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考试重点.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830322 上传时间:2019-10-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地理学考试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土壤地理学考试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土壤地理学考试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土壤地理学考试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土壤地理学考试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壤地理学考试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地理学考试重点.(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土壤地理学 名词解释 1. 土壤:是指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土壤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是一个运动、开放的系统。2. 土壤肥力: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综合反映,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土壤矿物:土壤中具有特征结构和一定化学式的各种天然无机固体物质,来自母质、土壤的“骨骼”。原生矿物:直接由岩浆中结晶出来的矿物,长石类、石英、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等。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风化变质作用后而形成的新矿物。包括易溶盐类、次生氧化物类、次生铝硅酸盐类(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类)4.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

2、土壤纵断面。5. 土壤发生层:指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且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层次,简称土层。6. 土壤质地:土壤是由许多大小不同的土粒按照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这些不同的粒级混合在一起表现出来的土壤粗细状况,称之为土壤质地,也称为土壤机械组成。决定着土壤的许多理化特性,因而是土壤的基本特征之一。壤土是农业理想土壤质地。土被结构:地球陆地表面连续分布的土壤状如被覆,故称之为土被,而土壤群体组合的空间格局或空间构型,简称土被结构。7. 土壤结构:土壤固相颗粒很少呈单粒存在,它们经常是相互作用而聚积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这些团聚体的组合排列称为土壤结构。8. 团块状结构:结构体与块状结构相

3、似,表面平滑而浑圆,棱边不明显,所以又称棱角不明显的块状。9. 土壤粘结性:土粒与土粒之间相互吸引而结合在一起的性能,它反映出土壤抵抗机械破碎的能力。其大小决定于土粒之间的接触面积,受土壤质地、结构、水分及腐殖质含量的影响。10. 土壤干湿度:土壤中水分含量的状况。分干、润、潮、湿等级别。11. 新生体:土壤形成过程中重新生成的物质。12. 侵入体:土壤形成过程中外界进入的物质。13. 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含碳有机化合物。主要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和这些生物残体的不同分解阶段的产物以及由分解产物合成的腐殖质等。是土壤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与矿物质一起共同

4、构成了土壤的固相部分。土壤腐殖质:除未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题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1)非腐殖物质:已知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如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肪、木质素、有机酸等。2)腐殖物质:土壤微生物作用、新形成、非晶形、高分子有机化合物。13. 吸湿水:土壤固体颗粒依据其表面分子引力吸持在颗粒表面的汽态水。土壤吸湿水量大小,主要决定于土粒的表面积大小和相对湿度的高低。质地越细吸湿量越大,相对湿度大吸湿量越高。14. 膜状水:被吸附在吸湿水膜外层的水分叫膜状水。膜状水的形成是在土粒表面形成吸湿水层以后,尚有剩余的分子引力,吸附动能较小的液态水分子,当膜状水达到最大数量时的含水量,称为最

5、大分子持水量。15. 毛管水:土壤中被毛管力吸附存在于土粒之间所形成的毛细管孔隙中的水分。毛管水是土壤中最宝贵的水分:具有溶解力,在毛管水中溶解有各种营养物质;又由于毛管力的作用,毛管水能较长久的存在于土壤中,为植物有效水分的基本来源。16. 重力水:当毛管水达到最大持水量后,若再有水分补给,则存在于大空隙(8mm)中的水因重力作用下移成为重力水。场所主要为非毛管的大空隙土壤中的裂隙、根孔、动物洞穴中。最大吸湿水量(吸湿系数)是吸湿水的最大值;最大分子持水量是膜状水的最大值;田间持水量是毛管悬着水的最大值;最大毛管持水量是毛管上升水的最大数值;饱和(最大)持水量是重力水的最大数值。能够被植物所

6、吸收的水分称为土壤有效水,一般来说,凋萎系数与田间持水量之间的土壤水,属于有效水。17. 凋萎系数:植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呈现永久凋萎,此时的土壤含水量就称为凋萎系数。18. 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19. 饱和持水量:土壤为重力水饱和时的土壤含水量达到土壤所能容纳的最大持水量,称饱和持水量或最大持水量。20. 土壤比重:单位体积土壤固相颗粒的重量(不包括土壤孔隙体积)和同体积水的重量比,其大小决定于矿物的成分和腐殖质含量。21. 土壤容重(土壤密度):单位体积的原状土体(包括固体和孔隙)的干土重与同体积水的重量之比,又称假比重。即为自然状态下单位干燥土

7、壤重量。22. 土壤孔隙度:单位体积土壤中孔隙所占的体积百分数,称为土壤孔隙度或土壤孔隙的体积占土壤总体积的百分数。衡量土壤孔隙的多少,土壤孔隙度的大小和形状,取决于土壤质地和结构,一般有良好结构有机质丰富土壤孔隙度就高。23. 阳离子交换量:当土壤溶液为中性(PH=7)时每千克土壤中所含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它是评价土壤肥力的一个指标,直接反应土壤可以提供速效养分的数量,也能表示土壤保肥能力、缓冲能力的大小。24. 土壤盐基饱和度:土壤胶体所吸收代换性盐基离子占代换性阳离子的百分数。是度量阳离子代换作用大小的一个指标。在土壤胶体中盐基离子占绝对优势时,称盐基饱和土壤。25. 诊断层:凡

8、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称为诊断层。26. 诊断特性:如果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为诊断特性。诊断分类系统中对用来分类的诊断特性都有明确的定义和指标。27. 土壤资源: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业、林业、牧业生产力的各种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具有质和量两方面内容。土壤分类:指一句土壤性状与量的差异,系统划分土壤类型及其相应的分类级别,拟出土壤分类系统。简答和论述 1.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功能土壤是地理环境统一体中的组成要素。土壤圈处于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之间的相互接触

