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想的特色.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5241307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想的特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试论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想的特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试论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想的特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试论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想的特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试论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想的特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想的特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想的特色.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想的特色作者简介:陈一壮(1946-),重庆人,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科学认识和方法论,复杂性思维方式和中西哲学比较。 作者按:本文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度规划基金项目“复杂性范式与发生主体论”(项目批准号:05JAZH009)。 摘要:上世纪末国际上出现的三个重要的复杂性理论既是彼此相通的,又是互有区别的。本文主要旨在通过阐明其中的埃德加莫兰的复杂性思想的三个理论柱石来表现其复杂性理论的基本特色。这三个理论柱石是:建立在有序性和无序性统一的基础上的关于能动主体的理论,关于整体与部分相互决定的多中心的或无中心的系统的理论,“把观察者整合到他

2、的观察中”的自我批评的理性主义的认识论理论。由此显示出莫兰的复杂性理论涉及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关键词:埃德加莫兰; 复杂性理论; 认识论;多中心系统;主体 一、莫兰、普利高津、圣菲研究所的复杂性理论的异同 20世纪末叶在国际上先后产生了三个著名的复杂性理论莫兰的“复杂性方法”、普利高津的“复杂性科学”、圣菲研究所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它们既是相通的,又是各有特色的。普利高津的复杂性理论被人们称为“欧洲学派”, 圣菲研究所的复杂性理论被人们称为“美国学派”,因为它们都是从自然科学领域里产生的,受到人们重视,我们先对它们作一比较。普利高津的“复杂性科学”实即他提出的代替“存在的

3、物理学”(指经典科学)的“演化的物理学”,代表一个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新视域。这涉及“在物理科学框架里”确立“进化的范式” 1(P29),普利高津说:“这就导致了一种新的物质观,在其中,物质不再是机械论世界观中所描述的那种被动的实体,而是与自发的活性相联的。”1(42)这个“活性”物质就是在非平衡、非线性的物理学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具有自组织性能的因而能够进化的物质。圣菲研究所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当然也具有跨学科的意义,但是它的外延要小一些,主要涉及探讨世界上生物界以上层次中的复杂系统的能动地适应环境的演变机制。圣菲研究所的学术领头人盖尔曼在其代表作夸克和美洲豹中说:“现代科学的一个重大挑战是沿着阶

4、梯从基本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到复杂系统领域,探索兼具简单性与复杂性,规律性与随机性,有序与无序的混合性事物。同时我们也需要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早期宇宙的简单性、规律性及有序性怎样导致后期宇宙中许多地方有序与无序之间的中间条件的形成,从而使得诸如生物这样的复杂适应系统及其他一些事物的存在成为可能。”2(P119)我们在盖尔曼这段话里看到一个思想物理世界是简单的,生物世界是复杂的;而这个思想蕴涵着圣菲研究所复杂性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复杂性以简单性为基础,复杂性来自简单性。盖尔曼确实认为复杂性理论就是“探寻简单与复杂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探寻具有复杂结构的事物行为背后的简单原理”。 11(P311)在这

5、一点上,“欧洲学派”与“美国学派”发生了撞车。普利高津在他的探索复杂性一书中讲道:“我们已经指出,由于生物学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我们总是唠唠叨叨地说生命现象才具有复杂性,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多年来形成的概念肯定将在我们认识复杂性的研究过程中最先破灭。”3(P3)“简而言之,复杂性不再仅仅属于生物学了。它正在进入物理学领域,似乎已经移植于自然法则之中了。”3(4)该书证明:“物理-化学系统的自组织”表明了“复杂性的诞生” 3 (P3)。 在这个问题上莫兰是与普利高津一致的,他在他的多卷本代表作方法中论述了物理自组织构成生物自组织、社会自组织的根基。他说:“真正的问题因此不是把发展的复杂化归结为简单

