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4857154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考试)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按劳分配与多种分配方式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的理论概括。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关系和社会主义阶段劳动的社会性质。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是归社会所有的,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是平等的,任何人都不能凭借生产资料的占有占有和支配他人的劳动,劳动成为支配生产资料和获得社会产品的唯一根据。同时在这一阶段上,存在旧的社会分工,劳动还是一种谋生手段,人们的劳动存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之间的质的差别

2、,社会主义社会只能默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所创造的产品在作了各项社会扣除之后,必须以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因此,按劳分配是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分配原则,是对各种剥削制度的否定。马克思所设想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中,是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的,因而劳动者的个人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转化为社会劳动,而是作为直接的社会劳动存在着,因而可以直接以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存在很大差异,按劳分配的具体含义和实现形式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情况存在很大。第一,按劳分配不是依据劳动者提供的

3、直接社会劳动时间量进行消费品的直接分配,而是借助于商品货币关系,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实现的。因此,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只能按劳动创造的价值来分配,通过商品货币关系来实现。第二,按劳分配不能由一个社会中心在社会范围内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实现,必须通过企业这一环节来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一个独立的经济组织形式,是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和分配单位,劳动者只能通过企业进行联合劳动,生产一定的商品,企业的联合劳动的效率自然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个人收入的多少就不仅与劳动者本人的劳动贡献相联系,而且与企业联合劳动的效率相联系。第三,按劳分配的实现机制主要是工资,而不是劳动券。实际工资

4、和货币工资会由于物价的变动而出现差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这些方面的变化并不是对按劳分配的否定,而是按劳分配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我国收入分配关系和个人收入分配方式既存在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收入分配方式,也有体现非公有制经济关系的收入分配方式,既有体现市场经济一般特性的分配方式,也有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收入分配方式。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收入分配方式并存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生产条件包括生产的物质条件即客观生产条件和生产的劳动力条件或主观

5、生产条件。生产条件的分配不仅包括生产条件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而且包括生产条件在不同生产部门和领域的分配。在我国现阶段,客观生产条件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涉及公有制生产条件的分配和非公有制生产条件的分配。客观生产条件的多种所有制形式,相应要求多种分配方式与此相适应。从主观生产条件看,在任何生产中,劳动力始终是生产的一个要素,但劳动力以何种形式参与生产,直接影响收入分配的结果。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劳动力这一主观生产条件存在的社会形式和社会属性也是不同的,因而参与生产和分配的形式不同的,获得收入的方式和收入的多寡是不同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情况并没有完全消除,这种情况下,依然存

6、在按资分配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也就是说,对于劳动力的拥有者来说,收入分配是建立劳动力商品等价交换基础上的。公有制经济中不存在私营经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情况,但客观生产条件的占有和主观生产条件的占有是有差别的,在这种情况下,收入分配只能建立在劳动者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基础上。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仅存在着建立在劳动力商品等价交换基础上的收入分配方式,而且存在着建立在劳动者等量劳动相交换基础上的分配方式,并且两种方式交织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此外,还存在生产的物质条件和劳动力条件都由个人直接占有和控制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利用自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生产,其收入的多少直接取决于生产的

7、物质条件的好坏和劳动者自身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熟练程度即主观生产条件的状况。生产条件分配还有一个生产条件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问题。市场机制把生产条件的分配与收入的分配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分配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和资产都有了自己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要素所有者和资产所有者以要素价格形式参与收入分配,从而导致收入分配的多样化。第二节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收入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收入分配关系上的一个体现,按生产要素分配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市场经济中,生产条件或生产要素在各部

8、门之间的配置和收入的分配,都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按照市场机制决定的价格进行配置再配置,在这一过程中,要素的所有者实际上以其要素价格的形式参与收入的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按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要素的价格参与收入的分配。显然,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不同,前者是建立在等价交换基础上的分配方式,后者是建立在劳动者等量劳动交换基础上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结合包含两种含义。首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收入分配的劳动标准与所有权标准相结合。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中通行的分配原则,由于生产资料公有,生产的物质条件不能成为个人参与收入分配的根据,个人参

9、与收入分配(严格意义上消费资料分配)的依据只能是劳动。按劳分配的实质就是以劳动为尺度进行收入(或消费资料)的分配,劳动者取得的收入与其提供的劳动量成比例。因此按劳分配中通行的是劳动标准。与之不同,按生产要素分配中通行的则是所有权标准,要素所有者依据其对其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入分配,显然,这种情况下的收入分配就是以所有权为标准,在要素所有者之间进行的分配。公有制经济中,劳动标准支配着收入分配;非公有制经济中,所有权标准支配着收入的分配;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收入分配中,劳动标准和所有权标准,二者兼而有之。因此,从社会范围内的收入分配来看,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结合,其实质就是两个不同分配标准即劳动标准

