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4986966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轮复习资料第一讲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考纲内容课标要求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手工业的发展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商业的发展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第一课时 古代农业【自主落实】1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农业的起源:原始农业:从经济向经济发展而来。地域特色:北方以生产为主,南方以生产为代表,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作物种植格局。产业结构

2、:以为主,以为辅,有“五谷”、“六畜”之称,生肖纪年即是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2)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早期农业/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石器锄耕。生产模式:奴隶集体耕作,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模式:开始形成于时期,个体农耕,精耕细作,小农经济。(3)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原始社会:石器、骨器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极少,仍以石器、骨器为主春秋:铁器牛耕出现战国:铁器牛耕推广西汉:犁壁、犁耕法、耧车三国:翻车(人力灌溉工具)唐代:曲辕犁(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筒车(水力灌溉工具)。水利设施的完善:春秋:芍陂战国:都

3、江堰、郑国渠汉代:漕渠、白渠、西域特色工程坎儿井、治理黄河。(4)经济重心南移:过程:魏晋时开发江南;安史之乱后开始南移;南宋,江浙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完成南移。南移的原因: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与技术,南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代表: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演变:商代出现,西周盛行,后瓦解。实质:。瓦解原因:A根本原因:的发展,私田增多。B战争使劳动力减少。C各国税制改革,立法确立土地私有制,代表:秦国,“废井田,开阡陌”。瓦解影响:产生。(3)封建社会:以封建土地制为主:A形式:君主私有、地主私有

4、、自耕农私有,占主导地位。B土地兼并:a概况:进入汉代后,成为地主的主要途径;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两极分化严重;到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土地买卖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b危害: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c统治者对策:常采取“”、“”的措施,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经济,以确保政府收入和社会稳定;典型:均田制。封建土地国有制:A三国:屯田制,军屯、民屯;保证军粮,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北方经济发展。B北魏至中唐:。a内容: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其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b实施前提:。

5、c实施效果:保证国家赋税和徭役,稳定社会恢复经济;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4)土地经营方式: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至明清,一直占主导。出现条件: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的进步:牛耕、铁农具逐渐普及。特点:、。地位及影响:a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b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c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d局限: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抵抗灾害能力弱;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阻碍近代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田庄式经营:以东汉、唐为典型。租佃制经营:产生,仅次于自耕农,普及全国,占主导。租佃式经营普及的意义: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减弱,农民有选择雇主和支配产

6、品的自主权,甚至与市场发生联系,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和商品经济的稳步发展。3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1)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2)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4)生产模式:铁犁牛耕,精耕细作。(5)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6)生产目的:自给自足,缴纳赋税,少量用于交换。(7)地域水平:各地区、各民族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农业有鲜明的地域特征。【高考真题】1(2013安徽文综12)图2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图2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

7、平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2(2013江苏单科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3(2013海南单科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

8、组织者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4(2013海南单科8)图1反映的是()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图15(2013重庆文综2)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6(2013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7(2

9、013北京文综41)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时间区域东汉后期唐朝前期黄河流域765669长江流域342611(2)概述上表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10分)8(2013浙江文综38)(26分)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材料一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摘编自明清史

10、志资料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10分)第一课时 古代农业【高考真题】1、【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图表的能力,横轴是时间从两汉到唐朝,纵轴是水利兴修的统计次数,柱状图明显看出从两汉到唐,除了短暂的隋朝兴修水利次数少之外,兴修水利的次说总体呈现增多的状态,水利建设的数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所以从汉到唐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现发展态势,选B。材料仅仅截取安徽省的水利兴修统计,没有对比全国其他省份,无法得出A,材料中没有涉及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排除C,中国经

11、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唐朝以后,排除D。【答案】B2、【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据题干材料信息,铁农具出土于秦魏等国故地,故AC错误;D单纯从题干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这个结论。从题干河南辉县魏墓出土的农具成套来看,成套的农具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符合题意的是B【答案】B3、【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解析】结合时代背景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的社会生活,“受禾”“求年”“有足雨”都与农业生产有关,故选A。【答案】A4、【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解析】读图分析,图片上面铁犁牛耕,下面是女子纺织,放在一起就

12、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生产形式,故选B。【答案】B5、【考点】农业的土地制度【解析】均田制规定露田归国家所有,不能自由买卖,受田农民死后归还国家,桑田可以传给子孙。均田制下,受田农民除了缴纳赋税,还必须服役。排除ABC。【答案】D6、【考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解析】宋太祖曾经说过:“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耳”,有鉴于此,宋代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措施,其后果必然是导致土地兼并严重,从而导致租佃关系盛行,自耕农经济衰退。据此判断,D项符合题意,C项表述错误;宋代中央集权空前强化,A项表述错误,材料未涉及流民问题,排除B项。【答案】D 7、【考点】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解析】此题是数据表格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

13、的和知识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的方法是变化看数据。根据表中数据不难看出数量和分布变化的总趋势和在不同时期的增减。注意概括时要从总的变化趋势和局部的变化两个方面归结。“原因”要机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从社会状况、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等方面归纳。【答案】(2)变化: 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 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 原因: 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 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

14、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8、【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明清时期江南经济【解析】第题有三小问。前两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自给自足的以小农经济。农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总体上就是“农本商末”,农业为主,商品经济为辅。第三小问要根据材料一的四则明清史志资料作出概括,要注意疏通句意,排除文言文障碍。四则材料均强调了当时江南纺织业显著发展,商品经济发达;“苏州府”材料中的“计日受值”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从南浔镇“烟火万家”、王江泾镇“居者可七千余家”等材料信息中可得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的繁荣。【答案】(1)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2分) 关系:农业经济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