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师、教学与教育心理学(张裕鼎老师讲解)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598115 上传时间:2017-10-0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76.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教师、教学与教育心理学(张裕鼎老师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一章教师、教学与教育心理学(张裕鼎老师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一章教师、教学与教育心理学(张裕鼎老师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一章教师、教学与教育心理学(张裕鼎老师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一章教师、教学与教育心理学(张裕鼎老师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教师、教学与教育心理学(张裕鼎老师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教师、教学与教育心理学(张裕鼎老师讲解)(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章 教师、教学与教育心理学本章学习目标 认识教育心理学的科学本质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 认识教学的本质 分析有效教师的专业品质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和途径 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解决实际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常识还是科学?从教育心理学诞生(1903 年)至今的 100 多年里,对“教育心理学究竟是什么”一直存在着争议。一些人认为教育心理学只不过是从普通心理学中移植过来的、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知识,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教育心理学不是普通心理学知识的简单应用,而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研究课堂和学校生活中的问题的一门科学

2、。特别是,当教育心理学家们经过思索和研究,耗费了大量资金提出一个原理,听起来却不言自明,没有什么新东西。这时人们会说:“谁不知道!这不过是常识!”教育心理学是常识还是科学?教育心理学家的发现真能对教师有所帮助吗?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不妨花点时间看看下面几个例子。例 1:学校应该鼓励那些异常聪明的学生跳级或提前读大学吗?基于常识的回答:不应该!尽管这些孩子相当聪明,但如果跳级,就会比他们的同班同学小一到两岁,他们很可能会表现出一些社会不适。他们不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情绪上都没有做好与年龄较大的孩子打交道的准备,他们在学校这样的社会情境中可能会表现糟糕,越是高年级,这种情况越明显。基于研究的回答

3、:也许应该。有研究者指出,不论是较早入中小学还是较早入大学,研究都一致报告,跳级的孩子与那些能力相当却没有跳级的孩子一样适应良好,甚至比后者适应得还要好。对一个学生而言,跳级是否是最好的出路依赖于很多特定的个人因素(包括智力和成熟等)以及其他可能的选择。对于一些学生,让他们快速地学习一些低年级的学习材料并且与高年级的孩子一起学习高级课程是个好主意。例 2:在小学语文课上,教师应该 采用什么方法叫学生起来朗 读课文?传统常识认为,教师应该随机点学生起来朗读课文,这能使每个学生小心地跟着课文。如果教师每次都以同样的顺序点名,学生就会预先知道什么时候会轮到自己,从而只注意自己要朗读的那一部分,而不注

4、意其他同学朗读的段落。但科学研究发现,这一问题的答案并非如此简单。例如在一年级,按顺序轮流循环朗读,给每个学生一个朗读的机会,比随机叫学生起来朗读,学生的整体阅读成绩更好。轮流循环的关键可能在于每个孩子都得到了参与机会。如果没有这种保证能够叫到每一个学生回答问题的做法,许多学生就可能被忽视或漏掉。研究也表明还有比轮流循环更好的教授阅读的方法,但不管运用什么方法,教师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实践并接受老师反馈的机会。2例 3: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率越高吗?根据常识,人们可能回答“是” ,即认为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率越高。的确,在一定的范围内,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但学习动机的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

5、比。研究发现,对任何类型的学习任务,学习动机都存在一个最佳水平,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加而提高,直至达到学习动机的最佳强度而获得最佳,之后学习效率则随着学习动机强度的进一步增加而下降。即,学习效率和学习动机强度之间表现为一种倒 U 形的曲线关系。不仅如此,研究者还发现,个体从事比较容易的学习任务,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而从事比较困难的学习任务,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这就是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因此根据科学研究的结论,对这一问题会做出“否”的回答。例 4:奖励一定能够增强学习动机吗?对于这个问题,你将作出怎样的回答?心理学家德西(E. L. Deci)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些

6、孩子解答一些妙趣横生的智力难题。开始他对所有的孩子都不奖励,尔后,他把孩子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每解答一道难题就奖励一美元,另一组则没有任何奖励。在安排孩子休息和自由活动的时间里,他发现,尽管有奖励的那一组孩子在有奖励解答的时候解题十分努力,但在自由活动的时间里,却很少有人在自学解题;而没有奖励的那一组却有很多孩子在继续认真地解答尚未解答的难题。从总体上说,有奖励组的孩子对解答难题的兴趣减少了,而无奖励组的孩子反而兴趣更浓厚。人们习惯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德西效应”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它说明了用金钱奖励在短时间内可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不一定能起到长久的积极作用,外部动机(奖励)可能损害内部动机

7、(兴趣) ;它还说明了奖励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奖励是要讲究方法和技巧的。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教师认为教育心理学家们花时间耗资金发现的只是一些显而易见的常识,那就大错特错了!科学研究结果与常识不一致的例子比比皆是。而即便一致(比如,有意义学习比机械学习能够导致更多的正迁移) ,当一个原理以简练的术语加以描述时,听起来也会觉得很简单,和常识相差无几。这正如一个书法家,别看他挥毫潇洒自如,随意一笔都很精彩,殊不知这简单的一笔是多少次反复练习的结果。常识毕竟只是常识,科学研究要比常识更可靠,所以教师不要让自己的决策仅仅停留在常识水平上,最好根据科学研究的结论做出自己在特定情境中的教学决策。从这一点

