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内容提要.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5241111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内容提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试论《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内容提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试论《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内容提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试论《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内容提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试论《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内容提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内容提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内容提要.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内 容 提 要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等史料作对比,我发现二书对三国的记述是有很大区别的,从而感受到三国演义一书辉煌巨大的艺术成就。本文将从三国演义的成书背景、将其与史料作对比,以及后人对该书或该段历史的评价等方面,论述该书在艺术观念、人物塑造方法、叙事方式上的艺术成就。【关键词】三国演义 人物 情节 语言 艺术成就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小说是以三国时期各方面军阀政治、军事、外交等斗争为写作背景,继承了明朝以前的群众传说和民间文艺,经营巨大的创作劳动,写成的规模宏伟的巨著。它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艺术观念上,虚实相间,三国演义这部巨著是对“三国”时期这段历史史料进行加工

2、改造后的成果。在人物塑造方法上,三国演义的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已达到顶峰,成为古代文学中类型化艺术的光辉范本。在叙事方式上,三国演义从全知全能到限加限能的叙事方式较好地适应了大众普遍的接受心理,又牢牢地掌握读者的阅读进行时不断想要关注的心理。全书还采用了独特的扇形网状结构,使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的斗争场面,一个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多头绪、多层次地交织在一次扇形式的蜘蛛网上,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一、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三国演义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写起,到西晋太康元年(180)三国统一为止,描写了九十余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

3、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动荡不安的历史时代,生动地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勾结而又互相争夺的关系。在三国演义描写的曹操、刘备、孙权三个政治集团中,曹、刘两个集团是主要对立面,而刘备集团处于中心地位。尽管三国演义从总体看似乎把握了三国时期的整个历史画卷,但这书却在很多故事故节上有较大的虚拟成份。从史学家的角度出发,它却不能成为具有史书价值的著作。这正如清代学者章学诚在丙辰札记中说:“唯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其惑乱”。于是“七实三虚”的描述是符合作品的实际情况的。所谓“七分实事”是指作品中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

4、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是指在物和事件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断,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其具体表现在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以“拥刘贬曹”和“曹魏正统”的对比上。虽然陈寿乃受魏禅让的晋代人,但陈寿对三国人物的评价还是实事求是的。如评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这与许劭才说:“你在天下太平时可以成为一能臣,在天下大乱时则会成为一个奸雄”完全吻合。评刘备是“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评孙权是“有色践之奇,英人之杰”。这些评价与史料是一致的。但在三国演义一书中却把曹操说的是如此奸恶。该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

5、仅凭史书上提供的材料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想象和虚构。三国演义的数百多人物,都可在史书上找到,但也有个别人物(如貂蝉)是不见于史书的,属于虚构人物。至于小说的情节与人物的行事,都在作者细心穿插,巧于构思;于史无征,采用传说;张冠李戴,移花接木中妙笔生化,虚构的成分就更多了。人们所熟悉的“草船借箭”,本来是孙权在赤壁之战后第三年在濡须所为。小说中却变成了孔明借箭,以描绘孔明的神机妙算。这就是艺术创作的精典“移花接木”。著名的“三顾茅庐”在三国志中只有“风往乃见”几个字,在很多著作中也只是简单介绍。而三国演义却因人物塑造的需要,起到诸葛亮先声夺人的艺术感染力,却以八回的篇章,把这一历史故事渲染得

6、波澜壮阔,引人入胜。前面已提到三国演义在成书过程中是把“鉴”与传说进行加工改造后的成果。因此,它在虚拟这部份上还大胆采用传说,以增强作品的艺术含量。如:桃园三结义、借东风、孔明吊丧都是采用民间传说为蓝本进行再创造,使之成为了作品中脍灸人口的名篇。在闻名中外的大智大勇、料敌如神的杰出才智的浓缩和典范中,作品巧妙的把正历、传说的种材料细心穿插,巧妙构思,收到了点石成金的效果。如“失街亭”、“斩马谡”有正史记载,是诸葛亮失误的见证。而“空诚计”只见于裴注所引的郭冲三事,而且与前二者之间毫无联系。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巧妙地把“空城计”穿插在“失街亭”和“斩马谡”之间,使之成为两个一般性情节间的点睛之笔,

