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探索规律实事求是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984085 上传时间:2019-10-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27.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课 探索规律实事求是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二课 探索规律实事求是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二课 探索规律实事求是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二课 探索规律实事求是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二课 探索规律实事求是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课 探索规律实事求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课 探索规律实事求是(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政治有效作业 第二课 探索规律 实事求是第一节 物质运动及其规律性一、 填空题1、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万事万物都是处于 ,它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不做任何运动的事物是没有的。所以说, ,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这样或那样的运动之中 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2、静止并不是事物 、不变化的状态,而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处于 ,因而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绝对地不运动 相对稳定和暂时平衡的状态3、任何事物都是 的辩证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绝对的动中包含着暂时的、相对的静, 包含着永恒的、绝对的动。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相对的静中4、割裂运

2、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把相对意义的静止绝对化, ,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如果否认相对静止, 的绝对性,则会导致 。 认为事物时绝对不变的 片面夸大事物的运动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5、 是由规律的,规律是 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事物的运动 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6、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所以规律是 , 。 客观的 是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的 7、物质世界的运动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有尊重规律, ,人们在时间中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科学认识的任务, 。具有规律性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在于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8、规律 ,是深藏其内的,而现象时事物外在的表现, 。但本质和现象又是紧密

3、联系的。任何本质 ,任何现象也都是本质在某一方面的表现。 是事物本质的联系 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 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9、现象有 。真象 ;假象以歪曲、颠倒的方式从反面表现本质。虽然真象和假象都是表现本质,但由于假象具有 ,所以要注意识别。 真象和假象之分 从正面表现本质 欺骗性10、认识客观事物,既不能 ,也不能使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 。 抛开现象直接认识本质 而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把握规律二、单项选择题1、“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就是认识物质的行使,认识了物质运动的形式,也就认识了事物本身。”这是因为 D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C.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D

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漫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皆在。”从哲学常识角度看,这首诗说明了 B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静止是永恒的 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运动的承担者3、克拉底鲁认为,人不仅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B A.否认了意识 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C.违背了事物是运动的原理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4、“时空的轮回就在一念之间,天地长久只是善意的谎言。没有永恒不变的永远,只有变换的沧海桑田。我们在今天寻找永恒,今天依旧会变成昨天。”上述歌词主

5、要表明 CA.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运动,没有静止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运动与静止是绝对对立的5、“人有悲观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说明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遵循同样的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A. B. C. D.6、列子记述了杞人忧天的故事。这个杞人的错误在于 DA.否认了世界是物质的 B.否认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C.否认了物质世界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物质世界运动是有规律的7、脑科学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因学习而产生的“西塔波”可促进脑神经细胞生成,从而使“大脑越用越灵”的事实表明 A8

6、、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D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认识运动的主体是人的思维9、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A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A. B. C. D. 10、下图漫画高抬贵手启示我们 BA 认识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 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C 人与自然的对立是长期的D 规律是客观的,

7、因而是不变的三、综合题1、鉴赏古代诗词,感悟深刻哲理,传承中华文化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诗:“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漫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白居易和陈与义的古诗分别反映了什么哲学思想?答:(1)白居易的故事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于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陈与义的诗大意是,“静”是运动中的“静”,并不是“不动”;“动”中存在相对静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四、会考链接1、(2013年上海会考

8、)以下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答案】B【命题立意】本体考察的是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的相关知识【典型错误分析】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绝对的动中包含着暂时的、相对的静,相对的静中又包含着永恒的、绝对的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正确答案为B。第二节 寻求真知的基础和过程一、 填空题1、认识是 ,人只有 ,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同外界接触,才能接受事物发出的信息, 。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通过实践 外界事物才能反映到人脑中来2、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大部分知识是 ,他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亲身实践去获得全部知识。但这不等于说直接经验就不重要。因为 是相对而言

9、的。在我为间接经验的东西,在前人或他人则仍为直接经验。一切真知最终来源于 ,来自于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和简洁经验 实践3、青年学生拥有的知识 ,属于间接经验, ,尽可能多地获得直接经验,尤为重要。 大部分是书本知识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4、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以生动、丰富、具体的形象直接 ,它和客观事物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环节。但是,它只是反映了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还没有揭示出 。 感性认识 反映外部世界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5、 必然要经历一个在实践基础上, ,再从理性知识回到实践,多次重复,逐渐深入的复杂过程。 真知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6、 是相互依赖

10、、相互制约的。一方面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提供的感性材料,就不可能形成理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 ,否则,就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7、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人的认识便实现了 。(1)要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要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从现象到本质的飞跃 必须要掌握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8、对于一个复杂事物来说, ,人们的认识通常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 、多次循环,才能完成。而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由于物质世界及其发展的无限性、物质结构的层次和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无

11、限性,寻求真知将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不断发展过程。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再由认识回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9、 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 实践的观点10、人的认识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人们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实践的结果才能检验主观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认识之所以有价值,在于它能够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服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单项选择题1、面对转基因产品的问世,有人庆幸科学给人类带来福音,也有人担心它将给人类带来不良影响。日本甚至宣布禁止进口美国的转基因大豆产

12、品。这表明 AA认识有待于实践的检验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但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纷纷暴露。基于这种状况,当代创业者提出用“MADE BY CHINA”(中国创造)取代“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创业者创业思路的变化体现了 CA认识具有反复性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3、“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居室,采草以和方药,此知草木所不能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BA.不懂得实践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