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顶级名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04452558 上传时间:2019-10-09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顶级名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河南省顶级名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河南省顶级名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河南省顶级名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河南省顶级名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顶级名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顶级名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含解析(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顶级名校2018-2019高二下期期末模拟试题历史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西周实施分封时,周王会将原周部落的部分贵族组成一套“职能班子”授予各诸侯,让他们跟随诸侯到封国担任官职。这一做法A. 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B. 推广了先进政治制度C. 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D. 打破了地方的血缘政治【答案】B【解析】周王分封时,随着分封制的实施,职能部门被分封到地方,这显然把先进的制度推广到了地方,故B正确;分封制度下诸侯权力较大,难以消除对中央的威胁,故A错误;C属于分封制的作用;D中打破血缘政治说法错误。2.下表为不同地区发现的战国晚期手工制品署名统计表。

2、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出土地点考古发现河北武安县午汲赵城陶器上大多刻有陶工私名,如文牛陶、爱吉等山东齐国临淄故城陶文大多只署明制作者的乡、里、名字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漆器注明了生产者的里名和人名,如钱里大女子湖南长沙湖桥19号楚墓一件漆耳杯,器底漆书有“口里口”字样A. 官营手工者私造现象严重B. 国家已无力垄断商品生产C. 民间手工业已经普遍存在D. 官营手工业注重品牌效应【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只有民营手工业才能署上制作者的名字或籍贯,由此表格中的信息可知,战国晚期民间手工业已经普遍存在,故C项正确;官营手工业管理极为严格,不可能出现私造现象,故A项错误;此时官营手工业占据

3、主导,国家仍然能够垄断商品生产,故B项错误;官营手工业是为王室和政府服务的,而品牌效应是为市场服务的,故D项错误。3.公元前6世纪末,鲁国的三位国相掌控国家大势,其家城墙超出周朝的规格,鲁定公带军队去“堕三都”,但没成功。晋献公时为保太子位,不许群公子住国内,晋国没有了“公族”,而代替公族的卿族兴起;此后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晋后来被赵、韩、魏三家所分。这两件事一定程度上A. 说明了分封制度弊端初显B. 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C. 表明了礼乐制度荡然无存D. 反映了新兴势力的上升【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鲁国的三位国相掌控国家大势,其家城墙超出周朝的规格”及“晋国而代替公族的卿族兴起。此

4、后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可知这反映了“卿族”等新兴势力的上升,故D选项正确;材料无法表明分封制度的弊端初步显现,A选项错误;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新兴势力取代旧贵族的势力,与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无关;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只能表明礼乐制度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不能表明其荡然无存,完全被破坏;因此正确选项为D选项。【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提取出材料反映的“卿族势力的上升”的信息,联系周朝相关所学政治背景分析选项内容,可以排除表述过于绝对的选项和不符合周朝政治特征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4.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5、,道法自然。”这A. 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B. 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C. 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D. 本质上都赞成君权神授【答案】A【解析】材料中对比了老子与孔子对天和人的关系的看法情况,可以看出老子比孔子更加重视天和人的关系,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 错误,老子和孔子都处于相同的时代背景之下;C选项不符合孔子的观点;D选项与材料无关。点睛:解答本题我们要抛开原有的思维模式,要认清楚材料给出内容的实质,不要被原有的儒家思想的主张所牵引。材料中说老子比孔子更加重视天和人的关系,我们就要肯定和承认这一事实,在此基础上来作答。5.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

6、,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样的划分客观上A.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B. 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C. 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D. 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结合所学可知,这样划分是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A项中“消除”表述有误,不能消除隐患,故A项错误;“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是元代行省制,故B项错误;郡县制是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也包括经济方面,故D项错误。6.据记载,西汉的刺史不仅要熟知国家各种法令,还

7、要穿着特定服饰、坐着专用马车,每年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并“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由此可知,西汉刺史A. 成为一级地方长官B. 具有职责明确的专职性C. 随意处罚违纪官员D. 拥有位高权重的权威性【答案】B【解析】材料“刺史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反映了刺史的专门的监察职能,体现了职责明确的专职性,故B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刺史成为一级地方长官,故A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刺史可以“随意处罚违纪官员”,故C错误;材料信息也不能说明刺史位高权重,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刺史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刺史的职能入手,即可排除

8、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7.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材料反映出董仲舒A. 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B. 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 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D. 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材料中说明民未能善主要是不符合上天的原则,王按照天意教化民众,故D正确;君权神授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教化民众的作用,故B错误;材料没有论证“天人感应”思想,故C错误。点睛: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鼓励。这就给

