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之路.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4262650 上传时间:2019-10-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索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之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探索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之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探索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之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探索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之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探索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之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索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之路.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探索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之路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戴国忠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只经过短短的二十几年,就已经步入到了“职技教育的兴盛期”。截止2002年底,全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就有676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44.6%。若加上高专则规模更加可人,近五年就新增459所,到2003年这类院校就已发展到1374所,在校生达780多万人,04年280万大学毕业生中高职毕业生就有150万人,而且新的高职院校还在不断产生。从另一方面看,全国各类院校在校生规模为1600万,四年扩招使毛入学率由8%提升到17%,尽管如此但也只能满足1/7到1/6适龄人口的需求,而这其中也只能有40%左右的青年人能够获得接受

2、本科高等教育的机会。若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按此速度不断扩大,那么,当毛入学率达30%时,在校生将超过3500万人,每年新就业的毕业生将接近1000万人,如此庞大的就业队伍,显然都不能成为学术研究领域的精英,投向灰领劳动大军之列将是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的最理想选择。再从政策导向上看,我国自1996年起在逐步建立并完善职教法律法规的同时,给予发展高职教育以非常大的鼓励与支持,党的十六大之后,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足见,发展高职教育

3、,是缓解中国高等教育压力的重要渠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这对高职院校来说是一个特别好的机遇。然而,从总体就业情况来看,这类院校的毕业生还不够理想,甚至很不理想。单济南去年11月份人才市场聘录情况就显示,专科及以下毕业生只占33.7%,比本科生低32.6个百分点,除去其他类毕业生,高职毕业生聘录率就少而又少了。2003年全国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仅仅为55%,比总体就业率70%低15个百分点,比本科生低25个百分点。如此般就业现状,严重制约着这类院校的生存与发展。高职院校的路究竟该如何走?一、多种问题困扰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实践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运行成熟,步入了良性且快速发展的时期。如

4、已有18年办学经验的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五年制招生人数逐年上升,从办学最初每年的300多人,到目前每年700多人,毕业生就业一次性签约率就达95%以上,该校因此成为高职院校中的佼佼者;天津职技师院以实行“双证书”制与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为特色,使得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四川建材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亦在90%以上;北京联合大学与一家大型广告公司合作成立广告学院,实施“订单教育”效果十分显著。类似这样的院校在全国还有很多,国家教育部先后四批公布了192所高职高专国家级专业及教学试点院校,这些院校,应该说是当前高职院校办学的示范者与领导者,它们身上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

5、其中尤以培养五年制高职生的院校最受市场看好。然而,也还有为数众多的时代催生的“早产儿”,由于“先天不足”而带来诸多“后天的不良反映”,也有少数“一生下来就是畸形”的,在办学中以至于受到诸多问题的困扰。 问题之一:将高职院校当成普通高校来办,以至于偏离“实际”、“应用”与“实用”比较远。说具体些,就是缺乏明确的办学定位。造成的结果便是,教师水平不够教得不象,学生学力不足学得不成,加工出来的“产品”是“高不成低不就”,要理论没理论,要技术没技术,无处推销。这也是当前许多高职院校新生报到率持续不高的重要原因。实际上,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在办学定位上有着显著不同,在理念上,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学科与专业”

6、而是“应用与实训”;在办学实施过程中,首先要确立的不是“系统的学习”而是“有层次的学训结合”;在质量测评上,首先要突现的不是“理论成绩”而是“职技等级”。应该明确的是:高职教育是面向社会生产第一线的、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高级职业能力与专业技术教育。问题之二:基地建设不到位甚或就没有实习实训基地,以至于高职教育偏离“职教”、“能力”与“技术”比较远。单从“能力”与“技术”的培养与训练上看,这与学校的经济实力不无关系,高职院校许多实训课程都是在实验室完成的,经济实力强的或有经济能力的,实验室设备就有条件改进和更新,使之更先进、更能符合专业技术训练的要求。那些经济能力较差的高职院校,由于实验室建设

7、不充分、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妨碍着学生职业能力与技术水平的提高。而现实中却有许多“巧妇能为无米之吹”的院校,北京联大的“定单教育”就是典型的一种。此外,加强实习实训的基地建设,对诸多高职院校来说可说是最理想的渠道之一。这其中“双赢”的道理不究自明。然而,为数不少的高职院校却处在“封闭办学”的状态,仅停留在“职在教材”、“能在黑板”、“技在作业本”上。从优秀的书面成绩中走出来的高职毕业生,因一无实战性的操作技术而无法面对具体岗位的“挑肥拣瘦”;二无集约性的职业能力而无法面对某一职业中岗位群的“说长道短”;三无情境性的职业感受和体验而无法面对生产单位强调合作增效的“诚信要求”。即使能在实验室进行与

8、专业相关的实习与实训,那也仅仅是验证性的,根本无法与能够带来全面职业素养提高的基地实训相比。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教育就是“专业教育+基地实训”,谓之“二体合一”。问题之三:内部结构体系的多重不顺,以至于偏离“整合”、“顺畅”与“高效”比较远。这种状况,就象是未经论证而匆忙上马的建筑工程,隐藏着巨大的倾覆危机,或说是“天生的畸形儿”,一降生就没个形儿。这在实践中的表现有:“挂车皮”式,有些中等学校自身不具备升格为高职的条件,便挂靠在某一高校后面,高校介入不多或根本就不真正地介入,整个“高职教育”的运行则任由原中等学校“自主”;“火锅”式,由一个地区或跨地区的几所中等学校“用一个蓝子装起来”,然后

