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干课3-西方经济学(微观)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781045 上传时间:2019-10-13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干课3-西方经济学(微观)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主干课3-西方经济学(微观)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主干课3-西方经济学(微观)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主干课3-西方经济学(微观)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主干课3-西方经济学(微观)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主干课3-西方经济学(微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干课3-西方经济学(微观)(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方经济学(微观)复习大纲一、课程在本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本课程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基础课程之一,为进一步学习经济学各个领域的课程打下基础。同时,该课程也是国际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专业的基本课程之一。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西方经济学(微观)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微观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趋势。通过微观经济理论的学习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掌握经济学模型中对于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的假设和分析。分析价格在资源配置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基础理论,运用微观经济理论分析消费者的行为选择,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策略,了解资源配置的过

2、程,寻找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途径。三、课程考核方式和题型设置:本课程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题型包括五种,即单项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计算题和论述题。各种题型的分值为:判断题10分,包括10个小题;单项选择题20分,包括10个小题;简答题30分,包括3个小题;计算题40分,包括2个小题。本课程考试形式为开卷,考试时间为100分钟。四、课程知识要点:第一章 导 论第一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重点内容:(一)经济学的产生 1.现在“经济”一词的含义,则泛指人类社会中人们获取各种物质财富或物质生活资料的一切谋生活动。 2.稀缺性经济学的出发点稀缺性(Scarcity)即指生产的产品资源(经济物品)不能满

3、足人们的需要情况。这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是一条普遍的规律。 3.选择经济学的产生经济学家认为,由于稀缺性的普遍存在而引起选择的必要性,就必然产生经济学。(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美国在60年代末出版的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中的经济学定义:“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 源在无限而又有竞争性的用途之间配置的问题。它是一门研究人与社会寻求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与欲望的方法的社会科学,这是因为他们所支配的东西不允许他们去满足一切愿望。”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12版中对经济学的定义是:“经济学是研究恩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

4、用。” 所谓资源配置,就是把资源分配到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以生产出能够满足人们不同需要的不同物品。有效地配置资源是经济学的最基本问题。为了论述与说明这个问题,西方经济学使用了两个重要概念: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机会成本。(1)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的最大数量的不同组合。 (2)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或择一成本,是指为多得到一单位的某种物品而不得不放弃的另一种物品的数量。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可以说明机会成本。上例中增加K的数量就要减少W的数量。 (三)经济体系的功能和基本经济问题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表明,对一个经济社会来说,首要的任务就

5、是要充分利用稀缺资源,按照社会经济目标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商品组合进行生产。这就是合理有效地利用和配置资源。因此,一个社会的经济系统通常应具备如下功能或解决以下基本经济问题。 1.生产什么。2.如何生产。3.为谁生产。 4.充分就业。5.物价水平。6.经济增长。其中前三个问题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即资源配置问题;后三个问题则是宏观经济学要考察的问题,即是资源利用方面的问题。70年代后,西方社会又出现了失业和通货膨胀、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贫困化、城市膨胀等一些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扩展了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重点内容:(一)实证分析方法与规范分析方法1.实证

6、分析:即说明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这种方法首先要提出对经济现象给予解释的理论,然后用事实来验证理论,并依据理论对未来作出预测。当经济理论把自己局限于表述经济活动的原因与结果以及各经济变量的函数关系时,这种理论就称为实证经济学。2.规范分析:即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或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是怎样解决的”。这种方法就是依照经济事物的社会价值判断,规范经济政策措施和经济行为后果的是否可取性。当经济学的研究把因果分析与价值判断结合在一起时,这种经济学就叫作规范经济学。3.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关系:前者从“量”的角度分析;后者从“质”的方面考察。例如对经济增长问题的分

7、析。(二)均衡分析与过程分析 1.均衡与经济均衡均衡:力学概念引入经济学经济均衡:经济体系中各种相互对立或相互联系的力量在变动中处于相对平衡而不再变化的状态。或是经济体系内各有关变量的变动都恰好相互抵消,没有引起经济变量发生变动的压力和力量的状态。2.局部均衡即指某一时间、某一市场的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或供求所达到的均衡,是一个市场一种商品的均衡。3.一般均衡一般均衡分析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价格和产量结构的一种分析方法,也称总均衡分析。即研究整个经济体系中各个市场、各种商品、每种要素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条件下,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的均衡状态。4.过程分析均衡分析不涉及均衡达到的过程情况

8、,而过程分析正是论述调整变化的实际过程。这种分析方法通常把经济运动过程划分为连续的分析“期间”,以便考察有关经济变量在相续继起的各个期间的变化情况。故过程分析又称为“期间分析”或“序列分析”。 (三)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1.静态分析就是均衡分析,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完全抽象掉了时间因素和具体变化的过程。是一种静止地、孤立地考察某些经济事物的方法。静态分析时通常假定资本数量、技术水平、人口规模、生产组织和制度体制等因素固定不变。 2.比较静态分析比较静态不考虑经济变化过程中所包含的时间阻滞,而只考察静止状态时假定不变的因素发生变化后所引

