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关系的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05241204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关系的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企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关系的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企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关系的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企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关系的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企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关系的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关系的(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企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关系的 研究经济发展是宏观经济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科技进步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更为密切,国内外学者对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 企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界定 1.对企业的科技进步的界定科技即科学技术,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学科和知识体系”,“技术是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也泛指其他方面的技巧”。目前理论界对科技进步内涵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归纳起来主要有狭义科技进步和广义科技进步两种解释。狭义科技进

2、步是指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进步广义科技进步,是指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变革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过程。它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内容:(1) 提高技术水平;(2) 改革生产工艺;(3) 提高劳动者素质;(4) 提高管理和决策水平;(5) 经济环境的改善。 2.经济发展的界定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而现在我们说的就是经济增长)就当代经济而言,发展的含义相当丰富复杂。发展总是与发达、与工业化、与现代化、与增长之间交替使用。

3、一般来说,经济发展包括三层含义:1. 经济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2. 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化;3. 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卫生健康状况的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 2.1经济发展的方式 经济增长的过程表现为各种生产要素、各种资源的组合和配置。要素的组合方式不同,不同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同,使经济增长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从而就有了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学界对经济增长方式有多种

4、不同的划分,主要有:从经济增长的效率角度把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粗放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一般认为,粗放型经济增长就是靠大量的资本、劳动力、原材料和能源的投入来推进经济增长,其特点是:片面追求数量、产值和速度,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经济增长靠消耗大量资源来支撑,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高。集约型经济增长是靠提高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效率来推进经济增长,特点是:它更注重投入要素的生产效率,要素生产效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从扩大再生产的角度把经济增长方式分为外延型经济增长和内涵型经济增长。这一划分是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论述提出的。马克思说:“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外延上扩大;如果

5、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内涵上扩大。”人们据此认为经济增长有两种类型,即外延型经济增长和内涵型经济增长。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认为:“所谓外延型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即依靠增人、增投资、增材料、扩大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模;所谓内涵型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的扩大是靠技术进步,靠生产要素的质量、靠提高社会生产效率而取得的”。根据决定经济增长因素贡献率的不同把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主要靠要素投入增加推动的经济增长和主要靠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推动的经济增长,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划分方法。这种划分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划分为两类,即要素投入的增加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要素投入的增加是指劳动和资本投入量的

6、增加,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由知识发展、技术进步、规模经济、资源配置的改善带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越来越大。根据上述对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同解释可以看出,粗放与要素投入、集约与生产率的提高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在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表述上,存在两种不同的表述方法从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向以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和从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向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两种不同的表述方法是有一定联系的,但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这是因为外延扩大再生产不一定是粗放型经济增长,而内涵扩大再生产也不一定是集约型经济增长。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管理水平和管理手段等的不断改进,劳动、资

7、本等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逐渐下降,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看,科学技术、管理手段等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国与国之间经济上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和管理的竞争。因此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代表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经济增长方式应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并没有优劣之分,因为经济的增长不仅要求原有企业不断挖潜改造,更需要建立起现代化的适合时代要求的高技术、高管理水平的新企业,这种外延扩大再生产就不是低水平的重复,而是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新建。因此,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表述为由粗放型向

8、集约型更能体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真实含义。在现实经济中,单纯靠要素投入增加或要素生产率提高来推动的经济增长很少见,最常见的是粗放与集约结合型,即经济增长中既有靠要素投入增加获得的,又有靠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获得的。在这种情况下,若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增加的贡献大于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贡献,则经济增长以粗放型为主;反之,若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要素投入增加的贡献,则经济增长以集约型为主。判断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还是集约型的定量标志是:(1) 粗放型的企业经济的增长主要依据生产要素的投入;(2) 集约型的企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生产率的提高来完成,生产要素的投入已不是主要经济增长动力。二.企业科技进

9、步相关理论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他的科技是否在进步是与国家的科技进步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没有国家的科技进步就无法推动着企业的科技改革。 1. 马克思的技术发展理论马克思通过劳动、工艺等生产和经济过程的分析揭示了:(1)技术的本质。认为技术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各种物质手段,包括机器。(2)科学属于生产力范畴,但科学只有通过技术这个“中介或桥梁”才能转化为生产力。(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由科学技术发展的程度决定的,是以一定的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对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社会经济制度对科学技术具有很强的制约作用。可以把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相互关系的基本

