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教育改革[J]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0604528 上传时间:2017-10-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教育改革[J]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教育改革[J]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教育改革[J]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教育改革[J]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教育改革[J]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教育改革[J]》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教育改革[J](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本文发青于高教论坛2004 年第 4 期。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教育改革 1廖明岚(广西师范大学教务处,广西桂林 541004)摘 要:本文论述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新课改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挑战和要求,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深化高师教育改革的措施。关键词 基础教育;新课程;高师教育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的颁布和义务教育各阶段学科课程标准及实验教材在全国 38 个国家级实验区的试验的展开,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进人崭新的阶段。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课

2、程改革和实施主要靠教师,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也在教师,因而基础教育的改革无疑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作为师资培养源头的高等师范院校,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克服当前高师教育存在的问题,以主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义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注意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三位一体的价值标准,课程体系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的人本化。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改变了过去基础教育主要以知识为本,教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主要是接受知识的传统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

3、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要在教学中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贯彻到课程教学中。二是课程的综合化。我国原有的中小学课程结构不甚合理,新确立的课程结构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很大的调整,注重了课程的综合性, “小学阶段

4、以综合课程为主” ,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 “小学低年级设置品德与生活、艺术综合课,小学高年级设置品德与社会、科学,初中设置了艺术、科学、历史与社会等综合课程” ,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课程的综合化改变了以往中小学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分化过细,缺乏整合的现状,实现了学科间的整合。三是课程的现代化。随着我国科技发展和社会现代化步伐加快,课程现代化也就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现代化既表现在课程内容的更新,同时也表现在教

5、材体系结构的优化、教材设计思想的现代化。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的更新上,改变了繁、难、偏、旧和过于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将学科最新成就和现代信息技术引人中小学课程。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也注人了新的教育理念,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拓展性阅读等新的学习活动方式在教材中将得到体现。四是课程的多样化。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课时比例进行了很大调整,着重增加了一些新的课程门类如活动课程、综合课程、选修课、研究型课程等。对课程的管理

6、,改变了过去中央集权式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二、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挑战和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无疑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一是课程的人本化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尊重学生的创造思维,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一切服务于学生,这就要求高师确立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使其培养的师范毕业生毕业后能够成为学生道德信念的引导者,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等。二是课程的综合化要求教师应具有广博厚实的专

7、业基础知识和专业适应能力。而目前的高师教育,在培养目标及规格定位上,口径过窄,培养的教师仅局限于某一专业,忽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其知识和能力结构和综合课程的要求很不适应,几乎没有一个专业的毕业生能够真正适应综合课的教学。这就要求高师调整专业和课程结构,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专业适应能力。三是课程现代化和多样化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本学科的最新成果、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具有更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这就要求高师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培养的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理论发展的学术前沿,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提升学生的学术视野和学术能力。三、深化高师教育改革,培养新型的基础教育师资(一)确

8、立科学合理的学校发展定位。近年来一些高师院校在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等方面面临诸多问题:如在教育功能定位上,服务面较窄,缺乏大师范理念,师资培养和师资培训、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分离;在专业设置上盲目增设非师范专业,其向综合类大学发展的趋向也十分明显;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过于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忽视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高师院校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高师院校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对其办学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明确自己的办学方向,调整人才培养规格。高师处在师范教育的“龙头”地位,高师院校特别是省属师范院校培养目标的重点就是为高、初级中学教育

9、培养合格师资及研究和管理人才。随着中师的停招、高校扩招,师范毕业生分配制度的取消,部分高师毕业生从事小学教育已经成为现实,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小学教育大专化、本科化已成为趋势。高师教育已成为整个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师资主要来源。因此,我认为高师院校特别是省属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和培训教师服务。办学层次上要适应基础教育师资高学历趋势,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强调弹性、开放性,培养规格要强调层次性和多样性,培养人才要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和适应性强的特点。(二) 调整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我国传统的师范专业一直是按照中小学学科分类的标准对应设置专

10、业,实行“分科式”教育,专业设置过细过窄。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我认为高师专业设置应进行调整,调整的模式可采取以下几种模式:1.设置新型综合专业模式。综合课程师资培养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是设置新型综合专业。如综合理科教育专业和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前者由现有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专业融合而成,主要培养综合理科课程师资;后者由政教、历史、教育等专业融合而成,主要培养综合文科课程师资。这种新型综合专业的跨度一般是 3 一4 个学科领域,改革涉及到高师院校专业的重新设置及教学资源的重新配置等诸多问题,操作起来