8、看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能够为教师提供学与教的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做出科学的教学决策。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从上面几个例子中,我们多多少少可以窥见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教育心理学既研究学生的学,也研究教师的教。确切地说,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 Psychology)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在“学”的方面,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学生心理和学习心理,在“教”的方面,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教师心理和教学心理。因此,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师心理、教学心理构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学生心理学生心理主要涉及学

9、生心理的共性方面(如认知与语言发展、社会性与情绪发展)和个体差异方面(如智力、创造力、学习与思维风格、人格与气质、社会文化多样性、特殊学生) ,学生心理的研究旨在帮助教育者(教师)了解学习者(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征。当前的认知发展理论以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为代表(详见本书第二章)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认知结构、图式、组织、适应、同化、顺应、平衡化等概念,解释了个体认知发展的动力机制,并提出了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认知结构发展上的四个质变3时期,即“认知发展阶段论” 。在同一时期,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认知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运用社会文化等因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人类高级心理

10、机能的发展。提出了高级心理机能、心理工具、内化、最近发展区等重要概念,强调了教育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阐述了“教育先于发展”的思想。社会性和情绪发展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另一重要领域(详见本书第三章) 。社会性发展方面以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为代表。埃里克森认为,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自我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人格是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组成的统一体。他把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划分为八个互相联系的阶段,八个阶段以不变的序列逐渐展开,每一个发展阶段都需要解决某一具有普遍性的心理与社会矛盾(危机) 。社会环境决定了每一阶段的发展任务(危机)能否获得积极解决。品德发展包括道德

11、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其中又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较为充分。比如,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道德发展经历了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阶段和自律道德阶段;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了个体道德认知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此外,自我意识、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也是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重要内容。学生心理的个体差异方面,涵盖了较多的主题,如智力与创造力、学习与思维风格、人格与气质、社会文化多样性、特殊学生等。智力方面,经典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人脑的内部特性和有待发现的心理结构,侧重于对智力的结构进行静态描述(如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理论、卡特尔的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吉尔福特的三维智力结构模型

12、等) 。现代智力理论主张,智力是人脑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侧重于对智力的内部活动过程进行分析(如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戴斯的 PASS 智力模型、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等) 。现在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有两个关键要素,即“新颖性”和“实用性” ,将创造力定义为个体产生新颖奇特而具有实用价值的观点或产品的能力。Sternberg 和Lubart( 1996)提出了创造力的投资理论,对创造力加以解释。该理论认为,创造力是依赖多种创造性资源相结合,在新异项目上投入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资源是知识背景、智力、个性特征、动机以及环境的支持和鼓励。学习风格的研究发现,学生中既有视觉型的学习者

13、,又有听觉型的学习者,还有动觉型的学习者;既有场独立型的学习者,又有场依存型的学习者;既有沉思型的学习者,又有冲动型的学习者;既有喜欢采用整体性学习策略的学习者,又有喜欢采用系列性学习策略的学习者。所以在教学中,要尽量照顾到学生学习或认知风格上的差异。学习者的人格和气质差异也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外倾型的学习者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是否比内倾型的学习者更愿意向他人寻求帮助?当前,学习者的社会文化多样性越来越受到教育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学习者因地域、语言、性别、种族、民族、国籍、信仰、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同而可划分为不同的群体,从而带上不同文化群体的印记。人们常常对来自某个特定文化群体的人或事

14、物持有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即所谓的刻板印象(比如认为黑人的智商比白人低,女生擅长文史科、男生擅长理工科等) 。当前美国教育界关注较多的一个主题是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 ,这种理念提倡所有学生,不论他们属于哪一类群体,在学校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教育。此外,特殊学生也是学生差异心理研究的重要领域。特殊学生从广义上可以分为低常学生和超常学生,前者包括智力落后学生、情绪和行为障碍学生以及学习困难学生等,后者也称天才儿童,主要是智商高于平均水平(IQ130)且在某一领域(如艺术、音乐、数学)具有出众天分的儿童。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可以为这类具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

15、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提供参考。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一个新的趋势是全纳教育(inclusion education)的兴起,它主张将智力发育迟滞但可教育的儿童纳入普通班级就读,认为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反对歧视,反对排斥。(二)学习心理4学习心理涉及学习理论(如学习概述、行为主义与社会认知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复杂认知过程(如概念学习、思维、问题解决、学习迁移) 、分类学习心理(如认知领域的学习、动作技能领域的学习、态度与品德的学习)和学科学习心理(如阅读、写作、数学、科学) 。学习概述包括学习的界定、学习的作用、学习的分类、学习与脑的关

16、系等(详见本书第四章) 。一般认为,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学习是有机体和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学习可以影响成熟,学习能激发人脑的潜力,促进个体心理发展。不同的教育心理学家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学习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如,依据学习的繁简水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R. M. Gagne)提出了八类学习水平的划分(后修正为六类) ;依据学习结果,加涅将学习划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运动技能和态度五种类型;依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接收的还是发现的)和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机械的还是有意义的)这两个维度,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 P. Ausubel)对学习作了多种形式的划分;依据学习的意识水平,可以将学习划分为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等等。此外,当代认知神经科学和神经心理学利用多种脑成像技术,对脑的特异化与学习、学习与脑的可塑性等课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为人们深入认识和了解学习的脑机制提供了新的途径。不同的学习理论为人们理解学习的机制提供了多种视角(详见本书第五章、第六章)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