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于”的用法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4931835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文“于”的用法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古文“于”的用法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文“于”的用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文“于”的用法(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报任安书)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

2、陵君窃符救赵) 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可译为“在”。 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 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 3

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以”“把”等。 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 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不必译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 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向”。 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给”,或仍作“于”。 例:景公

4、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7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沣州人张居士,于禅学有所得,临终之岁,禅坐静室,约其徒满百日乃开(续夷坚志张居士) 8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是主动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同”“与”等

5、。 例: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史记齐太公世家) 9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一般用以说明异同。“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与”等。 例: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10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比”。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11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被”。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2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前或之后,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为”。 例:群臣不尽力于鲁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译:群臣不为鲁君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