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形成课件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5124030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栓形成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血栓形成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血栓形成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血栓形成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血栓形成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血栓形成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栓形成课件(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血 栓 形 成,血 栓 形 成 概述: 概念:在活体的心、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 有形成分发生析出、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称为血栓形成(thrombosis)。 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 血栓 (thrombus)。 生理条件下血液保持流体状态及具可凝固性,凝血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始终处于动态平衡,即保证了血液的凝固性,又保证了流体状态。,一、血栓形成的条件,1、心、血管内膜损伤 内膜表面电荷改变,易于血小板黏附 释放ADP,促使血小板黏附于胶原 释放vW因子,介导血小板黏附于损伤处 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膜下胶原暴露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风湿性心内膜炎 细菌性心内膜炎 内膜损

2、伤血栓形成 心肌梗死,内膜表面电荷改变,易于血小板黏附 释放ADP促使血小板黏附 内膜损伤 释放vW因子介导血小板黏附于损伤处 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膜下胶原暴露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血小板黏附于胶原 vW因子介导 胶原与血小板直接结合 血小板释放反应 释放钙离子、ADP、TXA2、5-HT 血小板小堆 促使血流中的血小板粘集成堆 +纤维蛋白(与受损处的纤维连接蛋白结合) 血小板血栓,血小板活化表现为三项反应: 粘附反应: 血小板粘附于局部胶原。 释放反应: 血小板颗粒的内容物向血小板外释出。 :促进血小板的粘集。 血小板第因子(磷脂)暴露,为凝血因子结合提供 场所。 粘集反应:、,

3、凝血酶起主要作用。 血栓形成始于胶原暴露的局部形成持久性血 小板 粘集堆释放多种促凝血物质。,同时内皮损伤 内、外源性凝 血系统促进凝血形成血栓 血栓多见于静脉内膜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动 脉粥样硬化溃疡、风湿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心肌 梗死等病变的心血管内膜上。,胶原暴露活化因子 释放组织因子,(二)血流状态的改变 正常:轴流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边流 血浆 血流缓慢或涡流出现: 血小板接触内膜机会 凝血因子、凝血酶浓度 内皮细胞受损伤 激活内、外源 凝血途径凝血,凝血因子释放 抗凝血因子,静脉易形成血栓的因素: 血流缓慢 静脉瓣的存在 静脉血流停滞 壁薄:易受压 血液粘性 心脏和动脉血流缓

4、慢或涡流出现时,血栓易形成。 例如二尖瓣狭窄或动脉瘤形成时。,3、血液凝固性增加 幼稚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及血液粘稠度增高,纤溶系统活性降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于形成多发性血栓。 (1)大量失血,补充大量幼稚的血小板,其粘性较大,易于粘集;同时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以及凝血因子、等含量也相应增多,易形成血栓。 (2)大面积烧伤,血浆大量丧失,血液浓缩,粘稠度增加,凝血物质浓度增加,易形成血栓 (3)某些恶性肿瘤释放大量组织因子,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形态: (一)血小板粘集堆的形成:血栓形成的起始过程。 电镜:血小板紧密接触,轮廓存在,颗粒。 血小板间少量纤维素。 (二)血栓类型、形成过

5、程及其特点: 1、白色血栓(pale thrombus) (1)形成过程: 血小板粘集堆珊瑚状小梁中性粒细胞吸附 纤维素网形成,(2)特点: 肉眼:粗糙、有波纹,与血管壁连接紧密。灰白, 质坚实白色血栓。是静脉血栓的头部(起始部) 镜下: 血小板小梁:珊瑚状,伊红色。 白细胞:位于小梁表面 少量纤维素网,红细胞:位于小梁间。 (3)好发部位: 血流较快部位:动脉、心室(瓣膜赘生物)。 见于延续性血栓的头部。,2、混合血栓(mixed thrombus) 形成过程: 血栓局部凝血因子浓度升高;白色血栓足够大血管腔狭窄涡流多个血小板梁 血小板梁之间为纤维蛋白网,网内充满红细胞 混合血栓:由血小板梁

6、(白色)及血小板粱间 的红细胞和血凝快(红色)层层交错构成的血 栓。 静脉内延续性血栓的体部、附壁血栓,肉眼观: 灰白和红褐色相间的层状结构。 干燥,表面粗糙,与血管壁粘连比较紧密。 镜下: 主要由粉红色无结构的珊瑚状的血小板梁和充 填于血小板梁之间的红细胞和血凝块组成,血 栓周围有中性粒细胞附着。,混合血栓与死后凝血块的区别 鉴别 混合血栓 死后凝血块 质地 干燥,粗糙,质硬 湿润,光滑,柔软 易碎,无光泽 富于弹性 色泽 红白相间,分层状 均质暗红,鸡脂样 与管壁 头部与管壁紧密 与管壁无紧密粘连 的关系 粘连,混合血栓,3、红色血栓(red thrombus) (1)形成过程: 血流缓慢

7、(停滞) 红色血栓(形成同血管外 凝血过程)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尾部。 (2)特点: 镜下 : 纤维素网,红细胞。 肉眼 :(新鲜):暗红、湿润、具弹性。 (陈旧):干燥、易碎、无弹性 4、透明血栓(hyaline thrombus):见于DIC (1)好发部位:微循环小血管。 (2)特点:主要成分:纤维素。,透明血栓,血栓与管腔的关系: 1、阻塞性血栓:引起管腔完全阻塞者。 多见于直径中等大小的血管。 2、附壁血栓:血栓仅是部分黏附于血管壁上而无管腔完全阻塞者。 多见于心腔及大血管内。 3、赘生物 在心瓣膜上形成的白色血栓称赘生物。 可见于风湿性或细菌性心内膜炎。,三、血栓的结局 1、溶解、吸收

8、:纤溶酶、蛋白水解酶(WBC) 2、软化、脱落:形成栓子 3、机化、再通: 机化:血栓形成肉芽组织长入机化。 再通: (recanalization) 机化收缩产生裂隙,形成迷路状,由血管内皮 细胞覆盖,形成新的血管,使已被阻塞的血管 部分地重新恢复血流的现象称再通。 4、钙化:旧血栓钙盐沉着。 静脉静脉石,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一)有利方面:止血,防止感染扩散。 例:胃溃疡、结核空洞。 (二)不利方面: 1、阻塞血管: (1)动脉: 不完全阻塞:缺血萎缩 完全阻塞:缺血性坏死。 脑动脉血栓脑梗死;冠状动脉血栓心肌梗死。 (2)静脉: 侧枝循环未建立 血栓形成 如:肠系膜静脉血栓肠出血性梗死 肢体浅表静脉血栓形成:无症状(侧支循环丰富)。,淤血、水肿 出血、坏死,2、栓塞: 血栓栓子栓塞梗死、栓塞性脓肿 3、心瓣膜变形: 心瓣膜血栓机化 例:风湿性心内膜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4、微循环的广泛性微血栓形成(DIC) 广泛出血、休克,粘连瓣膜口狭窄 纤维组织增生疤痕收缩瓣膜关闭不全,课堂小结,血栓形成的概念 血栓形成的形成条件 血栓形成的过程及形态 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