9、儒家学说增添了神学的色彩。因此“天人感应”学说既能神化皇权,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君主的暴政。8.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黜陟的官吏。这反映出东汉时期A. 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B. 监察体系臻于完备C. 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D. 选官标准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黜陟官吏”,可见因谣言而影响官吏升降的并非是全部,故A舆论只能影响官吏的“黜陟”,而不是决定,A错误;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不能说明监察体系臻于完备,排除B;西汉儒家思想“独尊”地位确立,使其民本理念在政治领

10、域中获得了重要地位,因此民间舆论的载体-歌谣自然成为政策取舍的重要参考,得到统治者的格外关注,故C正确;材料与选官无关,排除D。9.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政府均强化了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另立户籍,不许改业,另外还制定了子孙世袭相承等专门制度。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B. 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C. 手工业品社会需求扩大D. 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历代政府加强对民间经济的管理,主要是为了恢复与发展经济的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民间手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品的社会需求

11、,排除C项;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是材料的影响,而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10.虽然汉以后,曾有过南北朝的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隋唐两朝,天下一统,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纳入正史。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A. 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B. 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D. 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答案】A【解析】隋唐时期把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说明统治者从法统上坚持国家统一的意识,A正确;此时南北方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认同感,B错误;材料中主要是国家统一认同感,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

12、强,C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11.科举制的实施使得为官入仕主要通过科举来实现,即所谓“仕无他歧,强由科试”。这样,科场就成为无数士子终身孜孜以求的名利场,而由科举入仕的各级官员则成为官场名利的角逐者。材料意在说明科举制A. 影响了古代社会的价值理念B. 改变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结构C. 有利于古代社会阶层的流动D. 实现了古代人才的优化配置【答案】A【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实施使得为官入仕主要通过科举来实现,为此要想进入朝廷,就必须高榜题名,然后升官晋爵,光宗耀祖,飞黄腾达,全家富贵,这一切都是依靠科举考试,所以“科场就成为无数士子终身孜孜以求的名利场,而由科举人仕的各级官员则成为官场名

13、利的角逐者”,据此分析可得出科举影响了古代社会的价值理念,故A项正确;科举制度的实施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不是改变,故B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人们对科举考试的追求,没有对社会阶层流动方面进行阐释,故C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并不是为了“人才的优化配置”,故D项排除。12.下表是对唐代尚书省勾检官(从事文书监督检查的官员)的相关。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代出处记述唐会要卷五八各级官府皆“据文案大小,道路远近,皆有程期。如或稽违,日短少差,加罪。”唐律疏议卷九“其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等,罪止杖八十。”唐六典卷一“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讫,皆书其上端,

14、记年、月、日,纳诸库。”A. 政府注重官员行政规范B. 三省六部制走向成熟C. 尚书省隶属于监察部门D. 对政务犯罪惩罚严厉【答案】A【解析】史学研究讲究孤证不立。而从三部典籍中找到对同一事情的同质描述,基本可以判断这个史实的真实性。第一行反映出不同文案有不同程期,不得有违;第二行反映违期后具体的刑罚度;第三行反映文案完成形式的严谨性。综合三行可得知,政府注重官员行政规范,A项正确;材料信息与三省六部制无关,排除B项;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唐六典卷一没有涉及犯罪惩罚,排除D项。13.宋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尤其以田产交易规定最为详细,史称“宫中条令,为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表明宋代A. 土

15、地买卖缓和了社会矛盾B. 政府强化租佃剥削关系C. 经济立法形成了完善体系D. 土地私有化的程度提高【答案】D【解析】宋代通过经济立法规范田产交易,且规定最为详细,说明宋代对土地兼并的抑制有所放松,从而土地私有化程度提高。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所述为土地买卖关系,不是租佃关系,排除B 项;C项说法夸张,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4.明代史料记载:“内阁之职同于古相,所不同者,主票拟而不身其事。如(大学士)高拱之经掌吏部等,俱出拟启事,入而调旨。”这反映了A. 内阁成为皇权与相权斗争的工具B. 内阁并不直接总理政务大权C. 内阁已拥有对国事的部分决策权D. 六部演化为内阁的下属机构【答案】B【解析】【详解】明代内阁“主票拟而不身其事”,说明内阁只是助理机构,“俱出拟启事,入而调旨”,说明内阁需要根据皇帝旨意行事,不能总揽政务大权,也没有决策权,故B项正确,C项错误;此时已经没有丞相,内阁掌握部分相权,故A项错误;“高拱之经掌吏部”说明内阁大学士曾经兼管吏部,不能说明六部演化为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