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粮_如何跨越_紧平衡_李小健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0392178 上传时间:2017-09-0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粮_如何跨越_紧平衡_李小健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保粮_如何跨越_紧平衡_李小健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保粮_如何跨越_紧平衡_李小健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保粮_如何跨越_紧平衡_李小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粮_如何跨越_紧平衡_李小健(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聚焦粮食安全本期策划 2010 年 8 月 10 日上世纪,解决温饱问题很长时期内一直是我国政府面临的巨大挑战。在很多外国人眼中,中国靠自己养活十多亿人口,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大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成功地解决了亿万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的历史性跨越。“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 的人口”在国际社会层面,中国摘下了粮食受援国的帽子,转身为粮食援助国。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具备普通商品特性的粮食,又不是普通商品,因其关系国计民生

2、和国家经济安全。因此,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及人口增长,导致耕地与淡水资源的供给空间越来越受到限制,粮食安全受此约束亦日益加重,再者,频繁异常的气候变化,给正常的粮食生产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影响,还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支撑不足,流通体制尚存弊端,等等,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粮食增产显得异常艰难。用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中的话来说,“我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立足粮食自文 / 本刊记者 李小健给,跨越“紧平衡”,保障粮食安全,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提高抗灾能力受多种气

3、候影响,我国旱灾、洪涝、冰灾、雪灾、地震,时有发生,如今年年初的西南干旱、南方大面积持续洪涝等,给粮食生产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这些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客观上是人力不可抗拒的,但同时,也暴露出了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影响粮食安全。其中,作为农业的命脉、粮食生产的基础,农田水利工程更是“带病”运行,或是质量不达标,或是年久失修,排洪蓄水灌溉功能弱化,隐患重重。而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制度的取消使本就不乐观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雪上加霜。吉林是我国农业大省、重要商品粮基地。多年来,吉林省粮食商品率、人均占有率、人均调出量和玉米出口都位居全国首位。然而,就这样一个粮食大省,也未摆脱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制

4、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虽然有了提高,但基础设施落后,靠天增产增收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今年5 月,吉林省副省长王守臣向全国人大农委调研组汇报该省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建设情况时指出。王守臣毫不讳言,吉林省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干旱带来的威胁越来越大。该省西部地区十年十旱,中部地区十年九旱,每年受旱面积都在3000 万至4000 万亩之间,呈加重趋势。受宥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严重滞后,多数农田遇旱不能抗。2009 年发生的严重旱灾也说明,凡是有水利灌溉条件的地方,积极主动抗旱效果十分明显,大旱之年没有灾害景象;而水利条件差的地方,受灾程度比较严重,粮食减产、农民减收幅度较大。“因此,干部群

5、众强烈要求政府加大水利建设投入,特别是加快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尽量帮助群众多增打一些抗旱水源井,积极发展节水农业。”而吉林省仅仅是一个缩影,其他省份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也不见得有多好。农业部有关数据表明,目前我国54% 的耕地还是缺乏灌溉设施的“望天田”,机电排灌面积不足30%。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相当一部分已超过了规定使用年限,老化失修严重。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粮食局副局长刘惠说,旱灾、涝灾等自然灾害都有可能影响到粮食生产,这些年我们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有欠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全国人大农委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

6、研究所所长张晓山表示,我国幅员辽阔,没有自然灾害是很难想象的,有的地方涝、有的地方旱是一个常态,不可能全国所有地区都是风调雨顺,都是非常理想的。“农业生产、粮食作物必然受气候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来尽量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张晓山告诉本刊记者,他到黑龙江保粮:如何跨越“紧平衡”本期策划2010 年 8 月 10 日聚焦粮食安全调研了解到,该省很多地方都是靠天吃饭,如果有很好的水利灌溉条件,完全可以提高一定幅度的粮食产量。“我们大型水利设施有,但到了下面,支渠、毛渠都是不配套的,看着水库的水浇不上,如果改进了,粮食产量就提高了。”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

7、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蒋和平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我国主要倾向于大江大河工程项目治理,而对农田水利设施“冷漠”,造成现有农田水利设施标准非常落后,普遍老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导致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差,使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处于靠天吃饭的状况,不利于粮食高产和稳产。因此,中央和各级政府一定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保证每年的投入增长达到两位数, 因为历史欠债太多。蒋和平认为,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要有一个长期规划,对全国水利设施情况进行摸底,制订切实可行的具体项目实施方案,方不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建立维修基金,维护现有水利设施。要广泛调动民

8、间力量,采取市场化运作,支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要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明晰产权,在多元化投资主体下,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同时要防止工程腐败,加强监管。实现科技对粮食增产贡献率60%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粮食产量,科技支撑至关重要,这业已成为社会共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高旺盛向本刊记者表示,任何一个国家要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都绕不开面积和单产这两个决定要素。其中,靠开荒、拓耕等扩大播种面积获得粮食增产属于粗放型经济,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提高单产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全球都面临耕地资源紧张的形势下,提高单产成为全球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而提高单产的决定性因素除了每个国家、地区的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外,就是

9、科学技术。高旺盛具体说到,科技影响粮食增产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种子技术即良种、品种的不断更新;二是良法,即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灾害防治技术等提升;最后是良田,通过灌溉设施配套、深耕等各种手段,将中低产田改良为中高产田。“从科学技术来讲,就是良法、良种和良田的结合,才能确保提高产量。”“从过去20 年的情况来看,科学技术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了50%,在发达国家,这个数据是70% 左右,在资源十分紧缺的以色列已经达到了90%。也就是说,粮食安全在气候、耕地和淡水资源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下,科技因素越来越重要。”高旺盛向记者介绍。高旺盛认为,从我国粮食连续7 年增产的情况来看,除了

