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监控方案讲义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843415 上传时间:2019-10-1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5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隧道监控方案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隧道监控方案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隧道监控方案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隧道监控方案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隧道监控方案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隧道监控方案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监控方案讲义(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晋江至石狮环城高速岩内隧道监控量测专项方案岩内隧道监控量测专项方案1.1工程概述1、工程概况本隧道为四洞明洞形式。隧道洞内设置单向纵坡,左右线最大纵坡均为3%、最小纵坡0.3%隧道结构型式由分离式明洞、分离式暗挖隧道组成,左、右线建设规模见下表:建设规模表隧道名称起止桩号隧道长度(米)华表山一号隧道左线ZK3+710ZK4+060350TZK9+352TZK9+815463右线YK3+710ZK4+060350TYK9+335TYK9+815361.4华表山二号隧道左线ZK4+295ZK4+735.3440.3TZK9+922TZK10+387465右线YK4+295K4+735440TYK9

2、+927TYK10+3704432、地形地貌本隧道区属于东南沿海丘陵台地剥蚀残丘地貌,整体覆盖层较薄,基岩埋深较浅。隧道穿越于一北东向伸展的残丘之下,地形起伏较大,山包孤立浑圆,植被发育,沿线最高点海拔最高236米。根据国标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福建省区划一览表,本线路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分组第一组,工程场地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抗震设计按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44-89)执行4、水文地质条件隧址区围岩主要为上三叠侏罗系(T3-J)混合岩,隧道区地下水主要为上部残坡积层和强风化层中的孔隙潜水及下部基岩裂缝水。隧道双洞

3、最大总涌水量约503.7m3/d,正常涌水量约169.3m3/d,岩层富水性中等。据勘察取地下水水样分析,地下水对混凝土不具腐蚀性。1.2监控量测的目的(1)通过监控测量,了解施工期地层、支护结构与周边环境的动态变化,明确施工对地层、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以及可能产生安全事故的薄弱环节,预测临近建筑物的变形发展趋势,及时对其安全性做出评估,同时综合各种信息进行预警和报警,使有关各方有时间及时做出反应,防止环境事故的发生。(2)监控量测,能客观、真实、全面地掌握隧道围岩、支护结构以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关键性指标,确保工程安全,也为可能的纠纷提供处理依据和独立、客观、公正的监测数据。(3)监测工

4、作真正发挥优化设计和反馈指导施工的作用(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收集资料和提交报表),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提出建议措施,提高本项目信息化施工水平,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修改工程设计。通过研究监测成果,判断结构的安全稳定性。有助于对工程设计进行修改,并通过监测数据与理论上的工程特性指标进行比较,以便了解设计的合理程度。(5)提供判断围岩和支护体系基本稳定的依据,确定二衬的施作时间。(6)验证支护结构设计,为支护结构设计和施工方案修订提供反馈信息。(7)积累资料,为今后类似工程或工法本身的发展提供借鉴,并为隧道运营后的养护与维修提供可靠的原始数据。1.3工程监测的必要性作为开挖对象,土体

5、特性非常复杂,解析上的诸多假定是在所难免的,因此解析的结果只能作为一个初期的预测,而并非对环境的掌握。与解析相对应,监测具有相对准确地把握土体自身的动态(应力、变形、应变等)的特性。在解析结果的基础上对照监测结果,及时修正设计,实现信息化施工。如前所述,工程施工中的现场监测是其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而且各种施工开挖方法对土体和支护结构的受力以及周边的环境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不良地质现象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很可能发展成重大施工事故。为使施工满足安全性和经济性,通过现场监测进行预测、预报,是避免事故,降低施工风险的有效手段,进一步证明现场监测的特殊性和重要性。1.4监测方案制定的原则根据

6、隧道的工程地质和水位地质条件,结合我公司在以往隧道监测中积累的经验,编制本监测方案遵循以下原则:1) 监测方案以安全监测为目的,根据工程特点确定监测对象和主要监测指标。2) 根据监测对象的重要性确定监测规模和内容、监测项目和测点布置,较全面地反映围岩的实际工作状态。3) 采用先进、可靠的监测仪器和设备,设计先进的监测系统。4) 为确保提供可靠、连续的监测资料,各监测项目间相互校验,以便数值计算、故障分析和状态研究。5) 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工程施工的交叉干扰影响。6) 按照国家现行的有关规定、规范及招标文件要求编制监测方案。 图1-1 监测在信息化设计与施工中的作用1.5编制主要

7、依据(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7-91);(3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4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5、其他公路工程建设相关规范、标准、资料。2监测项目实施方案根据询标文件、设计文件、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的要求,结合以前在类似工程中总结的监测经验,在本隧道中开展如下监测项目:监测项目包括:洞内外观察、洞内周边位移量测、拱顶下沉量测、地表沉降量测、建筑物基础沉降等必测项目;围岩体内位移量测、模筑二次衬砌应力监测、围岩压力及支护间压力量测;锚杆内力及抗拔力量测;钢支撑内力量测等选测项目。各必测项目的具体监测方

