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音乐史剖析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946340 上传时间:2019-10-14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音乐史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古代音乐史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古代音乐史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古代音乐史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古代音乐史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音乐史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音乐史剖析(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远古一、概述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早在二、三百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和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并在劳动过程中改善生活、发展生产,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大约5000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了以彩陶为主要特征的 “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大约3000年前,黄河中下游形成了以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龙山文化”。那么,这些远古时期的文化遗存都可以说明中国的祖先很早就在亚洲东方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二、远古时期的考古音乐资料远古时期的考古音乐资料主要是乐器和图像这两方面从乐器来看,乐器:主要是先民音乐活动的遗物(陶埙骨哨骨笛陶钟)从图象来看:图像表现的是

2、远古时期音乐活动的生动描绘(舞蹈纹彩陶盆)具体的内容会在后面逐一讲解。那么我先来介绍一下音乐的起源三、音乐的起源音乐起源谈到音乐的历史,首先要接触到的就是音乐的起源问题。音乐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关于音乐的起源,大致上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1.异性求爱说; 2语言抑扬说;3模仿自然说;4信号说; 5巫术起源说(二)、为什么说音乐起源于劳动:四、远古时期的古歌与古乐舞古歌与古乐舞是远古时期音乐的两种音乐体裁,原始音乐的形式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原始乐舞,其中歌唱和舞蹈居有重要地位,节奏因素较为突出。古歌:1反映农业生产的作品

3、弹歌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八阕反映了原始农牧生活的组歌。蜡辞这是一首古代祭歌。2反映水旱的古歌朱襄氏之乐、阴康氏之乐是体现人们与水灾、旱灾作斗争的作品。3情歌候人兮猗古乐舞舞蹈纹彩陶盆云门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咸池尧时期崇天的乐舞箫韶舜时期宗教性乐舞。五、远古时期的古乐器 远古时期的乐器的种类主要是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吹奏乐器:骨笛、骨哨、陶埙、 打击乐器:陶钟、陶铃、石謦、鼓、骨笛:(制造、音阶、历史价值)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的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而成的,其中有八孔、七孔、六孔、五孔笛,七孔笛居多,共18支。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支七音孔骨笛,用简单指法可以吹奏出像河北民歌小白菜这样的曲调

4、。这些骨笛距今约有8000年的历史。六、远古时期的音乐家夔夔乃是舜时乐官,来自民间,他不但是氏族乐舞的组织者和指挥者,而且也具有高超的音乐演奏技能,夔在远古音乐中建立的历史性功绩,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第二章夏、商、西周(前2100前771)一、概述1.历史背景:奴隶制社会2.音乐文化的发展:青铜器时代3.礼乐思想二、历史传说中的音乐作品离骚时日曷丧?大濩桑林大武三、“雅乐”及礼乐制度1. “雅乐”一词的来源“雅乐”是起源于周代的礼乐制度,这个名称的由来,是取“典雅纯正”之意。所谓“雅乐”,就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在周代实际上包括用于郊社、宗庙、宫廷仪礼、乡射和

5、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的音乐。2.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的实施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1)、各个等级所使用的音乐,在规模和排列上有严格的区别和划分。如关于乐队、舞队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乐队的排列和规模是:天子四面排列(东西南北),诸侯三面排列,卿和大夫两面排列,士一面排列,舞队的排列是:天子用八佾(八个人为一个舞行,共有八个舞行,共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六个人为一个舞行,共有六个舞行,共三十六人),依次向下递减。庶人是没有享受礼乐权利的,即所谓“礼不下庶人”。2)、在各种典礼仪式上,典礼的每一步骤的进行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僭越。在“郊社”(祭天地明神)、“尝祭”(贵族祭祖)、“食祭”(宴会)、“乡射”(

6、贵族们联欢仪式)、“王师大献”(凯旋庆典)、“行军田役”(军事演习性质的狩猎)等仪式上,使用的乐曲、歌曲等都有详细的规定。从音乐体裁看,当时已经形成歌舞音乐、声乐、器乐等类别。3.专职乐师的产生和音乐机构的建立1)专职乐师:瞽、巫2)音乐机构:瞽宗大司乐:西周时建立宫廷音乐机构,掌管宫廷的音乐活动和贵族子弟的学习。4.音乐教育的发展及其体系化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制度始于周代。周初建立了宫廷音乐机构大司乐。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1)、它承担着培养贵族子弟世子(王和诸侯的长子)、国子(公卿大夫子弟)和学士(从平民中选出的青年)的音乐教育任务,并按一定的学习程序进行。2)、学习的期限是从13岁开始

7、,到20岁毕业,礼记内则曰:“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3)、所学内容包括“乐德(音乐思想)、乐语(演唱艺术)、乐舞(舞蹈艺术)。大司乐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四、西周代表性的乐舞1)六代乐舞 又称“六舞”,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它包括: 黄帝云门 尧 大咸(或称咸池) 舜箫韶 夏代大夏(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 商代大濩(歌颂商汤伐桀的功绩) 西周大武(歌颂武王伐纣的功绩)2)小舞:是指规模较小的乐舞。它包括:3)散乐:这类是指民间乐舞4)四夷之乐:周边部族的乐舞、歌曲。5

