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陈寅恪“恪”字读音.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5241156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陈寅恪“恪”字读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谈陈寅恪“恪”字读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谈陈寅恪“恪”字读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谈陈寅恪“恪”字读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谈陈寅恪“恪”字读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陈寅恪“恪”字读音.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陈寅恪“恪”字读音一、“陈寅恪”名字及“恪”字辈的由来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县人。清雍正末年,陈寅恪的六世祖陈鲲池从福建上杭县来苏乡中都村迁南昌府义宁州(1913年分为修水、铜鼓两县)泰乡七都竹塅村。一百多年后,迁入义宁州的怀远人(修水、铜鼓客家人的特殊称谓)开始联宗建祠修谱。咸丰元年(1851)恩科乡试,陈文凤和陈宝箴(陈寅恪祖父)中举。怀远陈姓欢欣鼓舞,借此喜庆,敦促陈文凤、陈宝箴编纂“合修宗谱”(通谱)。因受太平军战事影响,延宕至同治二年秋季将通谱修成。同治通谱在义宁州怀远陈姓族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理清了过去一百多年来各支自定的混乱世次。在此基础上,陈文凤、陈宝箴制定了“

2、三恪封虞后,良家重海邦。凤飞占远耀,振彩复西江”的行辈派号。规定从开基祖下延到二十一世,一律按通谱派号取名,废止以前各支自定的私派。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为了使“三恪封虞后”的新派号顺利推行,陈宝箴家族将二十一世已成年子弟的原名都改成“三”字。如陈宝箴从侄“陈成塾”时已三十岁,仍按新谱派改名“三略”,陈宝箴长子陈三立时已十一岁,已按私派取名“成牧”,亦改名“三立”,可见陈宝箴作为宗族核心人物推行通谱派号决心之大。“三恪封虞后”典出我国古代的一项礼制。古代新王朝为巩固统治,对前朝贵胄后裔赐予封地,以示尊礼。周武王得天下后,封舜帝之后媯满于河南东部、安徽西部一带,建立陈国,其子孙遂以国为姓。因此,“三

3、恪封虞后”概括了陈姓受姓的尊荣和陈姓的史源,也蕴含着“恪”字的音、形、义。明焦竑焦氏笔乘古字有通用假借条:“以备三恪,恪当读如客,恪、客古通用”。清吴大澂(愙斋)古籀汇编卷十据周朝的愙鼎考证:“愙(恪)”为“客”字的异文,三恪即三客,即以客礼相待夏、商、周三代子孙之意。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五月十七日寅时,陈宝箴的六孙在长沙降生。因生在寅年寅时,故名寅恪。“寅”字有恭敬之义,长辈按名与字对文互义的习俗,取字彦恭(未用)。陈宝箴有八个孙子:老大衡恪(师曾)、老二殇、老三同亮殇、老四覃恪(陟夫)、老五隆恪(彦和)、老六寅恪(彦恭)、老七方恪(彦通)、老八登恪(彦上)。(据修水怀远怀远陈姓民国九

4、年五修谱)。在老家修水县,怀远陈姓自通谱派号颁行后,著录在宗谱上的恪字辈有960余人(如果加上铜鼓县,还不止此数),其中陈宝箴家族的恪字辈有60人。在这近千人的恪字辈中,曾有六个“陈寅恪”。今恪字辈用“恪”字取名者尚有百余人。(据修水怀远怀远陈姓民国三十二年六修谱)。“文革”以后,民间已不时兴按谱派取名。陈文凤、陈宝箴制定的二十辈派号到“良”字辈后基本歇绝。因此,“三恪封虞后”五辈派号的通行,就成为这个客家宗族从几十个分散家族构建凝聚为一个大族、望族的历史记忆。陈寅恪兄弟作为“恪”字辈的翘楚,他们的名字已成为这个宗族重要的文化遗产,其名字的读音也与这个宗族所在地有着地域文化上的渊源关系。二、北

5、京话“恪”字两读现象“恪”字的正字为“愙”,从宋广韵到清康熙字典都只有一个反切,宕摄开口一等字,折合成现代语音即k音。但民国初年以后的字典“恪”字却增加了一个qu的又读音:商务1912版新字典:恪,苦各切。读如却;商务1915版辞源:恪,可赫切。亦读如却;商务1937版国语辞典:恪(愙),科。又读却;商务1949版国音字典:恪,。(又);人民教育1953版新华字典:恪(又);商务1957版新华字典:恪quk(又)。可见北京话“恪”字两读现象由来已久,1953版新华字典甚至把“”标为又读音。1965年第2期中国语文发表周定一对审音表的体会一文,说“恪守的恪有qu、k两读,北京比较通行的是qu,合