9、、过渡地带,是连接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枢纽,是结合无机自然界和有机自然界的中心环节,成为自然环境中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重要环节和活跃场所。土壤圈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1)对大气圈的影响。释放CO2、CH4、H2S、N2O,吸收O2;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2)对生物圈的影响。支持生物过程,提供生物养分、水分;决定植被分布等。3)对水圈的影响。重新分配水循环与水平衡等。4)对岩石圈的影响。地球的保护层,会对地质循环产生一定影响。2. 土壤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土壤地理学是土壤学与自然地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研究土壤的发生、发展、分异、分布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

10、学依据的科学。其研究内容为:探讨土壤的生成过程、发生分类和地理分布规律,并进行土壤调查和制图,以达到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这一目的。1)土壤发生的研究。主要研究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土壤的形成过程。2)土壤分类的研究。对外部形态和内在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土壤,并入相当的分类单位,纳入一定的分类系统。3)土壤地理分布规律的研究。认识和探讨土壤分布的空间规律。4)土壤调查、制图及土壤资源数量统计与质量评价的研究。进行土壤调查以及土壤资源的数量统计和质量评价。5)土壤生态系统的研究。不同土壤系统中营养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以及区域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6)土壤保护的研究。包括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退化土

11、壤的治理、恢复与重建措施的研究。其研究方法为: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作为指导思想,继承并发扬本学科传统的地理比较法和相关分析法,但也吸取相邻学科及新科学技术成就和方法。1)土壤野外调查研究方法2)定位或半定位动态观测研究方法3)室内分析研究方法4)历史发生研究方法5)数理统计研究方法6)土壤地球化学研究方法7)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壤研究中的应用土壤形成过程:简称成土过程,是指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化学、生物作用,以及物质循环和由此而形成土壤发生层与剖面特征的过程。土壤形成过程的特点:1) 是复杂的过程,能量迁移是其动力;2)随时间而不断进行;3)有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物作用发生;4)在一

12、定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下进行;5)不同土壤有不同的主导过程。主导过程决定土壤特征。成土过程的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壤圈处于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之间的相互接触、过渡地带,是连接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枢纽,是结合无机自然界和有机自然界的中心环节,成为自然环境中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重要环节和活跃场所。1)土壤圈是地球陆地表层的组成部分,处于各个圈层的交叉带;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2)与各圈层之间的关系。3)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A.土壤圈物质循环在全球物质循环中地位和作用B.保持水分,供水,净化水分;C.保持陆地生物多样性D.净化污染物,具有生

13、态功能4)人类农业生产基础。A.是植物生长和生物生产基础。B.土地资源数量具有有限性、可变性、空间分布固定性。C.土壤圈演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土壤胶体的性质有哪些?1) 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2)带有电性3)土壤胶体的凝聚与分散性生物作用在土壤形成的作用?1) 生物因素将太阳辐射转化为化学能引入土壤发育过程之中,是腐殖质的生产者和分解者,是促使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2) 植物和动物对土壤有机质积累,矿物养分及性状产生,以及土壤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影响。3) 土壤微生物在分解有机质,合成腐殖质,以及加速无机物转化发挥重要作用。3. 土壤发生层及其划分土壤发生层指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且

14、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层次。1967年国际土壤协会把划分为以下六个主要发生层:1)有机层(O):指以分解的或未分解的有机质为主的土层。可以位于矿质土壤的表面,也可被埋藏于一定深度。2)腐殖质层(A):形成与表层或位于O层之下的矿质发生层。土层中混有有机物质,或具有因耕作、放牧或类似的扰动作用而形成的土壤性质。它不具有B、E层的特征。3)淋溶层(E):硅酸盐粘粒、铁、铝等单独或一起淋失,石英或其他抗风化矿物的砂砾或粉粒相对富集的矿质发生层。4)淀积层(B):位于A或E层之下,具有硅酸盐粘粒、铁、铝、腐殖质、碳酸盐、石膏或硅的淀积层;或碳酸盐的淋失;或残余二、三氧化物的富集;或有大量二、三氧化物胶膜,

15、使土壤亮度较上下土层为低,彩度较高,色调发红;或具粒状、块状、棱柱状结构。5)母质层(C):多数是矿质层,也有机的湖积层也划分为C层。6)R层:母岩层,即坚质基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4. 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及它们的分类原生矿物是指直接来源于母质的矿物、它是受到程度不同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都没有改变。其种类包括硅酸盐、铝硅酸盐类矿物、氧化物类矿物、硫化物类矿物、磷酸盐类矿物。 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有所改变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种类: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矿物、次生铝硅酸盐类。 5. 土壤有机质矿质化过程有机质的矿

16、质化过程,指土壤动植物残体,以及土壤腐殖质在微生物作用下,首先分解成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最终被彻底分解为无机化合物,如CO2、H2O、NO2、NH3、H2、H2S、CH4的过程。通常可分为:不含N有机质的分解与含N有机质的分解。矿质化过程为:1)不含氮的有机质的矿质化。包括葡萄糖及其他单糖、淀粉、纤维素与半纤维素。不含氮有机质在土壤中分解产生CO2和能量,均直接和间接地对植物和微生物提供碳素和能量来源。2)含氮的有机质的矿质化。包括水解-氨化-硝化三种作用。土壤中含N的有机质有腐殖质、蛋白质及衍生物等,它们的分解是土壤N素的主要来源。3)含P有机质的转化。含P有机物经过生物化学作用最终分解产物是无机P酸盐,构成土壤磷素主要来源。4)含S有机质的转化。含S有机质转化类似含N有机质的转化。5)脂肪的分解。在微生物作用下,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