6、的基础规则。复杂化就在基础。我们已经看到,在任何地方,无论是在微观物理学、宏观物理学,还是在我们这个中观物理学的中间地带,都不再有简单的经验基础,简单的逻辑基础。简单性只是从复杂性中抽取出来的一个任意的抽象环节,一个轧平复杂性的有效的操作手段。”4(P410411)莫兰与普利高津是相知的,并且他们相互支持和鼓励。有一个事实值得注意,即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托夫勒在为普利高津的名著从混沌到有序所写的前言中提到了埃德加莫兰的名字,并引用了莫兰的一长段论述。3(20)可以想见这是由于当时普利高津和莫兰都提出了研究复杂性的问题,托夫勒把他们联系起来。但是莫兰提出了“复杂性范式”的概念,他的复杂性理论属于具

7、有普遍意义的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领域。 普利高津和圣菲研究所的复杂性理论虽有上述基本观点的不同,但这可能与他们对对象世界研究的侧重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有关,并不一定有实质性的对立。我们已经发现,关于复杂性问题,欧洲学派主要研究的是物理-化学系统的自组织(包括哈肯的协同学和艾根的超循环理论都是这样),而圣菲研究所研究的是被称之为“涌现”的一类现象。涌现是在大自然中存在的如同混沌一样的不可思议的现象。混沌现象是说一个具有决定性机制的系统由于其内部组元的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可以产生极其复杂的非决定性的不可预测的行为。涌现作为复杂现象处于“混沌的边缘”,它也是由系统内部组元局部的简单的相互作用引起的系统整体

8、上表现出来的极其复杂的行为,但这个整体行为具有层次结构和永恒进化的特征,亦即是一种不断创新的动态有序的现象。比如生命无非是一团分子遵循物理、化学规律组成的系统整体,然而这个整体却表现出完全不同于物理、化学规律的生物学规律。科学研究发现这种涌现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甚至也存在于人工的复杂系统中,比如在计算机中程序编制者编写的一些简单的代码能够通过运行展现远远超过建模者想象的行为。被这种研究对象的差异所决定,普利高津和圣菲研究所的复杂性概念在内涵上肯定会有区别。由于普利高津的复杂性研究注重于物质经过热力学分岔点发生的进化,所以其复杂性表现为物质在时间进程中的性质演化、发展的多样化途径和在发展过程

9、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这对立于经典科学的机械决定论和线性因果观)。而圣菲研究所的复杂性则意味着在涌现现象中由简单规则产生的奇异的复杂行为。尽管从系统的微观简单机制到宏观复杂行为的过渡没有直接的可理解性,但是人们可以设法发现这些微观简单机制来制造相应的宏观复杂行为。在此我们可以注意到圣菲研究所的涌现观与贝塔朗菲系统论的涌现观的区别,对于后者在系统的微观机制与宏观行为模式之间没有解释的逻辑通道(亦即不能作出还原论的解释),对于前者这种逻辑通道是存在的,虽然不能加以简单理解。 莫兰的复杂性的概念接近普利高津的,但由于其涉及哲学的方法论,所以内涵更寛泛。具体地说,它意味着事物的多维度、多因性、多中心或多元

10、决定论;它还意味着建立在有序性和无序性共存基础上的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不确定性以至能动性;还意味着一时的思维成果的不足性(认识必需是一个动态过程),等等。但是莫兰的复杂性理论虽与圣菲研究所的相比存在很大歧异,二者之间又有着惊人的不谋而合之处。这突出地表现在它们对于贝塔朗菲系统论观点的共同超越。按照贝塔朗菲的观点,系统的组织性的实质就是有序性,无序性是消极因素,而且他认为集中控制的中心化组织才构成系统。而圣菲研究所和莫兰共同主张有序性和无序性的结合不仅是自组织系统运作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其本身构成的机理(“混沌的边缘”);另外他们共同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多中心的”(或谓“多主体的”)即“无中心的”

11、系统的身上。5(P58)下文通过阐述莫兰复杂性思想的三大理论柱石更加具体地展现它与另两派复杂性理论的同异点,彰显出它在当前复杂性研究潮流中的特色。 二、建立在有序性和无序性统一的基础上的关于能动主体的理论 莫兰讲到:“在科学的传统观点中一切都是决定论的,没有主体,没有意识,没有自主性。”6(P88)“长久以来人们认为主体的概念是形而上学的,因为它好像与自由的概念相连。但只知道决定论的任何科学的考虑都是排除自由的概念的,更不要说承认偶然性或非决定性了。”7(P233)而他说:“我将力图向你们说明,我们可能考察自主性、个人和主体,不是作为形而上学的概念,而是作为可以找到它们的物理学、生物学和社会学