9、起的新的均衡。比较一个经济变动过程的起点和终点,而不涉及转变期间和具体变动过程本身的情况,实际上只是对两种既定自变量和各自相应的因变量的均衡值加以比较。 3.动态分析动态分析是对经济事物变化的实际过程进行分析。动态分析的根本特征是引入了时间因素,从时间序列上对社会经济活动作时点分析和期间分析、事前分析和事后分析,试图说明经济活动怎样从一种均衡状态到另一种均衡状态。动态分析着重考察在静态分析中假定不变的因素在时间过程中发生变化时,将会怎样影响一个经济体系的运动。 (四)经济模型的建立 1.模型与济经模型模型与模型方法在整个科学领域,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有着普遍而广泛的运用。经济模型是一

10、种分析方法,也是用来描述和研究经济现象有关经济变量的依存关系的一种理论结构。经济理论是实际经济事物与经验认识的高度抽象与概括,经济模型就是经济理论的简明表达。 2.分析与表达经济模型的分析与表达,可以有几种方法:用普通文字,用算术式,用简单几何以及用代数式。这些简单的不同的语言可以相互译通。选择哪一种方法,完全是个人胃口问题。劳埃德雷诺兹 3.经济模型的构成通常有四部分: 定义、假设、假说、预测。第三节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重点内容:(一)微观经济学1.什么是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从个量分析出发,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是关于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个别经济变量变动的理论。微观经济学的定义

11、中应有以下内容:(1)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2)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3)要达到的目标是最大化。(4)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5)核心是价格理论。2.微观经济学的假设第一,理性经济人假设。第二,充分就业的假设。 第三,市场出清假设。第四,完全信息假设。3.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1)均衡价格理论。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又调节供求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2)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如何把既定收入分配于不同商品和劳务的消费上,以实现最大化的满足或效用。(3)生产者行为理论。其中又包括了生产理论、成本理论、收益理论和市场结构与厂商理论。 (4)分配理论。(5)一般均衡与经济福利理论。(6)微观经济政策

12、。 (二)宏观经济学 1.什么是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是从总量分析出发,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社会经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宏观经济学定义有以下几点:(1)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2)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3)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4)中心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1)国民收入决定理论。(2)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3)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理论。(4)开放经济理论。(5)宏观经济政策。(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相互补充的。(2)二者在分析中所假定的制度前提一致,都假定制度因素不变。(

13、3)二者所使用的分析方法(除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的区别外)是相同的。(4)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宏观分析总是以一定的微观分析为基础。 第四节 价格制度与微观经济学重点内容:微观经济学之所以又被称为价格理论,是因为它在许多方面都涉及到价格制度的运行,它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提供一个对价格制度的功能和效率的理解,这种价格制度在混合经济借以运行的方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五节 市场经济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影响(一)重建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出发点:资源稀缺和欲望无限;(二)重新明确资源配置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三)重新认识经济体制的实质;(四)重建开放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五)为计划与市场结合方

14、式的研究提供新的起点;(六)当前经济学研究的误区。单纯实证、远离现实、片面求深求精、故弄玄虚、食洋不化。 第二章 需求、供给与市场均衡第一节 需求的基本理论重点内容:(一)需求与需求定律1.需求概念: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和一定市场内,在每一种价格水平上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2.需求函数:商品需求量与其本身价格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QD =F(P)3.需求定理:在其它因素既定条件下,需求量与商品本身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关系。 公式:QD = a bP (二)需求表与需求曲线1.需求表(教程P27) 2.需求曲线3.需求价格:消费者购买一定量商品所愿支付的最高价格。 (三)需求的变化和需求曲线

15、的移动 1.影响需求的其它因素 (1)收入(2)偏好(3)相关商品的价格(4)消费者的预期(5)社会时尚(6)人口数量与结构由此可得完整的需求函数:D=F(P、T、I、Pr、Pe、N) 2.需求曲线的移动3.需求水平的变化与需求量的变化:需求量的变化: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不同价格水平下点的位置的移动;需求水平的变化:同一价格水平下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 第二节 供给的基本理论重点内容:(一)供给与供给定律1.供给概念生产者在某一市场上、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数量。 2.供给函数某商品的供给量与其本身价格之间的依存关系。 公式: QS=F(P)3.供给定律商品供给量与其本身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动关系。 QS = a + bP (二)供给表与供给曲线1.供给表2.供给曲线3.供给价格:生产者为提供一定量商品所愿接受的最低价格。 (三)供给的变化和供给曲线的移动 1.影响供给变动的其它因素(1)生产的技术水平。(2)生产要素的价格水平。(3)相关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