10、与所有权标准的结合。两个标准的确立和结合,是我国收入分配理论和分配制度上的重大突破,这对于促使劳动者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有效劳动,促使社会成员创造积累更多的物质生产要素,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其次,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与按要素分配的实现形式的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种生产条件的分配都要通过市场来进行,要素价格的决定与收入的分配联系在一起,因此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都要借助于价格机制来实现。对于非公有制经济蓝说,要素的市场配置过程,既是所有权的交易过程,同时也是所有权的实现过程,在这里按要素分配就是按所有者提供的要素和要素的价格来分配,这种

11、分配是建立在等价交换基础上的。按劳分配中通行着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等量劳动相交换不仅不能脱离等价交换,而且必须借助于等价交换来实现。对于公有制经济来说,虽然公有资源不是个人获得收入的根据,但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同样具有“价格”;由于劳动不具有直接的社会性,对劳动者的按劳分配只能借助于商品交换实现的价格量作为衡量劳动者提供劳动量的尺度;虽然劳动力不是商品,但工资的决定不能不受市场状况的影响。这意味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必然借助于市场化的收入分配形式实现并受市场化收入分配形式的影响,或者说按劳分配借助于市场按要素分配的形式实现并受市场按要素分配方式的影响,因此

12、按劳分配不可能是纯粹的,其实现过程和实现程度都或多或少地渗透着按要素分配的影响。当然,按要素分配的这种渗透影响完全不同于非公有制经济中按要素分配。因为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化收入分配中通行着所有权标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使得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中的收入分配方式能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这有助于形成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收入分配结构。应当指出的是,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并不意味着劳动和生产要素都参与了价值的创造,应当把价值的创造与价值的分配区分开来。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者的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按生产要素分配属于创造出来的价值如何分配

13、的问题。价值如何分配的问题不取决于要素是否创造价值,而是取决于生产条件分配的状况,这一点前面已作了分析。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使得社会成员能够通过提供劳动和物质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不仅有助于调动劳动者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促进劳动的积累和资本积累,而且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有效、合理利用,促进其使用效率的提高。第三节 微观收入分配与宏观收入调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过程被分为微观收入分配和宏观收入调节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既相联系,又相对独立,共同作用和影响着收入分配的总过程和收入分配的结果。一、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收入分配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本

14、身就是生产的一个要素。在一个以分工和交换为基础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在为他人、为社会生产产品,因此,产品一经完成就会脱离生产者成为社会选择和消费的对象。生产者或生产要素所有者能够从社会取得多少收入或产品,以及他们以何种方式取得这些收入或产品,取决于生产条件分配本身的分配或者说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条件无论归谁所有,都要借助于市场分配到不同生产领域中去。在市场上,作为要素使用者的企业,要取得生产所需的生产要素,就必须支付与要素价格相等的报酬给要素的所有者,否则就不能取得这些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因此,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过程,同时也是要素所有者以要素价格参与收入分配的过程。这一过

15、程把两种分配即资源或生产要素的分配与收入的分配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过程的一个基本特点。由于这一分配过程是企业市场活动的组成部分,因而我们把它称为微观收入分配过程。 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的。市场机制特别是竞争机制一方面把各个生产商品的不同个别劳动时间统一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把不同的个别价值统一为社会价值,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那些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企业按照统一的社会价值出售,就能获得较多的收益,那些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企业从而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的企业就只能获得较少的收益,甚至亏损被竞争所淘汰。另一方

16、面,按照不同产品生产总量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分配社会总劳动于不同的生产部门,也就是说不仅单个产品生产符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标准,而且产品生产总量上必须符合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以此为标准确定不同部门的价值进而收入界限。我们知道,在一定时期,社会劳动在各种特定生产领域的分配份额有一定的数量界限,只有在该生产领域投入的劳动量符合社会需要量才是必要劳动量。如果产品生产总量上耗费的劳动超过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标准,就会有一部分劳动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因而得不到补偿,一些企业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可以说,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和分配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取得收入的多少,既取决于其单个产品生产上是否符合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标准,也取决于该部门生产总量是否符合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标准。 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资源配置过程与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一过程中,任何人要参与收入的分配都必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