12、的根基和条件的概念。”7(P224225)莫兰既反对经典科学的机械决定论的简单化方法否定主体,也不愿如许多哲学家那样以形而上学的方式建立抽象的主体,他要用科学的方法建立主体的概念(从而也建立自主性、自由等概念),这正是他在他的巨著方法中完成的主要任务之一。 机械决定论的世界观把自然界中的有序性放到至尊的统治地位,而否定无序性具有根本的本体论的意义或者认为它是次要的表面现象(如主张科学认识在于透过无序的表面现象把握有序的本质),或者认为它是由于主体知识不完备对客体的认识存在缺陷所导致的结果。而实际上有序性与无序性在世界的本质自身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而且它们在世界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具

13、有双义性的作用:有序性维持事物的稳定存在,但具有阻止事物的变化从而产生新东西的保守性;无序性破坏事物的稳定存在,但它可能为多样性的发展创造条件和提供机遇。被称为主体的事物是世界事物中具有自主性的事物,这首先与它具有保持和发展自身存在的目的有关(如生物),该类事物的一切行为都是根据围绕实现目的的需要处理环境信息得出的指令信息实行的。因此莫兰将主体确定为生物的以自我为参照中心的信息处理活动(“我运算”),显然生物个体保持自己的生存是其族类延续的必要条件。而且这种“以自我为中心”也不能归结为单纯的个体的“唯我论”,因为个体还可能把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族类、自己的祖国纳入“我”的存在的范围内加以保护。主

14、体的目的的存在要求世界不是严格地因果决定性的,亦即需要有无序性的同时的存在。有人说合理的目的应该遵循客观世界的规律性,但这只能在局部的意义上说而不能在绝对的意义上说,否则就不存在独立的主体的目的了。在一定的意义上,主体的目的存在于客观世界的因果链条的缺口中,比如我们可以把一台电动机接在一条流水生产线上使它供力生产某种产品,也可以把它接到一个水泵上使它去抽水,还可以把它联在鼓风机上让它鼓风这都表现了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把客观世界中有限的因果链条加以不同方式的联接来实现不同的目的。其实无序性不仅使得主体能够在存在因果网络的世界上自主地行动,而且它还可以向主体提供有利的行为机遇(虽然它常常干扰、破坏主

15、体的行动计划)。莫兰在其著作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1805年拿破仑率领法军在奥斯特利茨与俄奥联军进行战略会战,他利用了天降大雾的偶然形势指挥军队在浓雾的掩盖下越过通常被认为难以通行的沼泽地,对敌军最缺乏防备的左翼实行突袭,取得了大胜。重视无序性的观念蕴含着重视偶然发生的事件发挥的作用,这表明能动的主体在自己的行为中不仅应当知道利用规律,而且也应当知道利用有利的事件。 世界上有序性和无序性的共存和相互结合,使得事物和主体本身的发展常常面对多种可能性而不是只有唯一的可能性(尽管不同的可能性往往具有不同的实现概率)。正是这种情况形成主体的能动性存在的条件。莫兰把自由建立在在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16、中进行选择的基础上,并把它确定为主体在适应多变的环境中制订策略的能力。7(P230231)在此我们需要谈到莫兰的一对方法论概念“程序”(programme)和“策略”(stratgie)。程序是应用在完全由有序性支配的稳定的环境中的实践方法,它由一个固定的行为序列构成。策略是应用在有序性和无序性共同干预的变动的环境中的行为方法,它包含了一些程序化的片段,又包含了许多随机应变的修改措施来弥补行为过程中不利的事变产生的影响和捕捉有利的事变提供的机会,因而是可变动、发展的。策略是允许发挥主体能动性的方法。而在客观世界中既利用有序性提供的规律,又利用无序性提供的机遇,以争取实现合乎主体目的的最佳可能性,这就是主体能动性的实质。 以上谈了有序性和无序性的统一怎样形成作为个体的主体的基础。下面我们还要谈到有序性和无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