9、放到具有某一“特色风味”的“锅底”(挂到某一高校)里,整个“高职教育”的运行则是“各取所需,闷闷就出锅”;“摇奖”式,几所实力差不多的中等学校,通过特定形式“整合”成“高职”之后,一起在一块市场(摇奖机)里你碰我我撞你,谁都想掌握“出现权”,但主动权谁都不具备;“集装箱”式,由几所中等学校其中也不乏具备高教资格的高校实行联合组建而成的高职院校,但“高职教育”的运行却“各自为政”,“各出各招”。在其内部,难免也会出现“硬货碰硬货”、“硬货压软货”状况,致使整体效益下降。此外还有“兼并”式,强者逐步把弱者消化掉等等。如此众多类型的高职院校,在其内部运行机制上远远缺乏“统整”,“系统链”断扣、条块信

10、息不畅、部门设置多重、多头领导而职责不清。这种状况造成的结果是:严重的资源内耗,尤其是小视或忽视人的精神劳动,贬低人力资源的价值。高职教育,实际上是一个以“对服务一线生产劳动的人力资源的组织与培养”为核心而建构起来的教育体系。问题之四:教师素质相对较低,教育行为转型难度大,以至于偏离“目标”、“层次”与“规格”比较远。这里的“目标”是指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随中等学校的“转轨”而“达车”跨进高职院校之门的,在他们身上积淀着较多的中等教育经验,“动口不动手”、“会言不会做”、“熟悉书本不熟悉市场”、“懂得专业不懂得行业”是这部分教师身上的典型特征。如此之状,是很难保证“上机

11、能操作(操作工型),上岗能运作(师傅型),上台能动作(部门领导型)”之高职培养目标的达成的。这里的“层次”是指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所能达及的层次水平。从中等学校走过来的教师,其知识结构、学力水平、操作技能、专业理念,以及知识更新程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新引进教师大多也集中在本科层次上,尤其是比较严重缺乏高教资源的新办高职院校,这类学校对研究生缺乏吸引力。这里的“规格”是指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规格。由于中等学校教育周期及实习实训时间相对较短,甚至有的学校就不曾重视过实习与实训,使得进入高职院校的教师在“专业精通”与“技术精湛”要求上显得力不从心。从企业或其他渠道引进与专业设

12、置相近的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尽管能够比较好的给予学生以实习实训指导,但因他们缺乏学校教育教学的经验,不能把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而很难使实习实训工作真正取得实效,最终使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达到预先设计的规格与要求。高职教育,说到根本上就是由“具备丰厚的文化知识底蕴和较强的工程技术、实验本领的教师”所支撑的教育。二、比较适宜的高职院校发展之路作为正处发展中的高职院校来说,如何摆脱上述问题的困扰,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尽快走出适合高职院校各自特点的生存与发展之路,抢占职业教育大市场的制高点,接受全球范围经济竞争的挑战,是当前各类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思考。第一、抓住

13、层次化,增强造血功能 国家关于近年内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发展“从来就没有救世主”,靠的只有自己。在现已建立起来的院校发展规模基础上,如何盘活现有教育资源,优化内部体制与结构,完善系统设置,提升教师素养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第一步,也是“起步”,更是决定高职院校如何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的一步。如何迈出这一步?从诸多成功的高职院校发展例证上看,抓住层次化,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是“强身健体”的前提与基础。系统论研究及现代管理中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

14、:系统的功能与作用以及它的运行所能产生的效益的大小,取决于系统结构的优化,突出强调单个因素的作用,所能产生的能力与影响远不如系统结构的整体优化大。高职院校办学中的层次化,强调的也就是通过对各个因素的调整与整合使整个结构系统达到优化,从而使高职教育彰显出更大的功能。这种层次化,在高职办学中主要表现为,紧紧围绕“进口(招生)”“加工(教育教学)”“出口(毕业就业)”三大环节而进行的层次化管理设计。这种设计的总体样式是: 院 级:会聚信息并决策 进口:招生 加工:教育教学及实习实训 出口:毕业生就业指导 协调:计划发展研究基地:院校生存的后盾 市场:院校生存的晴雨表在结构系统的二级层次里面,应该按该

15、子系统的性质进行若干层次的划分。如“加工”环节,在二级层次上可以设置“学生思政”“教学”“实习实训”“师培及公共课”“教育质量监控”五个平行环节。再如其中的“教学”环节,可以设置“计划与课程”“教材”“系(科)”三类平行机构。“系(科)”再可分“教学组织与实施”“五年制或三年制、两年制教研室”等下位层次。除公共课教师而外,其他教师则按系(科)分教研室隶属。增强造血功能的另一层面,就是机构功能的彰显和扩大。如“协调”机构,是学校与市场联系的通道,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灵魂,它对学校的直接贡献,就是根据市场动态提出很具前瞻性的学校培养目标和设计出很有市场价值的人才规格,供院级决策参考。这一环节的作用若

16、得不到发挥,或发挥不充分,则意味着院校生存失去了能做适口菜肴的“厨师”,只能对着“做菜原料”兴叹,甚至面对兴盛忙碌的市场要买什么都不知道。再如“师培及公共课”,这里有对教师教育的发展与规划功能、有提出教师人事改革的具体意见和建议权。实践中,这一环节的作用万万不可忽视。群团及附设机构,对高职院校“进口”“加工”“出口”核心系统的运行有着较强的服务功能,没了这些环节的服务,学校核心系统亦将无法运行。整个一所高职院校,应该是完整的、有层次的、信息通达顺畅且得到有效循环的系统。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彰显出更大的教育功能。第二,抓住集约化,抢占市场高地 这里的集约化,就是指高职教育应把院校教育资源、实习实训基地资源、人才市场资源、社会就业系统资源、社会生产资源、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资源、综合国力提高过程中的潜在资源,以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