8、法如下:2.1. 洞内外观察2.1.1观测内容(1)对开挖后没有支护的围岩:1)岩质种类和分布状态,近界面位置的状态;2)岩性特征: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3)地层时代归属及产状;4)节理性质、组数、间距、规模、节理裂隙的发育程度和方向性,断面状态特征,充填物的类型和产状等;5)断层的性质,产状,破碎带宽度、特征;6)溶洞的情况;7)地下水类型,涌水量大小,涌水压力,湿度等;8)开挖工作面的稳定状态,顶板有无剥落现象;9)核准围岩级别。(2)开挖后已支护段:1)初期支护完成后对喷层表面的观测及裂缝状况的描述和记录;2)有无锚杆被拉脱或垫板陷入围岩内部的现象;3)喷混凝土是否产生裂隙或剥离

9、,要特别注意喷混凝土是否发生剪切破坏;4)有无锚杆和喷混凝土施工质量问题;5)钢架有无被压弯现象;6)是否有底鼓现象。 (3)洞外观察主要是了解洞口、洞身和浅埋段的地表变形、开裂情况。2.1.2观察目的通过对洞内外观察,以达到:1)预测开挖面前方的地质条件;2)为判断围岩、隧道的稳定性提供依据;3)根据喷层表面状态及锚杆的工作状态,分析支护结构的可靠程度;4)掌握地表变形变位及开裂等情况。2.1.3观测方法每次爆破开挖后,利用地质素描、照相或摄像技术将观测到的有关情况和现象进行详细记录,观测中,如发现异常现象,要详细记录发现的时间、具体的里程位置以及对异常情况的描述。2.1.4 监测频率 每次

10、开挖后及初期支护后及时进行观察,暂定平均按每5m一个断面观察成果。2.2隧道周边收敛监测2.2.1 监测内容隧道周边收敛监测,是监测隧道内壁两点连线方向的相对位移或监测点的绝对位移量。2.2.2 监测目的对隧道周边进行收敛观测,主要有以下目的:1)周边位移是隧道围岩应力状态变化的最直观反映,监测周边位移可为判断隧道空间的稳定性提供可靠的信息,以确定初期支护的安全性;2)根据变位速度、变位加速度判断隧道围岩的稳定程度,为二次衬砌提供合理的支护时机;3)判断初期支护设计与施工方法选取的合理性,用以指导设计和施工。2.2.3 监测方法在隧道内设置监控量测断面,每个断面分别在侧墙和拱顶设置测点,利用收

11、敛计,采用一根在重锤作用下被拉紧的普通钢尺作为传递位移的媒介,通过百分表测读隧道周边某两点相对位置的变化。测点应在距开挖面2m的范围内尽快安设,在爆破后24h内或下一次爆破前测读初次读数。2.2.4 测试仪器SWJ-型隧道收敛计。2.2.5监测精度监测的最小精度1.0mm。2.2.6 测点布置本隧道平均15米布设一个监测断面,每监测断面设置不少于4条测线,测点分别布置在拱顶及两侧。如图1所示。图1 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量测测点布置示意图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采用的仪器有水准仪、铟钢尺、收敛计等。2.2.7水平收敛警戒值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锚喷衬砌和复合式衬砌初期支护的允许

12、洞周水平相对收敛值如表2-1所示。表2-1 隧道周边允许相对位移值(%)围岩级别覆盖层厚度(M)v 10(01)D12次1天注:D为隧道宽度510(12)D1次1天15(25)D1次2天5D1次1周注:1)从不同测线得到的位移速度不同,监测频率应按速度高的取值;2)若根据位移速度和距工作面距离两项指标分别选取的频率不同,则从中取高值;3)后期监测时,间隔时间可加大到几个月或半年监测一次。2.3隧道拱顶下沉监测2.3.1 监测内容拱顶下沉监测,是指对隧道拱顶的实际下沉位移值进行监测,是相对于不动点的绝对位移。2.3.2 监测目的对隧道拱顶进行沉降观测,主要有以下目的:1)通过拱顶位移监测,了解断面的变形状态,判断隧道拱顶的稳定性;2)根据变位速度判断隧道围岩的稳定程度,为二次衬砌提供合理的支护时机;3)指导现场设计与施工。2.3.3 监测方法在隧道内设置监测断面,在隧道拱顶设置测点,安设隧道拱部监测测点,将钢尺或收敛计挂在作为隧道拱部测点上作为标尺,后视点可设在稳定的部位,用水平仪观测。测点应在距开挖面2m的范围内尽快安设,并应保证爆破后24h内或下一次爆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