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了解三首古诗分别描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及其习俗,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目标: 会认“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旧、符”等12个生字,会写“旧书、符号”等词语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新课导入:,古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寥寥数字,却饱含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一首好诗,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能让人回味无穷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三首写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去感受一下诗中描写的节日景象及蕴含的情感会认的字:,屠,苏,魂,牧,酒,tú,sū,hún,mù,jiǔ,xiōng,倍,兄,bèi,会写的字:,旧,符,魂,欲,牧,何,酒,借,独,兄,异,佳,爆竹 屠苏 千门万户 旧符 时节 断魂 酒家 异乡 茱萸 牧童,词语积累:,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神宗时被任命为宰相创立新法,改革旧政,史称“王安石变法”文学上的主要成就为诗文方面,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泊船瓜洲》《伤仲永》等课文早知道:,元 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课文早知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屠苏:屠苏草泡的酒,一般在元日饮用,据说可以祛除瘟疫首句紧扣题目,渲染出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第二句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课文早知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曈曈: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新桃换旧符: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桃符用桃木制成,上面绘有神像,据说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是春联的前身第三句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第四句既写当时的民间风俗,又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的意思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诗意:在阵阵爆竹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千家万户被旭日的光辉普照着,每年春节人们总要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课文早知道:,主题归纳:,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通过对新年新气象的描写,寄托了诗人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
作者介绍:,杜牧(803—852) 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其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以别于“大杜”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主要作品:有《泊秦淮》《秋夕》《题乌江亭》等,课文早知道:,清 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我国传统节日,有扫墓、踏青等习俗课文早知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纷纷:形容春雨绵绵不绝的样子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课文早知道:,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借问:敬辞,用于向人打听事情遥指:指向远方这两句写行人向牧童打听哪里有酒家,牧童手指杏花村作为答复愁闷的心情再加上纷纷细雨,行路者更是千思万绪,于是想到了用酒来慰藉心中的愁绪诗意:清明时节,春雨绵绵不绝,路上的行人看上去都是悲伤愁苦的样子向人打听哪里有卖酒的人家,只见牧童伸手指向远处杏花盛开的村庄课文早知道:,主题归纳:,这首诗勾画出了清明时节细雨霏霏,扫墓的人们感念已故亲人,伤心断魂的画面,还描绘了一问一答的有趣情景古诗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局是“转”,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引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结尾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戛然而止,更耐人寻味。
作者介绍:,王维 字摩诘,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擅长各种诗体,尤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与孟浩然齐名,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主要作品:有《相思》《山居秋暝》《使至塞上》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课文早知道:,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山东:此处指华山以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早知道:,逢:遇到;遇见佳节:这里指重阳节倍:加倍独”字点明诗人是一个人,身边没有亲人相伴异”字说明诗人在外地这两个字写出了游子在异乡孤单寂寞的感受而每到过节时,这思亲之感就愈加深切这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课文早知道:,遥:远登高: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茱萸: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运用想象的手法,写重阳节家乡兄弟们登高时的情景,表现出不能与之团聚,深感寂寞,倍加思亲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未再直言思亲,而其情自现,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诗意: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我想远方的弟兄们一定登上了高处,他们身上都佩戴了茱萸,只是少了我一个人。
课文早知道:,主题归纳:,这首诗的前两句交代了诗人初到长安的处境:在异乡,为异客,只身独处,适逢佳节,这样层层推出“思亲”的感情来每逢佳节倍思亲”,突出地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团聚的习惯和节日思亲的情感后两句不说自己思念家乡的兄弟,而是通过想象,说家乡的兄弟们在“登高”“遍插茱萸”,来表达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这正是“倍思亲”感情的深化1.《元日》一诗中介绍了哪些春节的习俗?,课文赏析:,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参考答案:,2.《清明》中“纷纷”一词表现了怎样的意境和心境?,课文赏析:,“纷纷”写出了雨的特征:细雨,飘飘洒洒清明时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中,冒雨前行,那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参考答案:,3. 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境?,课文赏析:,这三首诗分别描写的是春节、清明节和重阳节参考答案:,总结全文:,《元日》描写了新年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诗人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与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清明》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表达了诗人孤身一人的愁苦和望见酒家,想借酒消愁而期望振作起来的情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诗人自己独在异乡,在重阳佳节想象远方的亲人登高、插茱萸的情景,用“每逢佳节倍思亲”高度概括了自己思亲怀乡的感情。
拓展延伸:,描写传统节日的诗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元宵)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 ——文秀《端午》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