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水与人体健康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052946 上传时间:2017-05-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水与人体健康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7年整理】水与人体健康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7年整理】水与人体健康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水与人体健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水与人体健康(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与人体健康一、水和生理的关系:水是机体中含量最大的组成成分,同样也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人体所有各种组织都含有不同数量的水(人 体 的 每 一 个 器 官 组 织 都 含 有 极 其 丰 富 的 水 , 血 液和 肾 脏 中 的 水 占 83%, 心 脏 为 80%, 肌 肉 为 76%, 脑 为 75%, 肝 脏 68%, 就 是 骨头 也 含 有 22%的 水 分 。 ) 。水主要储存在细胞内液(其中 62%左右是水)和细胞外液(如血液中 90%以上是水,还有淋巴、唾液、皮肤和肾脏分泌的体液等) 。年龄愈小,体内含水比率愈高。老 人 体 内 含 水 量 只 有 50%-60%

2、, 成人约为 60%,儿 童 则 为 80%以 上 。当机体丢失水分达到体重 20%的时候,生命就会出现危险。(一)水的功能:水在体内功能很多,可以说一切生理功能都离不开水的参与。主要功能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主要介质。水是体内一切生理过程的生物化学变化必不可少的介质,离开水一切生化反应都无法进行,生命也就停止了;2、运输功能。以水为主要成分的血液和组织液是人体内的“运输工具” ,它们能将从食物中吸收的各种营养素运送到身体各部位的细胞,同时将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运送到肾脏和肺,经尿液和呼吸排出体外;3、调节体温。水的气化散热很大,汗液中每 1 克水蒸发汽化时要吸收约 580 卡热。当气温升高

3、或剧烈运动身体产热过多时,通过汗液的蒸发可散发大量热量,从而避免体温过度升高;4、润滑功能。水以体液的形式在身体需要活动的部位,起着润滑剂的作用。例如,泪液可减轻眼球与眼睑间的摩擦及防止眼角膜干燥,唾液可湿润咽喉,关节液可减轻骨端间的摩擦,胸、腹浆液可减轻胸腔和腹腔中内脏与胸及腹壁间的摩擦。(二)每日所需水量:机体每日所需水量,因气温、身体状况、工作条件和环境状况而有很大的变动;随年龄、气候和劳动强度等因素的不同而有差异。人对水的需要量与人的体重、热能消耗成正比,消耗每卡热能需要 1 毫升的水分,每公斤体重需要 30-40 毫升的水分。为维持体内水的恒定,原则上是摄入的水量必须能够补偿经呼吸、

4、皮肤蒸发和尿粪等途径排出的水量,以保持水平衡。一般而言,人体一天所排出尿量约有 1500 毫升,再加上从粪便、呼吸过程中或是从皮肤所蒸发的水,总共消耗水分大约是 2500 毫升左右,而人体每天能从食物中和体内新陈代谢中补充的水分只有 1000 毫升左右,因此正常人每天至少需要喝 1500 毫升水。若饮水过少,会使血液浓缩,粘稠度増高,不利于血液循环及营养的吸收。在炎热、高温、发烧和体力劳动量大的情况下,饮水量应相应增加。(三)补水的来源:饮水(包括茶水、汤和其它液体)是人体水的主要来源,当气候和劳动对水的需要量变动时,通过饮水可予调节;食物水,即各种食物中所含的水;代谢水是由碳水化合物、蛋白质

5、、脂肪在体内氧化分解时产生的水,变动范围较小。合格的自来水是主要的饮用水来源。此外,还有纯净水和矿泉水。纯净水经过一定的工艺和吸附,去除了 98%以上的矿物质和有机物。矿泉水是来自地下面数百米的是地下水,含有大量的钙、镁、硫、硅、锂、锶、硒、锌等矿物元素以及二氧化碳。尽管人体必需营养素主要来源于食物,但水中的无机盐和微量元素仍不失为人体的来源之一,对人体是非常有益的。二、水和疾病的关系: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人类疾病 80%与水有关。自来水的主要消毒方法是加氯杀菌,虽然能去除大量细菌,但也存在着有害物质,尤其是水中的重金属、氯分子和亚硝酸盐等成分。同时输送过程、水塔贮存等都造成一定程度的二次污

6、染。尽管将水煮沸,却无法除去水中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的过量摄入,能对人体造成极大伤害。如:癌症:亚硝酸化合物,三氯甲烷,放射线粒子。肝病:工业废水及农药所含的毒性有机物,重金属等 。结石:高硬度的地下水。痴呆症:金属铝等。骨骼病:重金属镉。心血管病:高含量的无机盐。内分泌紊乱:毒性有机物,高含量的无机盐,重金属等。造血系统疾病:重金属。三、水与养生:在生命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体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呈微碱性的内环境,人体体液在正常状态下的 PH 值为 7.04,也就是说,人体在处于偏碱性状态时,是最平衡、最健康的。但由于现代人大量摄入高蛋白、高脂肪的偏酸性食物,容易造成人体体质的酸性化,导致

