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抒情情更浓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6146695 上传时间:2019-10-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借物抒情情更浓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借物抒情情更浓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借物抒情情更浓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借物抒情情更浓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借物抒情情更浓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借物抒情情更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借物抒情情更浓(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借物抒情情更浓说课稿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借物抒情情更浓,下面我将从说教学内容、说教学对象、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一、说教学内容记承天寺夜游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简练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语文主题丛书中枫叶礼赞看树走进芦苇骆驼也是借物抒情的名篇,借此我让学生进行群文阅读,然后感悟、探究“借物抒情情更浓”这一主题。二、说教学对象初二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

2、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章写法,需要学生阅读感知,需要老师在学法上加强指导。因而,这一课的教学既有学生自主探究的一面,又有教师具体指导的一面。三、说教学目标1、研读课文,感受借月抒怀2、联读名篇,理解借物抒情3、评读写法,把握借物抒情四、说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教法与学法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学法决定教法,教法制约、影响学法。因此我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引导学生以发现学习为主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质疑法、讨论法以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自主学习。五、说教学过程:(一)、研读课文,感受借月抒怀1、导入新课教师导语:一轮明月牵

3、动了无数古人的情思,他们或借月抒发思乡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请同学们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学生活动:举出曾经学过的有关月亮的诗句教师活动:(首先点评学生表现然后引出本文)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品经典美文。2、研读课文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细读写景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月夜图?然后看看作者描绘月色有何特色?学生活动:(首先让学生展示朗读,然后说说自己对写景语句的赏析,在老师引导学生赏析写景语句到位之后,开始感悟点睛之笔)描绘了一幅清澈透明、清丽淡雅的月景图,并理解了比喻的作用教师活动:你认为文中最后一句话中的“闲

4、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学生活动: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理解了“闲人“的含义之后引导学生把握思想感情就很容易了)教师活动:作者在描写月景的基础上流露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活动:教师归纳概括: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了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境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二)联读,理解借物抒情教师活动;;下面同学们用心阅读枫叶礼赞看树四篇借物抒情的名篇,进行圈点勾画,并把景物描写的语句和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进行赏析。(圈

5、点画法: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对于重点语句要勾画、朗读、品味、赏析,才能深入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三)评读,把握借物抒情。学生活动:在个人赏析的基础之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通过商讨确定一篇文章,加以更加细致的分析,最后由发言人为代表,说出自己的想法,主要从文章中景物描写方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两个方面入手。(讨论法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讨论位并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教师小结:景物描写的作用(要求学生做笔记)(1)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2) 衬托人物的心情。(3)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性格(4) 推动情节发展。(四)布置

6、作业续写:要求运用借物抒情的写法那一次考试糟糕极了,谢谢大家,我的说课结束,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我说的课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二十一课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一、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二、教学对象分析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

7、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三、教学目标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2、能力训练点通过诵读,培养语感。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3、德育渗透点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4、美育渗透点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

8、怀旷达之美。四、重点与难点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五、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六、学法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七、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2、简介背景,放课文范读录音,提示学生注意正音。听后回答:用文中词语简述作者的思路。这样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3、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本课采用轮读即一人一句,个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9、4、在反复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合作分析问题。将学生每6人分为一组共同分析以下问题进行交流:作者何以夜游?何以至承天寺?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用原句回答寺庭步月,见到何种景色?可见其怎样的心情?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视适当点播。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明确以上问题。这一个环节之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把握,为了由浅入深体会文章的精妙,突出文章的重点,还需仔细品味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描写的高超。5、细读写景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幅月夜图,进行交流。这时教师深入学生当中,及时掌握情况。画好后请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对照图画结合想

10、象描绘一下景色。组织全班同学评论。再与原文比照体会文中景色描写的精练、生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句比喻的妙处。找出句中的比喻关系,体会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色。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于紧张分析中精神得到缓解,兴趣再一次被激起。结合他们的想象,感受到了月色的皎洁、恬静并理解了比喻的作用,完成了文章重点内容的分析。6、当学生还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美景中时,教师设疑,引起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来突破本文的难点。在此设计一个讨论题:文中“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分组讨论后会明白,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

11、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点明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在此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学生就很容易体会苏轼乐观豁达的心境了。7、拓展练习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教会学生辩证的看待人和事。许多教师点到苏轼的乐观豁达即收尾,忽略了学生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的心理倾向,利用这个练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可以用现代人的眼光向苏轼提出建议。是课堂气氛再次达到高潮。8、作业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为苏轼和张怀民在寺庭步月时设计一段对话。背诵全文。9、板书寺庭步月事庭中月景景宁静淡泊乐观豁达情八、说课综述总结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符,通过这一课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月夜美景,还感悟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分析过程中,学生愉快的合作学习,多角度的展开思维活动,并且学会了辩证的看待问题,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发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