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新课程下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式的研究》课题研.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5261426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研究:《新课程下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式的研究》课题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课题研究:《新课程下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式的研究》课题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课题研究:《新课程下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式的研究》课题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课题研究:《新课程下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式的研究》课题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课题研究:《新课程下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式的研究》课题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题研究:《新课程下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式的研究》课题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研究:《新课程下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式的研究》课题研.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课题研究:新课程下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式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 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经过长期教学实践而形成的基本种教学理论比较典型和比较稳定的简化表现形式。在我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影响紧深的是前苏联的凯洛夫的教学论思想。有较深厚的“科学主义”倾向的凯洛夫教学论思想有以下特点:(1)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双基”教学,即强调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2)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强调教师为中心,即在教学组织形势上,强调课堂教学为中心,强调的具有决定作用的因素;(3)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强调课堂教学为中心,强调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势;(4)在教学方法上,

2、强调一切教学方法均应为教师的传授知识服务。5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界曾系统地学习凯洛夫的教学理论,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一套实现该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程序表现为“复习导引、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小结”四个步骤。下面我们分析一下每个环节的实际教学功效 (一)复习导引 老师常通过提问来进行复习导引工作,以达到复习旧知、在新旧知之间架设桥梁以及通过问题激发学生认识兴趣的目的。但是,每堂课提问三、四个学生能否达到这样的目的呢?事实上,即使是很高明的老师(问题是精心设计的),也只能帮助一小部分学生复习旧知,进行上新课的知识准备,成绩差的学生绝不可能在提问的时间内,巩固未掌握的

3、内容。再则,教师单方面的导引,只能使学生在老师语言的驱使下回忆旧知,没有或少有“主体产生问题”的亲身体验,所以不易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由此可见,复习导引只能帮助一部分学生把与新知有关的知识回忆起来,使具有积极学习动机的学生以较饱满的精神状进入新课学习。 (二)讲授新课 这是传统课有精华所在。经过充分准备的老师,运用生动、精辟、简炼的语言,通过教具的直观、图形解说、例题讲解来阐述概念的形成、定理的证明、法则的推导及其应用。在一般情况下,总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其中再穿插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让学生做些。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老师问、学生答的情况下,学生主要通过感官进行学习,即使有少量

4、的思考活动(如回答问题),也是在老师事先设计好的路线批引下完成的,缺少独立的认识活动。因此,在成绩居于中下等的学生中,常出现“一听就懂、一丢就忘、一做就错”的现象。 (三)巩固新课 传统教学常把完成数量较多的练习,解答典型习题等活动称为新课的巩固。学生通过模仿练习领悟新知、记忆新知,这在教学环节中是不可缺少的,但不能以此为限,有效的巩固必须经多次循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情境中方能达到。 (四)小结 小结工作常由老师完成。由于中学生对空洞的说教不感兴趣。这样的小结徒有形式;有时,老师也让学生进行自我小结,但由于听课时没有独立思考活动参与,所以,一般学生只能机械地背诵课本上的条文,或把老师所讲的复

5、述一遍。这样的小结,不能培养大多数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1)有助于知识系统的形成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如果使用得当,则具有步骤明确、清晰、环环紧扣等特点,有利于教师传授系统的知识。同时,老师呈现给学生的数学知识具有学科逻辑顺序,这样的学习比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现更易形成知识的系统性。 (2)有利于学生较快较准确地形成数学概念,理解有关知识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精细的讲解,扫清了学生认识上的障碍,使学习少走弯路;另外,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反映了教师本人的情感、作风、素养,学生在听课中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再则,学生在听讲时,听觉、视觉系统同时发挥作用,这比独自看

6、书更容易形成知识表象。所以,我们说,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的情况下,传统教学比其它教学形式更有利于进行接受式学习。 (3)当堂课的模仿练习,一小节后的综合练习,单元结束后的系统复习,这样的螺旋式循环的训练,有助于基本技能的培养 综上可知,传统教学方法对掌握双基有明显的功效,多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有待于改革。 1)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教学系统控制主要来自教师,而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未能参与控制,这样对来自学生方面的内部干扰就不能及时准确地作出调整,不能使教学系统达到真正的动态平衡。 2)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没有或很少有“主体产生问题”的过程,学生一般处于被动接受的