11、难度相对较大。但如果这种新型综合专业如能在高等师范院校设置,就能较好的培养出适应某 2.分段式教学模式。模式一:在学校原专业独立设置的基础上,打通大文科和大理科,一、二年级开设综合文科基础教育课程或综合理科基础教育课程,三、四年级按原专业设置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分科学习,加强专业。这种模式既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口径,同时又有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个性特色,而且又可以不改变学校原院系专业设置。因此,我认为这是一种操作性较强的模式选择。模式二:3 +1”模式。即学校在原有专业独立设置的基础上,大学前三年,学生主要按照传统的分专业教学方式,进行专门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训练。大学第四年,专1 对教师教育专业学

12、生进行系的全面的教师职业道德训练,教育新理念的培养,教师素质的培养,教师技能、技艺的培养,教师心理健康的培养,教育信息化和现代教学技能的培养等。这种模式在国外已经实行,效果还可以。3.新型主辅修模式。这种模式与传统高师普遍推行的主辅修模式有所不同。传统的主辅修制一般主要局限于两个专业之间,专业跨度不够,学生的知识结构无法满足综合课程的教学要求。而我们这里所倡导的主辅修是指学生在原专业学习的基础上,辅修综合文科教育专业或综合理科教育专业。其前提是学校要独立开设辅修性质的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和综合理科教育专业以供学生选修(或指定必修) ,而且这里的辅修专业横跨几个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体现几个

13、专业的融合,学生学习后,知识结构会有很大改变,可以培养出满足基础教育目前急需的综合师资。4.开设综合课程模式。这种模式是在原有专业设置的基础上开设综合文科和综合理科系列课程,作为学生的基础必修课。(三) 构建综合化课程,调整课程结构强调课程的综合性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而在实践中,如何设置综合课程是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综合课程专业跨度达 3 一 4 个学科领域,我们不可能把原有专业课程简单叠加,而是各专业的融合。即综合课程不是原有各分科专业的简单拼凑,而要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体系。综合课程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从课程内容范围上看有小综合、大综合;从课程内容综合幅度看有交叉课程、相关课

14、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和核心课程、经验课程等。1121 小综合课程主要通过学科内的融合组成本的世界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整合为新概卜近现代史;将中国革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整合:中国革命与现代化 ;将世界经济史、中国经济史、 西经济发展史整合为民族经济融合等学科综合程。而 “大综合主要通过学科间的融合,将原来的科课程,组成综合课程。如我们可以将政治教育、史学、地理学,通过寻找学科间的联系点,突破各科的孤立点,综合形成综合理科的核心课程.会科学概论,用同样的方法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科综合形成综合文科核心课程自然科学基础。 ”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师课程结构也 进行重新的设计和调整:

15、一是按照专业课程的地位与作用,重新调整界定基础课和主干课、必修课和 修课,组建新的核心课程;二是要合并相关课程,减少课程门类,削枝强干 ;三是要增加小型化、专题课程,积极探索多样化、系列化的研究性课程;四要实行系列选课制,配置课程群,打通文理界限; 要将公选课归为教育类、人文社科类、自然科类、艺术类、技能类等板块,通过系列选修,对学生行“合格+特长”培养,使学生既能承担基础教育应学科课程的教学任务,又能使学生在将来从事方课程开发时,具有坚实的课程理论基础。(四) 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体现人才培养的规格,教学方法是学思想的深层改革。目前高师教育教学内容偏重知识、陈旧落后、重复多、与中小

16、学实际脱节,因此, 高师必须按照教育新理念,重新构建教学内容体呈教学内容要保留有价值、有时代意义的教学内容,减不适应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吸收现代科技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成就,体现 科的前沿知识。突破课程体系的封闭性,加强综课程,注重学科交叉、文理渗透和多学科的融合,;现相关课程内容交叉整合,使课程内容综合化、通化。在教学方法改革上,进行教师角色的转化,改教师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提倡学导式和研究型学i 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质疑、调查、探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责任编辑: 曹二参考文献: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I.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 - 26.f21 李绮.论高师综合课程的价值、特征与开发策略 J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