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申报指南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5603328 上传时间:2019-10-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申报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申报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申报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申报指南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申报指南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申报指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申报指南(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5“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国务院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专项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在此基础上启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专项2016年度项目,并发布本指南。本专项总体目标是:以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全面实施节能战略为目标,进一步解决和突破制约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全面提升煤炭清

2、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领域的工艺、系统、装备、材料、平台的自主研发能力,取得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原创性成果,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并实现工业应用示范。本专项重点围绕煤炭高效发电、煤炭清洁转化、燃煤污染控制、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工业余能回收利用、工业流程及装备节能、数据中心及公共机构节能7个创新链(技术方向)部署23个重点研究任务。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62020)。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16年首批在7个技术方向启动16个项目。每个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下设课题数原则上不超过5个,每个课题设1名课题负责人,课题承担单位原则上不超过5个。各申报单位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

3、如1.1)的研究方向进行申报,申报内容须涵盖该二级标题下指南所列的全部考核指标。鼓励各申报单位自筹资金配套。对于应用示范类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1. 煤炭高效发电1.1 新型超临界CO2、CO2/水蒸汽复合工质循环发电基础研究(基础研究类)研究内容:研究煤粉在超临界环境下化学能释放、能量传递及转换机理,揭示燃烧室内压力、温度及成分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超临界CO2及CO2/水蒸汽混合工质的热力学性质、流动特性、传热特性及膨胀做功规律;开展适用于超临界CO2及CO2/水蒸汽复合工质的汽轮机通流结构对热耗的影响研究;开展新型发电系

4、统集成优化、运行特性与控制方法的技术基础研究。考核指标:获得超临界CO2及CO2/水蒸汽复合工质的燃煤高效低污染发电原理和方法;完成概念设计,系统效率超过50%。实施年限:5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1.2 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开发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气固流动与传热、超超临界水循环安全性、热力系统及水系统交联优化等关键技术;开展锅炉概念设计方案、分离器、换热床等关键部件的研究及整体匹配;开发SO2、NOx、颗粒物等污染物超低排放技术;开展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的动态特性、自动控制及仿真研究;完成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本体设计及研制;建设660MW等

5、级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示范工程,完成168h连续运行。考核指标:锅炉效率92%;供电煤耗300gce/kWh;SO2排放35mg/Nm3,NOx排放50mg/Nm3,颗粒物排放10mg/ Nm3。实施年限:5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经费配套:其他经费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2. 煤炭清洁转化2.1 低变质煤直接转化反应和催化基础研究(基础研究类)研究内容:研究低变质煤的有机组成和矿物质特性、特征显微组分分子结构及其对直接转化过程与产物的影响机理;揭示煤直接转化过程反应途径及产物定向调控机制;研究煤炭直接转化制燃料及化学品过程中硫、氮、卤素、碱金属及重金属迁移规律;研发直接转化气液产物

6、提质加工新技术,液体产物制取高品质液体燃料及化学品定向催化转化机理及高效催化剂。考核指标:建立显微结构和分子结构相结合表征低变质煤直接转化特性的方法,形成煤直接转化新型反应器、新工艺、新型催化剂的技术基础。实施年限:5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2.2 煤热解气化分质转化制清洁燃气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开发高比例低阶煤高温热解制备气化焦新技术,研究其矿物组成、灰渣特性及气化性能,开发气化焦新型固定床加压气化技术及装备;开发低阶碎煤定向热解生产高品质焦油及富氢热解气的工艺,完成反应器优化与工程放大;开发热解、焦化烟气高效干法脱硫及低温脱硝技术与装备。 考核指标:建成百吨/日级新型气化焦加

7、压固定床气化装置,出口煤气低位热值11MJ/Nm3;建成10万吨/年以上工业规模定向热解装置,焦油收率大于葛金分析收率的80%,焦油含尘1.0%;烟气脱硫效率95、脱硝效率85,在百万吨/年级热解、焦化装置中应用。实施年限:3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2.3 煤转化废水处理、回用和资源化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煤化工过程废水处理与利用的新途径;研发高浓度有机废水制水煤浆技术;研究低损高效酚萃取剂,开发酚氨的协同脱除过程强化方法及脱除工艺;开发生物与化学协同、催化氧化深度处理难降解有机物技术;研发高性能、长寿命适于含盐废水浓缩的膜材料、工艺及装备;研发适于高含盐废水的COD降解及重金

8、属脱除、分质结晶分盐技术与工艺。考核指标:脱酚萃取总酚脱除效率94%;膜浓缩倍率10倍,清洗周期3个月以上;结晶盐品质达到工业盐国家标准(GB/T5462)。实施年限:3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3. 燃煤污染控制3.1 燃煤PM2.5及Hg控制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开展PM2.5前驱体多相吸附、反应机理研究,研发改性吸附剂控制PM2.5形成的关键技术;研发基于细颗粒团聚机制的PM2.5控制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基于氧化剂、催化氧化的单质汞高效氧化技术及装备;开发可再生的高效汞吸附剂及其在线活化制备技术、喷射装置与控制系统;开发PM2.5与汞的联合脱除关键技术;在300MW及以上燃煤发电机