6、乎北京语音一般演变规律”。 “恪”字在北京话里有两读,与“腭化”有关。约从明末开始,北方语系中舌根音g、k、h 的细音(韵母为i、的音节)向舌面音j、q、x转变。也就是说古音本没有舌面音j、q、x,今音中一部分读j、q、x声母的字是从古音g、k、h声母中分化出来的。语言学界称这种发声部位的改变为“腭化”。如“卡”字既读k,又读qi。北京话“客”字有kqi两读。“客”为“愙”的本字,“客”有两读,由它孳乳出来的“愙”自然也会有两读。也有专家从文读、白读的角度来分析北京话“恪”字两读现象,认为“恪”字文读为k,白读增加了介音,从而腭化成qu。陈寅恪曾在清华大学工作多年。北平的文人和清华、北大的师生

7、称呼他的名字有念k的,有念qu的,以后念qu者逐渐增多。但陈寅恪对别人念qu成风并不认同,曾对同事毕树棠和学生石泉说过“我的名字念k”。三、纠正两种错误的说法1、老家方言念qu说1996年12月25日团结报发表“恪”字读音一文,说“客家人习惯将恪读qu。义宁陈氏一直保持客家传统,故陈氏昆仲名中的恪字均读qu。友人及学生即约定俗成随之,将恪读qu。因恪读qu系客家习惯,故诸工具书不载qu音。”1997年第4期文史知识转载了这段文字。此说一出,影响极大。按此说从方言旧读的角度来解决新华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恪”字不载qu音,而陈寅恪家人、部分弟子念qu的困惑,大方向没有错,只是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北京方言

8、旧读和1959年后字典不载qu音的原因上,而转从陈寅恪老家方言去寻找解释。后来传播此说的学者更没有用考据的精神方法,带着问题深入到陈寅恪故里作一次田野调查。客家话没有qu这样的音节(无撮口呼韵母),且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古入声,修水客家话也不例外。“恪”字古音为入声铎韵,故修水客家话读“恪”字为入声ko,类似于普通话“贺”“貉”字的发音。笔者十余年来在修水、铜鼓乡间搜集陈宝箴家族史料,遇到的恪字辈,上至八十老人,下至七八岁小孩,无一例念qu。他们背诵谱派诗“三恪封虞后”时也从不将“恪”念成qu。2、陈寅恪本人念qu说2001年新世界出版社所出思想的魅力在北大听讲座第3辑百年中国史学回顾有这么一句:

9、“恪为什么念qu呢?陈先生自己讲我这个字念qu,所以就念qu了(笑声)”。如果作者能举出陈寅恪讲这句话的原始出处,当增加可信度,然而至今没有发现可以证明陈寅恪何时何地讲过这种话的文献材料。而可以证明陈寅恪自己不会念qu的文献材料和理由却非常多。首先, 陈寅恪在书面上,从青年到老年,从未将自己的名字写成qu。、1921年,陈寅恪在柏林大学新生登记册上署名为TSChenYinKoh。(刘桂生陈寅恪、傅斯年留德学籍材料之劫余残件,北大史学1997年8月第4辑)、1924年,赵元任亲见陈寅恪将自己名字标音为Yin ko Tschen。(赵元任、杨步伟忆寅恪,谈陈寅恪,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

10、1925年,陈寅恪在柏林大学肄业证上署名为TSChenYinKoh。、1936年,陈寅恪在哈佛亚洲学报发表两篇英文论文,署名为Tschen Yinkoh和Ch,enYink,o。(杨君实陈寅恪先生的两篇英文论文,追忆陈寅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359页)。、1940年5月,陈寅恪在写给牛津大学的英文信中,署名为Tschen YinKoh。(陈寅恪集书信集,三联书店,2001年,222页)。、1946年3 月,陈寅恪在写给傅斯年的信中署名为Chen Yin Ke 。(陈寅恪集书信集,三联书店,2001年,119页)。、1956年,中山大学本校专家调查表上陈寅恪署名为YinKohTsch