10、观点概括为:科学技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反过来,社会经济又决定着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即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辩证发展过程。 2.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熊彼特(J.A.Schumpeter)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及理论。而后在经济周期(1939年)中对此作了补充,并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1943年)中进一步加以应用和发挥。按照熊彼特的观点,静态均衡、完全竞争等正统经济学假设已经不适用于解释经济发展,经济的根本现象应该是发展而不是均衡。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企业家是实现创新的主体,信用是企业家以要素新组合的预期收益为担保的支付手

11、段,这三者构成了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石。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是通过经济体系内部的创新来实现的。所谓“创新”,就是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并将这种组合引入生产体系,或者说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只有引入到生产实际中的发现和发明,并能对原有的生产体系和生产方式产生震荡效应的才是创新。熊彼特把“创新”(innovation)一词定义为“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企业家对生产要素之新的组合”。创新的概念包含五方面:(1)采用一种新产品,即制造一种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 或一种与过去产品有质的区别的新产品。(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即采用一种该产业部门从未使用过的方法进行生产

12、。这种方法不一定是建立在科学新发现的基础之上,但可能是商业经营中处理一种产品的新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即开辟有关国家或某一特定产业部门的以前尚未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4)获得新的供应来源,即获得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不管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还是首次被创造出来。(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组织,即形成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创造了垄断地位或打破了一种垄断地位。根据熊彼特的解释,围绕以上五个方面展开的创新作为一个整体,代表了一项新发明从最初的思维构想,经过研究与开发而获得最后的商业成功的全过程,体现了技术可能与市场机会的有机结合。在结合过程中,市场需要的拉动和技术发展的推动

13、是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而以有见识有才能敢于冒险的企业家的创造性活动作为中介。这里熊彼特强调的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在其理论体系中创新首先主要是一个经济概念,是指经济上引入某种新东西,是一种不息运转的机制。它与技术上的新发明不能完全等同,一种新的技术或工艺发明只有当它被应用于经济活动并带来利润和潜在的赢利前景时,才成为创新。 3. 新增长理论 3.1 索洛的技术进步新古典增长模型二战后初期,建立于凯恩斯理论之上的哈罗德一多马(R.F.Harrod&E.Domar)增长模型,将人口、资本、技术等因素视为在长期内变化的量,分析它们在连续的时间内与其它变量一起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这一模型假设生

14、产技术和资本一产出率不变,经济增长率高低实际取决于储蓄率的大小,强调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然而,运用该模型解释战后各发达国家在相同的资本积累水平下存在相当大的经济增长差异这一现实时,却难尽人意与此同时,各发达国家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所起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的不足和新的经济现象,被索洛等人强调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所弥补和关注。1956年,索洛(R. M. Solow)提出了加速技术决定作用的增长模型。它将原先固定不变的资本一产出率及劳动一产出率以技术变动来表现。该模型表明,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资本增长率和劳动增长率,以及资本和劳动对收入增长的相对作用的权数,而且

15、还取决于技术进步索洛模型的突出贡献就在于,区分了由要素数量增加而产生的“增长效应”(growth effect)和因要素技术水平提高而带来经济增长的“水平效应”(level effect)。在这里,技术进步第一次被视为一个单独的因素,纳入到经济增长理论中给予系统地研究,从而比较完整地描述和解释了经济增长的原因。此后,丹尼森(E.F.benison)等经济学家在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中,进一步证实了索洛模型的结论,并进一步提出,在经济增长计量中,总的经济增长远远大于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的增长率,即出现了一个增长的“余值”。丹尼森明确地把这个无法用要素投入来解释的“余值”归结到技术进步上,并由此得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3.2 曼斯菲尔德的技术创新与扩散理论曼斯菲尔德认为引起科技进步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不断扩散。影响技术在同一个部门内扩散的基本因素有三个:(1)新技术的模仿比例。(2)新技术的相对盈利率。(3)新技术所要求投资额。此外,还有 4 个补充因素,即(1)旧设备被置换前已使用的年数。(2)一定时间内该工业部门销售量的年增长率。(3)该工业部门某项技术初次被某个企业采用的年份。(4)该项新技术初次被采用的时间在经济周期中所处的阶段。3.3 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关系的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卡曼和施瓦茨以垄断竞争理论为依据,研究技术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