8、)宗教性乐舞:天旱时求雨用的雩舞和秋季驱除瘟疫时所用的傩nuo舞五、乐器1.目前,考古发现的夏、商、西周时期的古乐器主要有埙、磬、鼓、钟。.“八音”分类法: “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的方法。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八音”就是按发音体物质的不同而分成的八类 。分别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六、乐律学的形成十二律:半音关系在商代已经出现,到了周代逐渐形成的完整的十二个半音结构的十二律,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其律名为: 黄 大 太 夹 姑 仲 蕤 林 夷 南 无 应 钟 吕 簇 钟 冼 吕 宾 钟 则 吕 射 钟 第三章春秋战国(前772-前221)一、

9、概述1.历史背景:东周的历史即春秋战国时期动荡变革、生产力提高2.音乐文化的特点:礼乐制度土崩瓦解礼崩乐坏,雅乐衰落,俗乐兴盛3.思想学说:百家争鸣二、民间音乐1.雅乐的衰落和俗乐的兴盛2.诗经诗经是春秋末年产生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春秋时期我国文化上取得辉煌成就的标志之一。诗经现存305篇,简称“诗三百”,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共500多年间的各类音乐作品,墨子公孟篇云:“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概括出诗经可诵、可奏、可歌、可舞的音乐性质。风共160篇,包括15国的民歌,这些民歌流行于北方各地。风是诗经的精华,风中的民歌充满了真挚、纯洁、

10、浓郁、丰富的感情色彩。曲式结构变化多(包括分节歌、主副歌、换头、联曲等十种之多),表演形式新颖(包括独唱、对唱、帮腔等形式)。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如:关雎、伐檀等作品。雅大多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共105篇,分大雅和小雅,主要是贵族创作的歌词。大雅多是朝会宴飨之作、小雅多是个人抒情之作。其中多为反映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同情人民的作品。颂共40篇,多为祭祀宗庙祖先的乐歌,作品内容都是颂扬统治者的“文德”、“武功”,形式千篇一律,词语晦涩难懂。 3.楚辞楚辞是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收集了以公元前4世纪时的伟大诗人屈原为主的辞赋和追随屈原创作风格流派的作家的作品,屈原的九歌、离骚、天问

11、、招魂等作品被收入其中。它们大部分是可以歌唱的,是很好的歌曲。九歌是最能体现“楚辞”特色的作品,是民间祭祀时唱的一套歌曲,屈原在它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工,写成了充满生活气息和浪漫色彩的艺术作品。4.荀子成相篇:荀子一书中有成相篇,这是一篇通俗的歌词,它可能是我国最早的说唱音乐的唱词,是由荀子创作的,被认为是我国说唱音乐的始祖。三、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1. 著名音乐家伶州鸠,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律学家。歌唱艺术:秦青、韩娥、师乙古琴艺术:师襄孔子学琴伯牙、成连、方子春“移情”师涓师旷清商清徵清角师文“得心应手”四、乐器及器乐音乐1.编钟:曾侯乙墓编钟湖北随县擂鼓墩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编钟,是目前同

12、类出土乐器中已知数量较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音律较准,保存较好的乐器。是我国十二乐音体系中最早具有半音音阶关系的一套完整的特大型定调乐器。它表明早在24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编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对我国古代音乐史有着重大的意义。整套编钟共64枚,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钮钟19枚,分三组排列。中下两层为甬钟,有45件,也分三组。编钟之外另有一件是楚惠王铸赠侯乙的铜鎛(bo)。这套编钟是目前所见古代编制最为庞大的一套编钟,为后人了解曾国宫廷音乐的规模、音乐活动情况进一步提供了实物资料。它标志着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高度水平。编钟的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十二律齐备。钟上

13、共有2800多个错金铭文,记载了当时楚、齐、晋、周、申、曾等国的各种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对照情况。这些都反映出春秋战国之际各地音乐文化交流的实际情况,并为研究战国时期的古代乐律提供了实证资料,这也说明我国音乐文化中的旋宫转调问题不止是确凿有据的理论,而且已有音乐实践成果。多数甬钟可发两音引发了研究者对双音规律实际运用的范围、意义及出现时代的思考。编钟的上层钮钟的律制与三分损益律近似,说明三分损益律较早运用于实践中。各组编钟八度音程的音分值皆不同,中层三组编钟的律制近似纯律,说明这套编钟是复合律制。由此可以看出,从编钟制作、乐律学理论等方面,研究者都能从曾侯乙墓编钟得到直接的解答和启发。2.其

14、他乐器:编磬、琴、瑟、笙、排萧、筑、筝五、乐律学理论三分损益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以弦长为计算基础来计算乐律的理论,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其内容主要记载于管子.地员篇。2“十二律”把一个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就叫做“十二律”。“隔八相生法” 3“黄钟不能还原”三分损益法也即五度相生律,这种律制有两个特点,一是十二律之间的音高是不均等的,其中有大半音和小半音的差别;二是从黄钟起相生至第十二律仲吕,出现了黄钟不能还原的问题,在实际演奏中旋宫时就会出现音高参差不齐的情形。这种在三分损益法中出现的“黄钟不能还原”、十二律在运用中不能旋宫转调的问题,成为后来历代律学家不断探索的主题。“三分损益法”和“十二律”都出现于我国春秋时期,既是人类探求音乐与数学内在联系的智慧和结晶,也是社会制度转化过程中生产力获得较大发展的时代产物。六、音乐思想(一)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思想上出现了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即“倡乐”与“非乐”两派,其中提倡音乐、肯定音乐的主要是儒家学派,对音乐持否定态度、反对音乐则是墨家和道家学派。1、 儒家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孔子(前551前479)一生自始至终提倡音乐。他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云乐云,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