11、en(德文)及Chen YinKoh(英文)。(王川历史学者陈寅恪姓名“恪”之读音,东方文化2003年第6期)。旁证资料:、1938 年10月4日,中国中英文化协会主席杭立武在为陈寅恪申请剑桥中文教授事致英国“大学中国委员会”秘书的信中,指出“陈寅恪先生比较喜欢他名字的罗马拼音作Tchen YinKoh”。(程美宝陈寅恪与牛津大学,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1946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给清华驻港的邵循正写了一封英文信,请他就地敦促在港的陈寅恪返校复课,信中提醒邵“注意恪字的拼法”,标音为“Yin ko Chen”。(黄延复陈寅恪先生怎样念自己的名字,中华读书报2006年11月22日)。其

12、次,从陈氏兄弟的口音构成、家族背景来分析,陈寅恪也不会将自己的名字念成北方口音的qu。、陈氏兄弟在长沙生长,自会讲长沙话(长沙话“恪”字不念qu),但客家话也与生俱来地融入他们的记忆中。客家人素重木本水源,恪守“宁可抛荒,不可抛腔”的祖训,无论迁到何处,必以母语传家。陈氏兄弟姊妹幼年与祖父母和宗亲、姻亲朝夕相处,在乡情浓烈的语言环境中,自会濡染熟悉客家话。1989年冬,隆恪女儿陈小从回乡祭祖,将修水之行情况写信告诉姑父俞大维(陈寅恪妹夫)。时俞大维已年逾九十,回信犹问“老家的族人还讲客家话吗?”可见老家话在他们那一辈印象之深。、1919年,日人田源天南编的清末民初官绅人名录陈衡恪条“恪”字标音

13、为k,o。1955年,方恪在户口登记时用注音字母标音“恪 ”(潘益民陈方恪先生编年辑事书前所附陈方恪户口照片,中国工人出版社,2005)。1956年,寅恪在本校专家调查表上用外文标音“恪Koh”。寅恪曾对同事和学生说过“我的名字念k”,方恪亦曾对弟子说过自己的名字应念ko。这不可能是巧合,说明陈氏兄弟对自己名字读音的态度是一致的。、与陈寅恪有血缘关系的从兄弟有60人之多,其中儒恪、储恪、伊恪、荣恪、齐恪亦走出山外发展,与衡恪兄弟多有接触。他们在修水老家长大,自会讲客家话,不会将自己的名字念成qu。寅恪不会标新立异,脱离兄弟们自幼形成的读音习惯。、更大的背景是陈宝箴参与制定的“三恪封虞后”派号对

14、凝聚宗族起到了巨大作用。寅恪对祖父素所敬重,不会在自己名字的读音上违逆先祖的意愿,从全族宗亲整齐划一的读音中剥离出来,把自己名字的读音弄得形只影单。四、余论综上所述,“恪”字之所以有两读,根子乃在北京方音旧读上。所谓“陈寅恪老家方言念qu”“陈寅恪本人念qu”的说法,既严重背离事实真相,也不符合“凭材料说话”的学术规范。至于民国时期北京流行念qu是否就能成为今天人们仍可以念qu的理由,则受到来自现代汉语规范的挑战。谈现代汉语规范问题,首先要分清普通话与北京话的概念。普通话以北京话的语音系统为标准,并不是把北京话一切读音全部照搬,北京话并不等于普通话。从1956年开始,中科院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对北

15、京话的方音进行了多次审订,分三批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恪”字的又读音qu在第一批中就被废除了(1959年12月,商务再版新华字典,“恪”字不再保留qu音)。1985年12月,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电部联合公布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正式确定“恪”字 “统读” 为k,即“此字不论用于任何词语中只读一音。人名如近代学者陈寅恪。”(徐世荣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释例,语文出版社,1997)。陈寅恪的名字究竟怎么念,不能不考虑“恪”是陈氏家族一个辈份用字,众多的恪字辈成员都不将自己名字念成qu这个客观事实。既然近千个恪字辈都不念qu,另外五个陈寅恪也不念qu,那么,根据逻辑常识推理,这个同根共源的陈寅恪也不应念qu。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化学术界对“义宁陈氏文化世家”还没有太多的认识,陈寅恪名字的读音与他的家族一样,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今陈寅恪的家族史业已明朗,其名字的读音不再神秘。他是陈氏故里众多恪字辈的一员,他们根据祖辈传下来的语音念自己的名字“恪”为入声ko而不是qu。北方语系已无入声,古入声k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