9、组实现应用。考核指标:PM2.5排放浓度5 mg/Nm3;Hg的脱除率90%。 实施年限:4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3.2 燃煤污染物(SO2,NOx,PM)一体化控制技术工程示范(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研发低氮燃烧与新型SNCR、SCR组合协同脱除NOx技术并进行示范,同时开展SCR脱硝协同脱除PM2.5技术的研究;开展燃煤SO2和NOx前置氧化与协同吸收技术的验证及完善,研发大规模强氧化物质产生装置及配套设备,开发同时脱硫脱硝吸收技术;开发燃煤PM2.5和SO2一体化吸收控制技术并进行工程示范,在深度脱除SO2的同时,提高PM2.5的捕集效率。考核指标:在燃煤工业装置中进行污染物一体化控制工

10、程示范,烟气中PM排放浓度10mg/Nm3,SOx排放浓度35mg/Nm3,NOx排放浓度50mg/Nm3。实施年限:4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申报要求:企业牵头申报经费配套:其他经费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4.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4.1 基于CO2减排与地质封存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基础研究类) 研究内容:研究加压富氧燃烧、化学链燃烧反应过程特性,载氧体表界面转化与体相晶格氧传输机理;研究CO2地质封存与驱油、驱气、采热过程中的多尺度多相流动与热质传递机理及热力学性质;研究CO2捕集封存利用系统的能量集成优化方法。考核指标:获得加压富氧燃烧、化学链燃烧过程基础理论;建立CO2在不同封存

11、与地质利用条件下的基础物性数据库。实施年限:5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4.2 基于CO2高效转化利用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基础研究类)研究内容:探索CO2高效转化制备液体燃料与化学品的反应新途径与机制,研究CO2双键活化、表面微观反应、固体催化材料构效关系;研究CO2转化过程中反应/传递强化原理和方法;研究矿化反应机理和动力学、微观离子迁移规律、矿化反应强化机制。考核指标:获得CO2制液体燃料和化学品的新工艺、新方法;CO2矿化效率80kg/t非碱性矿。实施年限:5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4.3 二氧化碳烟气微藻减排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筛选耐受烟气的高效固碳藻株,利用代谢组学等手段解析相

12、关耐受与高产机理;降低微藻固碳养殖系统成本;研究微藻固碳系统与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机制,优化养殖工艺,实现病虫害的动态防控和连续稳定养殖;开发微藻废水养殖技术。考核指标:培育耐受高浓度CO2的高效固碳藻株3株;户外连续1个月微藻(干基)产能达到25g/(m2 d);建立微藻年固碳能力万吨级示范。实施年限:4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5. 工业余能回收利用5.1 工业含尘废气余热回收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含多相、多尺度尘粒的烟气在高温复杂流动工况下的分离、团聚、附壁及传热特性,研发含凝结性尘粒烟气自滤净化与余热回收工艺和方法;研发高含尘烟气的防积灰、防磨损、防腐蚀连续余热回收利用新技术与

13、新装置,形成超大拓展表面净化与换热部件的制造能力;研发含低浓度、亚微米级尘粒烟气的深度净化和高效换热耦合工艺,实现高温烟气净化与换热一体化的技术与集成装备,对集成技术系统进行工业示范。考核指标:净化后气体尘粒排放浓度:含凝结性尘粒烟气50 mg/Nm3,高含尘烟气30 mg/Nm3,低浓度亚微米级尘粒烟气10 mg/Nm3,余能回收率70%,工业示范装置考核运行时间200h。实施年限:3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5.2 低品位余能回收技术与装备研发(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研发工业余热用压缩式高效超级热泵,在典型工业流程中获得热输出应用;开发适合于流程工业以及煤电行业余热综合利用的高效吸收式热泵,并

14、形成低温高效余热吸收式制热典型示范;研发低温热能品位提升的化学热泵,实现余热品位的提升与高效利用,并形成热输出示范系统;形成低温位余能网络化利用的整体技术解决方案。考核指标:压缩式热泵的COP6.0,形成100 kW级热输出的应用示范;吸收式热泵COP1.75,形成500kW热输出的工程示范;化学热泵的系统热效率25%,形成50kW级热输出示范系统。实施年限:3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经费配套:其他经费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6. 工业流程及装备节能6.1 流程工业系统优化与节能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钢铁等冶金过程中连续、半连续和非连续工序之间的匹配技术及优化组合节能工艺;研

15、究化工等高能耗工业过程的能质强化传递规律及低能耗反应/分离工艺;研发流程工业中高效能量传递与转换单元设备;研究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多产品、多过程间耦合节能技术、网络化能量调配及排放物协同治理节能技术,开展工业节能支撑技术及潜力评估研究,并实现工业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与现有的先进工艺相比,新型工业用能装备能量利用率提高10%以上;节能型工艺应用于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较传统工艺系统节能10%以上,污染排放物减少15%以上。实施年限:4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6.2 工业炉窑的节能减排技术(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研究满足多工艺目标、大负荷调节比要求的工业炉窑热过程与工艺优化技术,形成物质流与能量流匹配的节能管控平台;研究满足宽阈度负荷变化、多品种交叉生产等复杂工艺要求的工业窑炉燃烧控制与NOx、SOx及粉尘控制和脱除技术,形成高能效低排放炉窑的工业示范;研究工业炉窑的气、固排放物质的净化分离与利用技术,实现排放物资源化利用的工业示范。考核指标:示范炉窑比目前国内同类先进炉窑的用能效率提高15%以上,NOx、SOx及粉尘等排放优于国家相关排放标准,连续考核运行时间2000h;排放物资源化利用率95%。实施年限:4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经费配套:其他经费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7. 数据中心及公共机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