7、掩盖了诸葛亮的用人不当所造成的严重失误后神奇的一笔。再次为诸葛亮神智的化身增添了精耕的一笔。三国演义作为历史题材的小说,在艺术上首先面临的就是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关系问题。三国演义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就,就是正确地处理了这两者的关系,并为后来的历史小说创作提供了成功的典范。二、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采用的是类型化的塑造方法。在古今中外世界各国的叙事文学中人物典型的塑造方法,都经历了从类型化变而为性格化再变为心理化的共同演变趋势,中国小说的演变也如此。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小说的三国演义,它的类型化人物的塑造方式已达成了顶峰,成为古代文学中类型化艺术的光辉范本。这种类型化的人物塑造

8、方法,首先表现在它的单一性。即重要形象都有一个主要的、突出的特征,它在形象内部诸因素中占决定性位置,这一特征足以撑得起整个艺术形象。这种单一的人物性格与中国戏曲中的程式化和脸谱化规律十分相似。如曹操的奸诈、凶残;刘备的宽厚、仁慈;诸葛亮的忠贞;关羽的义;董卓的残暴;赵云的勇;周瑜的心胸狭窄等。这些单一性的类型化特征,还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共性与个性化的处理上。在作品中,也写了某些人的品质、才能、禀性,如张飞的鲁莽、诸葛亮的智慧,但这些并不就是个性。个性是人的心理、语言、动作等个人特点的综合体,它根植于个人特定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并渗透到人的内心和外表的各个方面。三国演义中人物的个性虽然偶有闪现,

9、但旋即被共性的强光所遮掩。诸葛亮的智慧被呈现在一种理想美的状态中。他指挥的战役,大都有采用类似火攻的方法,很少有将帅的特点。这正体现了三国演义在塑造人物性格的单一性。正如刘备向庞统所言:“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如果说曹操是“大奸大恶的权臣”典型,刘备是“仁君”的典型,那么诸葛亮则是“贤相”的典型,智慧的化身。侧他的智慧在书中则被描写成神机妙算。这些人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它因素基本上稳定不变,缺少纵横诸方面的变化。即使有某些变化,也不是内在性格的变化。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成功,是因为掌握长江冬季气候的变化;火烧博望坡,则是充分利用了地理环境的自然特点;六出祁山使用

10、木牛流马,则是在战争中运用了科技发明的成果;空城计的成功,则是利用司马懿多疑的心理特征。诸葛亮的形象无一不处于古典的静穆状态,无一不体现出他的智慧和神机妙算的类型化特征。在三国演义的类型化人物中,曹操式的两面派形象,从现象比较直接地表现其本质,两者很少有矛盾,性格也就缺少层次。曹操梦中杀近侍,诬杀管军粮官以安军心,诈中风诬陷叔叔等情节,其奸伪的本质直接以现象方式呈现。这样作品就回避现象与本质的矛盾。使人物形象内部因素基本上处于古典式的和谐之中,回避了性格的复杂性,在冲突与和谐的矛盾对立中,力求和谐。作品这种和谐性的具体性还表现在回避理智与情感的矛盾中。如“孔明挥泪斩马谡”一节中,诸葛亮先后三次

11、流泪,每次都被作者从理性的角度加以说明。第一次是从酬答兄弟之情的角度;第二次是出于维护军心的出发点;第三次则是后悔没听刘备在白帝城的临终遗言。他的情感完全是受理智驱使和控制的。三国演义还善于通过渲染气氛和用对比、陪衬的手法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品质。如关羽斩华雄,并没有具体描写交战过程,只写关外鼓声、喊声发地塌山崩。正当人们为关羽担心时,关羽已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出马前骊下的那杯热酒仍有馀温。在这里,关羽的威风气势和勇猛善战的形象,传神地表现在读者眼前,读之令人神往,使关羽的形象再次在庞大的战争场面的背景下又一次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作为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祖,尤其是在人物形象