10、国家出台一系列优惠利好的政策和粮食主产区受气候灾害影响不大之外,科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近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促进种粮农民应用先进技术的办法,如农业部推行粮食高产促进行动计划、高产优质创优活动,科技部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国家粮食局在流通领域采取科技行动,等等。“按照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到2020 年要新增1000 亿斤粮食,明确提出,科技对粮食增长的贡献率要从现在的50% 提高到60%,也就是确保每年大概新增一个百分点,难度很大。” 高旺盛向记者谈到,要实现全国粮食生产平均水平从亩产310 公斤左右提高到360 公斤左右,尽管只有数目不多的50公斤,但是难度很大,因为这是在高

11、产基础上实现再高产。尽管难度比较大,高旺盛认为,发挥科技增产的潜力还是乐观的。他的理由是,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单产水平大体上比国际上同类作物的最高单产水平低50%,我国超高产品种和高产品种试验田获得的产量比全国大面积的产量要多出50%,“这些都说明还有潜力可挖”。再就是在国家高技术计划中,大力推动转基因育种等重大科技工程发展。通过生物技术进步可以在未来带动我国粮食在品种和生产方面再上新台阶。2010 年7 月23 日,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西村镇,两位农民搬运刚收获的早稻行走在田埂上图CFP聚焦粮食安全本期策划 2010 年 8 月 10 日蒋和平教授认为,在良种技术方面,存在种子品种杂乱,不规范

12、,种粮农民难以辨别,农业部门要负起监管责任,杜绝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兜售假冒种子;政府应建立现代农业粮食种植制度示范区,经确认为优良种子后再推荐给农民,加大力度推广化肥深施技术,鼓励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2003 年以来,中央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有效地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促进了粮食生产。而在现实中,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国家对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影响,大大挫伤了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的种粮积极性。蒋和平认为,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应简化繁琐的补贴环节,且补贴资金应按商品粮数量而定,产粮多补贴多;减少种粮农民成本,

13、对化肥、农药、用电用水采取优惠措施等,以保证种粮农民收入“三个不低于”:不低于进城打工的收入、不低于或接近从事其他种植业的收入、不低于当地农民平均收入水平,“让种粮农民感到收入平衡,得到真正实惠”。他强调说,政府还要花大力气培育种粮大户,包括开辟绿色通道,为种粮大户专门制定税收优惠项目、奖励措施及支持计划。张晓山委员认为,提高粮食价格是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最有效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对于国家而言,是一个两难问题,不上调粮价,难以调动农民积极性;一旦上调粮价,就会带动生产、生活资料成本上涨,推动价格总水平走高,有引发通货膨胀危险。“从长远来看,我个人一直认为从事种粮农民的收入应当比工人收入要高一些,

14、为什么?他们不仅是生产者,还是投资者和经营管理者,要应付种粮风险,理应得到很高的收入。”张晓山委员表示,提高种粮农民收入和积极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单靠补贴还不够,还需适当调整粮价,让种粮农民能够获得预期的利润,同时,与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结合起来,转移更多的农村劳动力,鼓励和扶持种粮大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对于提高粮食主产区政府抓粮积极性,蒋和平表示,全国的粮食生产不仅仅是主产区的事,更是主销区的事,不能让经济相对落后的粮食主产区来承担全国粮食安全的全部责任。要通过建立财政转移支付的补偿机制,引导粮食主销区拿出部分资金补偿粮食主产区,增加粮食主产区的种粮积极性。他还建议,国家应减少主产区的粮食

15、风险基金配套比例;在不影响播种面积的情况下,允许主产区适当发展高效农业;主销区建立粮食生产补偿、种粮耕地建设基金,在主产区合作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和投资建立农业生产企业,帮助主产区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和提升农业科技人力资本建设等。“还可以考虑建立粮食消费税,根据消费粮食多少,缴纳税费,一方面可以让大家形成爱护粮食的习惯,另一方,可以将部分税收收入用于支持粮食主产区的发展,动员社会力量,确保粮食安全。”蒋和平表示。改革粮食流通体制作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流通领域必须是高效、畅通。就当前而言,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国有粮食企业尚未完全丢下历史包袱,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到位,发挥主渠道作用缺少必

16、要的政策支撑;地方政府实施粮食宏观调控的手段和动力不足,粮食价格支持体系不健全;粮食市场体系和物流体系建设滞后,粮食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大多数粮食企业规模小,经营方式还比较传统、粗放,与外商投资企业相比,国内粮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较弱。产粮大省吉林省就“十二五”粮食流通向国家提出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缺乏长效稳定的玉米价格保障机制;二是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粮食生产发展,如收储能力、仓房储存能力及烘干能力的缺口都较大;三是物流市场建设与粮食生产发展不适应,粮食市场建设规模小,监管弱;四是农户庭院储粮损失消耗严重等。如何妥善解决粮食流通领域突出的问题,实现“藏粮于市”?受访粮食问题专家指出,要把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粮食快捷顺畅有序流通,发展粮食流通产业;另一方面坚定不移地规范和加强宏观调控,合理调节粮食供需,引导粮食资源实现合理配置,规范粮食经营行为,维护粮食正常流通秩序和价格基本稳定。 走出“国门”,加强国际合作“这几年,我感觉国家重视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