7、状态,学习的行动没有预定的方向和要求,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能力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 3)传统的教学模式把问题嚼得过细,解决问题时常常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的智力得不到挑战,精神因素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学习过程中,学生较少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意志品质也较少得到锻炼。 4)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四、五十个学生集于一堂,采取“等量、同速、同要求”的教学,这就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局面。不利于实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5)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反馈渠道不畅通,教师获得和给予学生的反馈信息多数是延时反馈信息,这就使得学有困难的学生不能及时根据他们的学

8、习采取措施,有的学生日积月累,达到了不可补救的程度,最后严重厌学,成为流失生。 三、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1)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从被动的地位转化为主动学习的地位,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为此,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启动;进行相互诱导,使学生的思维得以顺利开展;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价,使学生的学习得到及时的调整。 (2)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来说,他们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识过程总是伴

9、随着进行的 认识过程起着接受、加工、处理、储存知识信息的作用;情感过程起着调节认知过程,强化学习行为的作用;意志过程起着调节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确定调控方向,排除干扰,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等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使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得到协调节器发展,才能收到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注意选择既有利于认识的发展,又有利于情感、意志的激发与培养的方法。教学中要创设能激起学生积极情感,进而形成对知识的热烈追求、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进程中,要不断地引起学生学习上的悬念、疑问、困惑、惊讶、兴趣,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成功的满足,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学

10、中,也要具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 (3)数学能力是在数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多让学生独立地去获取知识,独立地去处理和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他们的数学能力就会得到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进行独立地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无需排除学习上的一切困难,相反应该有意识地留下一些困难,让学生去思考解决,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数学的许多真知都是人们通过大量的特殊事例的观察、比较、联想、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来的结论,然后经过严密的谁形成严谨的数学理论。但是,这种严谨性往往掩盖了数学生

11、动形象的一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把书本中的知识加以“活化”,恢复其原有的生动性、形象性、创造性的一面,以利于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理解知识。 (4)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是知识的整体和事物的普遍联系 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结晶,是高度概括的数学理论。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在数学活动中的反映和体现。它们把大脑中存在的知识联系在一起,组成不同层次的知识结构,相对增加知识的智力价值。因此,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就必须重视数学概念和原理的教学;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的揭示;重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挖掘、提炼和概括;注意帮助学生

12、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内容。 (5)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指导学生把握好课堂的各个环节,如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做好上课的物质与心理准备,听课时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尤其要耳目并用,手脑结合等,还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学会联想,学会自学的方法,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修正等。 四、本次课题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首先,对传统数学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权衡利弊。该阶段着重于调查,总结。其次,在本校尝试教学模式的改革,并比较新、旧模式中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所产生的变化。该阶段为期一学年,同时在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中展开,并进行阶

13、段性小结。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教育环境变化的需要 教育改革形势日新月异,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层出不穷,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面扩大,渴望接触新生事物。 (2)学校领导重视教学改革,积极支持,本组教师积极参加。初中数学“一题多变”的训练策略研究一、课题的提出(1)课题提出的背景1、鉴于我校提出有效学习科研课题研究的思考有效教学追求的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能够把所学的知识积极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而数学课堂上的变式,正是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之一。分层练习意在创造机会,帮助每一名学生取得适合自己发展的条件,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不断尝到成

14、功的喜悦。一题多变,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实现了课堂的有效性。它淡化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选择,保证了每一名学生全面均衡和谐的发展。2、学生现状的考虑从初中数学现状来看,“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仍是主导模式,基本上是“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狂轰乱炸”的“题海”战术“淹没”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过程,这种“重复低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丧失”了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变的狭窄,学知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这些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而反复进行的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有效方法。二、理论依据:1、马克思的“人的发展”学说。 2、教育学、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和“新课程纲要”的基本理念。依托课程的知识体系,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成长发展规律。三、研究的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在校的全体初二学生(2)研究方法:a、文献研究法。通过吸收其他教师及教学资料的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