12、塑造类型化上达到了顶峰,创造了一系列千古不朽的典型,为后来中国小说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光辉的范本。三、从全知全能到限知限能的叙事方式。三国演义作为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它的叙事方式是以全知全能为主的。所谓全知全能是指作者对故事中所有人物(包括人物的内心活动)、事件进程无所不知,可以超越故事所有人物进行讲述和评论。如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的刘玄德、张翼德的出场均是作者的全知。到关羽的出场时,又转变口吻,以玄德邀他入坐,叩其姓名方知,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这样一写,就使读者很快进入故事,与刘备一起感觉关张二人的声容像貌,也很符合三人从偶然相遇到相见相识,再到结义祭拜

13、的自然过程。可见全知讲述对于使读者迅速了解和把握故事进程和有关背景,是十分有效的。但单纯的以全知全能的方式叙述易与读者产生距离,久久不能使读者入情入境,失去作品的厅欣赏性。所以适当地转换视角,从特定的视角帮助人们进入故事,感知人物。于是,三国演义的作者有意继承说书艺人的某些做法甚至表演模式,以适应大众普遍的接受心理,并始终将读者的关注牢牢掌握在作品手里。四、独特的扇形网状结构三国演义的艺术结构,既宏伟壮阔,又不失严密和精巧;既曲折变化,又前后贯穿;宾主照应、脉胳分明,布局严谨;从而构成了一个基本完美的艺术整体。至于小说的语言,正发蒋大器三国志通谷演义序所说:“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具有简捷、明

14、快而又生动的特色。全书为表现内容的需要,在结构上采用了多头绪、多层次的网状结构形式。它通过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全书的结构犹如一张蛛网,前后贯穿,左右勾联,曲折变化,经纬分明,堪称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但三国演义一书没有从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去展现那个时代的经济、思想、道德、家庭、风俗、人情等各个方面,只是涉及到亡国政权之间的军事和外交斗争这个侧面。所以只能网结一面,呈现出扇形形式。结 语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罗贯中在战争描绘上表现了他的宏伟构想。这部小说写了一系列的战争,展开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虽然战争总是在紧张、惊险、激烈

15、的气氛中进行,但并不显得凄惨,而是定于英雄史诗的高昂格调。另外,作者不仅善于错综交织地表现矛盾,而且善于在紧张斗争中,用抒情的笔进行点染。如“赤壁之战”,在紧张杀伐之际,插入抒情短曲,虽笔墨不多,而摇曳多姿。其范例如诸葛亮草船借箭,庞统挑灯夜读,曹操横槊赋诗等等悠闲插笔,这样环环相扣,戏中有戏,推波助澜,逐步把故事引向高潮。整个赤壁之战,全书用八回书,大起大落,节奏富于变化,独具匠心,是这一艺术特点的点晴一笔。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巨大。由它里面的故事情节改编的各种讲唱文学和各种戏剧仍广受人们传诵。大量的民间传说故事也仍继续流转在极其广大的地区。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

16、中一颗璀璨的中华明珠。今天我们再次对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进行论述,就是为了更好地全面透彻地继承这一文学财富。注释:资治通鉴第三卷“汉纪”(670页)三国演义第八回 罗贯中著,远方出版社参考文献1、三国演义罗贯中 远方出版社 2003年10月出版2、资治通鉴司马光 中国文学出版社 2002年5月出版3、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毛泽东 1998年元月整理4、二十六史故事万方、董志诵主编 远方出版社在多年收治肝病、出血热、麻疹、艾滋病等传染病的临床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领域的优势,因此在制定医院长期发展规划中,有步骤的增加中医药在整体医疗工作中的比重,不断加强中医学科建设several group number, the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