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泰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选修)试题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147685 上传时间:2019-10-1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地理-泰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选修)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二地理-泰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选修)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二地理-泰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选修)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二地理-泰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选修)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二地理-泰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选修)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地理-泰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选修)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地理-泰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选修)试题(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18小题,每题2分,共36分)下图为我国部分干湿地区划分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1. 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为 (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C. 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D. 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2. 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 A. 发展水平 B. 生活方式 C. 发展方向 D. 发展过程3. 一般情况下,在区域的加速发展阶段 ( )A. 土地资源成为推动区域增长的主要力量 B. 区域内部的发展差距逐渐

2、扩大C. 与区域外部的联系基本断绝 D. 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二产业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成功实施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下图为黄河流域农业发展条件(部分)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4. 黄河流域作为一个自然区域,其划分是( )A. 利用单一指标划分 B. 利用综合指标划分C. 以行政区划为指标 D. 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5. 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确定的主要依据是( )自然条件优越 生产规模小 产业化基础好 劳动力数量大A. B. C. D. 图3为“鄱阳湖2000年2010年间枯水期不同水位的天数统计图”。读图回答68题。 6. 据图可知鄱阳湖图示年间 ( )A枯水期天

3、数波状上升 B丰水期天数不断减少C丰水期呈现开始早、结束晚的趋势 D枯水期水位不断上升7. 2015年初,鄱阳湖逼近极枯水位。下列对鄱阳湖出现近极枯水位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长江干流水位下降,水被长江抽空 B降水少,入湖径流量减少C湖区周围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加 D 上游水植树造林,湖区泥沙沉积减少8. 为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江西省将实施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这是鄱阳湖上第一座大型水电站,项目建成后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A提高鄱阳湖枯水期水位,增加湖区面积B导致鱼类江湖交流减少,增加生物多样性C调蓄长江洪水的能力下降,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增大D减少与长江水体之间的交换,影响鄱阳湖自身的水质

4、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9. 该流域可能发生的生态问题是( )A. 土地荒漠化 B. 水土流失 C. 土地盐碱化 D. 地面沉降10. 对该地区的判断,准确的是( )A. 种植业比重在减小 B. 气温日较差增大C. 城镇用地面积增加最多 D. 河流流量增大 下图是某区域不同时期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11. 有关该区域20世纪80年代初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B 受地形影响,聚落间联系不便C. 聚落沿河流、交通线分布明显D. 聚落间均有便捷交通线路相连12. 下列不属于该区域20年来发生明显变化的是( )A. 交通条件

5、明显改善 B. 矿产资源得到开发 C. 旅游业的兴起 D. 逆城市化明显下图为我国某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统计图。读图完成1314题。13. 该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 D生物多样性减少14. 为了避免该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西北地区愈演愈烈,下列做法可取的是( )A. 大面积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B. 引水灌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C. 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D. 种植牧草,严控放牧规模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非常丰富,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完成1516题。15. 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A食品工业B高耗能工业

6、 C高技术工 D农产品加工工业16. 近年来在经历“黑三角”教训之后,该地区逐渐形成如图7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获得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 减小了生产规模,延长了产业链加强了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扩大了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的来源A. B. C. D.图8为“我国洞庭湖沿岸某地1950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示意图”。读图完成1718题。17. 对该地土地利用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湿地面积明显减少 B. 居住用地变化不大C. 林地面积显著下降 D. 工业用地增加最多18. 土地利用变化对该地区生态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多样性增加 B. 湖泊对气

7、候的调节能力下降C. 水污染加重 D. 湖泊对长江的调蓄能力加强二、双项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符合题目的要求。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字母代号涂黑(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错选、少选、漏选均不得分)。图9中的乙图为甲图中M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920题。19. M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有( )A洪涝灾害频率增加 B气候由暖干变为冷湿C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D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加剧20. 下列措施有利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是( )A扩大开垦,提高湿地生产能力 B退耕还湿,恢复自然生态环境C依靠科技,加快发展绿色农业 D规模经营,提

8、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图10 为“我国某市支柱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2122题。21. 在I阶段( )A、工业布局在原料产地 B、生产技术条件要求高C、企业专业分工程度高 D、工业发展水平较低22与阶段相比,阶段的新变化有( )A、劳动力需求增多 B、对原料的依赖加剧C、更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D、对科技人才需求多山西是我国煤炭输出最多的省区,随着煤炭深加工的发展,改变了以往单纯以煤炭开采为主的生产结构。图11是“山西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读图完成2324题。23. 该地生产结构的变化,其社会经济效益表现在 ( ) A减轻对外交通压力 B增加采煤企业数量 C促使煤炭产业外移 D提高

9、企业综合利润24. 有关生产结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 提高了当地的植被覆盖率 B减缓当地气候变暖的趋势C加剧了当地大气、水的污染 D加剧了当地水资源的短缺下图为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2526题。25. 有关图中甲、乙、丙、丁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表示资源 B. 乙表示环境 C. 丙表示人口 D. 丁表示经济系统26. P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A. 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 B. 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C. 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 D. 资源开采导致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二、综合题27. 表1为“二十世纪50年代和90年

10、代长江流域某些地理要素的变化统计”,图13为“长江流域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4分)(1) 长江上游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主要是_、_。(4分)(2)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直接经济损失大1000多亿元。1998年洪灾时的降水量比1954年小,但长江洪水最大流量比1954年多1万多立方米每秒,水位创历史最高。结合材料分析形成这一现象的人为原因,并针对此原因提出防治洪灾的措施。(4分)人为原因: 上游地区_; 中游地区_;措施: 上游_; 中游_。(3) 长江流域综合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除防洪外,还有_、_等。(4分)(4) 针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是:_、_。(2分

11、)28. 地理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经专家对植被的综合研究,将造林树种分为四类: 高耗水高水分利用率.如杨树.刺槐等, 高耗水低水分利用率抗旱性很强的树种.如柠条等, 低耗水高水分利用率,如沙棘等, 低耗水低水分利用率.如油松.侧柏.狼牙刺等。材料二 图14为我国某区域图。(1) 图中有一座新城,判断新城最可能位于图中A、B中的_,试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新城选址在该处的区位优势。_(4分)(2) 为改善生态环境,当地计划选用柠条作为绿化树种,试评价其生态意义。_(4分)(3) A、B两处附近地区为

12、该地主要的农牧业区,该地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经过调研发现,该地农牧业区范围近年来大幅缩减。如果你是该地理兴趣小组的一名成员,你该对当地农牧民的农牧业生产给予哪些科学指导,以促进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_(4分)2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1分)材料一 “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材料二 图15为“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图16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1)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主要利用_作为输水渠道进行调水,体现了人类活动对_(水循环环节)施加影响。(2分)(2)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跨流域调水对调入区的积极意义。(3分)(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比较,单位调水量能耗较大的是_。判断的理由是_。(2分)(4) 解决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