7、身体机能减弱,新陈代谢变得缓慢,各种代谢废物不容易排出,内脏负担加重,最常见的表现是容易疲劳、上火便秘、感冒,严重的还可能导致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反之,当人体处于正常的微碱性状态时,新陈代谢就较为活跃,体内废物容易排出,身体免疫力也较强,不易得病。要维持体内酸碱平衡,食物和饮用水是最关键的。平时应多吃一些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的碱性食品,如牛奶、柑橘、香蕉、马铃薯、黄瓜、香菇、海带、洋葱、萝卜等。不宜吃太多的肉类,因为它们都是偏酸性的。同样,在选择日常饮用水时,我们也应该选择弱碱性的水。对于水来说,水中是否含有矿物质与微量元素是决定其酸碱性的关键。大自然中的水,如泉水、湖水等一般都是弱碱性水,因为大

8、自然赋予其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而纯净水,顾名思义,水中除了水分子,什么都没有,水性自然呈酸性。(一) 、喝新鲜的白开水唐代的陆羽在茶经里写道:煮茶“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又说:“江水取人远者为上” 。现代研究证明,山水含钠、镁离子较少,且很少污染,故最宜饮用。江水则较复杂,矿化度较高,不是理想的饮用水。尤其是城中附近的江河水往往受人为因素影响而致水质污染。故“江河水取人远者为上”的观点是正确的。宋代欧阳修大明水论也明确指出:江河之水“众水杂聚,故次山水” 。对现代人来说,每人都喝上纯净的山水显然是不现实的,更多的还是自来水。但凡煮沸 后 自 然 冷 却 的 水 都 叫 白 开

9、水 。 白 开 水 不 仅 解 渴 , 而 且 最 容 易 透 过 细 胞 促 进 新 陈 代 谢 ,调 节 体 温 , 增 加 血 液 中 血 红 蛋 白 含 量 , 增 进 机 体 免 疫 功 能 , 提 高 人 体 抗 病 能 力 。 白开水不含卡路里,不用消化就能为人体直接吸收利用。煮开并沸腾 3 分钟的开水,可以使水中的氯气及一些有害物质被蒸发掉,同时又能保持水中对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喝生水的害处很多,因为自来水中的氯可以和没烧开水中的残留的有机物质相互作用,导致膀胱癌、直肠癌的机会增加。新鲜开水,不但无菌,还含有人体所需的十几种矿物质。但如果时间过长或者饮用自动热水器中隔夜重煮的水

10、,不仅没有了各种矿物质,而且含 氮 的 有 机 物 会 不 断 被 分 解 成 亚硝 酸 盐 , 同 时 , 微 生 物 的 介 入 会 加 速 含 氮 有 机 物 的 分 解 。 亚 硝 酸 盐 有 很 强 的 与 体 内 血 红蛋 白 结 合 的 能 力 , 会 妨 碍 血 液 正 常 的 运 氧 功 能 。( 二 ) 、 喝 20-30 度 的白开水喝水,喝与室温相同的开水最佳,天冷时可喝温开水,以尽量减少对胃肠的刺激。研究发现,煮沸后冷却至 20-25的白开水,具有特异的生物活性,它比较容易透过细胞膜,并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凡是习惯喝温、凉开水的人,体内脱氧酶的活性较高

11、,新陈代谢状态好,肌肉组织中的乳酸积累减少,不易感到疲劳。一个健康的人每天至少要喝 7-8 杯水(约 2.5 升) ,运动量大或天气炎热时,饮水量就要相应增多。清晨起床时是新的一天身体补充水分的关键时刻,此时喝 300 毫升的水最佳。(三) 、一天中饮水的 4 个最佳时间:第一次:早晨刚起床,此时正是血液缺水状态。第二次:上午 8 时至 10 时左右,可补充工作时间流汗失去的水分。第三次:下午 3 时左右,正是喝茶的时刻。第四次:睡前,睡觉时血液的浓度会增高,如睡前适量饮水会冲淡积压液,扩张血管,对身体有好处。 (四) 、喝水不当的危害:“水中毒”是指长期喝水过量或短时间内体必须借着尿液和汗液

12、将多余的水分排出,但随着水分的排出,人体内以钠为主的电解质会受到稀释,血液中的盐分会越来越少,吸水能力随之降低,一些水分就会很快被吸收到组织细胞内,使细胞水肿。开始会出现头昏眼花、虚弱无力、心跳加快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痉挛、意识障碍和昏迷。1 饮水过量表现:如果水摄入量超过肾脏排出的能力,可引起体内水过多或引起水中毒。多见于疾病,正常人极少见水中毒。水中毒时,可因脑细胞肿胀、脑组织水肿、颅内压增高而引起头痛、恶心、呕吐、记忆力减退,更甚者可发生渐进性精神迟钝,恍惚、昏迷、惊厥等,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2 水缺乏症:水摄入不足或水丢失过多,可引起体内失水亦称为脱水。根据水与电解质丧失比例不同,分三种类型。(1) 、高渗性脱水:以水的丢失为主,电解质丢失相对较少。(2) 、低渗性脱水:以电解质丢失为主,水的丢失较少。(3) 、等渗性脱水:水和电解质按比例丢失,体液渗透压不变,临床上较为常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