颤,心想几年来丈夫的衣服早已磨破了,哪能敌得住塞外凛冽寒风,便决心给丈夫做身寒衣亲自送去。于是棉花厚厚地絮、针线密密地缝,把思念丈夫的一片深情缝进寒衣里。寒衣做好了,她告别父母,背着寒衣,踏上千里迢迢送衣的路途。,一路上,有时阴雨连绵,泥泞遍地,步履艰难;有时钱风骤起,飞沙走石,天昏地暗

13、;有时山高路险,荆棘丛生,猛兽出没;有时大雪纷飞,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尽管历经艰险,心头仍抱着一个坚定信念:尽快让丈夫穿上寒衣。可是当孟姜女来到长城脚下,她万万没有想到,丈夫范喜良在一年前的冬天,活活地累死,尸骨埋在万里长城底下。,孟姜女一听,不禁放声大哭。她边哭边双手拍打城墙,高喊着“范喜良”名字,孟姜女哭一阵惨死的丈夫,骂一阵残酷的暴君。在她愤怒的控诉声里,天空中风暴嘶吼,大海上怒涛翻滚,一齐向万里长城压了过来。忽然间天崩地裂一声巨响,一段万里长城塌了,露出一具白骨。孟姜女守着白骨一连哭了七天七夜,之后将寒衣烧掉,只见那寒衣缓缓飘起,又渐下落着孟姜女转了三圈,便稳稳落下覆盖在白骨上 ?,蔡

14、莫烧纸的故事,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十月一,烧寒衣”起源于商人的促销伎俩。 据不完全可靠消息,这个精明的商人生逢东汉,乃是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的大嫂。这位大嫂芳名慧娘,她见蔡伦造纸有利可图,就鼓动丈夫蔡莫去向弟弟学造纸。蔡莫是个急性子,工夫还没学到家,就张罗着开了家造纸店,结果造出来的纸质量低劣,乏人问津,夫妻俩只好对着一屋子的废纸发愁。 眼见就得关门大吉了,慧娘灵机一动,想出了个鬼主意。,一天深夜,惊天动地的鬼哭声冲出了蔡家大院。邻居们吓得不轻,次日一早,赶紧跑过来探问究竟,这才知道慧娘昨晚暴病身亡。只见当屋一口棺材,蔡莫一边哭诉,一边烧纸。烧着烧着,棺材里忽然传出了响声,慧娘的声音在里面叫道:

15、“开门!快开门!我回来了!”众人呆若木鸡,好半天才回过神儿来,上前打开了棺盖。只见一个女人跳出棺来,可不是慧娘是谁? 那慧娘摇头晃脑,高声唱道: “阳间钱路通四海,纸在阴间是钱财,不是丈夫把钱烧,谁肯放我回家来!”她告诉众人,她死后到了阴间,阎王发配她推磨。她拿丈夫送的纸钱买通了众小鬼,小鬼们都争着替她推磨有钱能使鬼推磨啊!她又拿钱贿赂阎王,阎王就放她回来了。,蔡莫装出一副莫名其妙的样子,说:“我没给你送钱啊!”慧娘指着燃烧的纸堆说:“那就是钱!在阴间,全靠这玩意儿换吃换喝。”蔡莫一听,马上又抱了两捆纸来烧,说是让阴间的爹娘少受点苦。 夫妻俩合演的这一出双簧,可让邻居们上了大当!众人见纸钱竟有让人死而复生的妙用,纷纷掏钱买纸去烧。,一传十,十传百,不出几天,蔡莫家囤积的纸张就卖光了。由于慧娘还阳的那天是十月初一,后世的人们便都在这天上坟烧纸,祭奠死者。 这两个传说一悲一喜,道具虽有不同(一个是烧棉衣,一个是烧纸钱),却都是拿死人做文章,拨的都是人们心中那根亲情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