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竞争领域国有经济战略退出的理论思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0370849 上传时间:2017-10-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竞争领域国有经济战略退出的理论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对竞争领域国有经济战略退出的理论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对竞争领域国有经济战略退出的理论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对竞争领域国有经济战略退出的理论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竞争领域国有经济战略退出的理论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竞争领域国有经济战略退出的理论思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战略退出的理论思考纪玉山 高有福(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012)内容提要:加入 WTO 和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 为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提供了新的背景。在国有经济退出竞争性领域的过程中,应把握有利的时机,确定合理的退出程度,选择恰当的退出方式,加快国有经济退出的步伐。关 键 词:国有经济 退出程度 承接主体 退出方式“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方针已被学术界广泛接受。 “十六大”报告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出发,在总结我国近五年改革发展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级行使产权的问题,并指出:“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

2、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 ”这一决定再次表明了国有经济从竞争性领域逐步退出的决心,并将加快退出的步伐。本文以此为背景,就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退出程度”和“退出承接”问题进行探讨。一、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战略调整背景的变化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以及我国正式加入 WTO, 特别是 “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格局,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号召日益深入人心,使我国在特有经济结构下的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背景发生了深刻变化。首先,知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信息、技术、管理、创意等知识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由于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

3、生产要素,它与一般生产要素有许多不同特征,如:广泛的渗透性和极强的外部溢出性、可重复使用与不可消磨性、累积增值性与可再生性、私有性与不可剥夺等特征,因此,如何创造出能使知识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制度安排,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对此, “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 “海内外各类投资者在我国建设中的创业活动都应该受到鼓励。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 ”这为充分发挥技术、管理等知识的作用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制度保障。其次,加入 WTO 把我国经济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经济结为一体。 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来审视和判断国有经济的战略整

4、合。目前,世界经济正面临一场新的战略大调整,产业升级、战略联盟、兼并重组浪潮愈演愈烈,国际化、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任何企图游离于战略联盟的锁国政策,都会给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损失。特别是中国经济二十多年的持续高增长,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和警觉,发达国家的资本正像潮水般涌向中国,来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机会和收益。再次,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国有经济战线过长、运营效率不高、整体效益太差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从制度层面上考察中国的国有企业比其他国家的现代企业更为严峻地存在着委托一代理问题,而且解决的难度相当大。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责任不对等。

5、其根本原因在于“所有者的缺位” 。如果不在制度上进行彻底改革,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就会被断送。最后,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退出的效果已经得到实证, “十六大”的召开为加快退出步伐提出了新的要求。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必要性,不仅可从产权经济学或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出发进行规范分析得出,也可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出发通过实证分析得到。考虑我国向外资出售国有企业、推行高层管理者收购及股票期权分配的历史极为短暂,相关时间序列的样本过于短少,不宜进行回归分析。但是,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为我们把广东、上海、浙江、山东、辽宁,直至内地落后地区作为同一地区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横断面分析提供

6、了绝好的素材。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发现,国有经济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程度,与经济发展的水平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国有经济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程度越高就越有利于经济发展。很显然,要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资产的退出步伐。二、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战略退出的程度分析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应起主导作用,但从资产比重上看不应该是主体,否则市场机制不可能成为配置资源的基本力量。据统计,截至 1998 年底,我国工商企业的资产总额中,真正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国有资本实际上不足 3 万亿元, 遍及从饮食店到远程导弹生产等几乎

7、所有的工商业领域,分布与包括小造纸、小纺织、小啤酒、小机械等在内的 29.1 万户工商企业之中,平均每家企业所拥有的能够真正用于生产经营的国有资本数量,仅有 1000 万元左右。这种广泛分布的国有经济,削弱了国有经济的素质和竞争力,使之难以真正起到主导作用,对整个资源配置的效率造成严重影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要求的微观经济制度基础构成严重的威胁,必须进行结构性重组。因此,在我国 196个经济部门中,除了涉及国家安全的军工、造币和公共投资领域(公共品领域) 、自然垄断产业以及具有战略地位的高新技术产业外,其他竞争性产业国有经济原则上都应逐步撤出。主要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

8、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普通机械制造业、农林牧渔业、机械制造业、医疗器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及其它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日用电器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用品制造业、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建筑业等。据有关学者计算,我国自 1985 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以来,到 1995 年,国有企业资产占全社会资产比重大约下降了 20 个百分点以上,平均每年下降 2 个百分点以上。如果按这一趋势发展下去,到 2010 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建立时,通过将目前占全社会企业资产 60多比重的国有企业资产中的一半,即中小型国有企业逐渐“卖”出

9、,整个国有企业资产占全社会企业资产的比重大约将保持在 33左右,各种集体、股份等形式的非国有的公有企业资产比重为 38左右,各种非公有经济资产比重达到 29左右。即使是在上述这些竞争性行业中属于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特大型骨干企业,也不应是国家独资的国有制企业,对其要实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且要进一步强化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中央和地方分级行使出资人职责的制度。这样看来,到 2010 年,国有企业资产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到 30以下。尽管如此,这仍然是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是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结构,符合整个国有经济战略重组的目标。三、关于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战略退

10、出的“承接主体”问题在分析“承接主体”问题之前,首先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解决“靓女先嫁”还是“丑女先嫁”的问题。既然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原则上要退出,要非国有化,也就是说作为“女儿”迟早要出嫁,当然是要“靓女先嫁” ,哪一个企业能转让的社会成本低就先转让哪一个。越是好的企业越有市场需求者,成交快、交易成本低、转让价格高。只有先卖好的企业,才有可能通过出售产权置换必须的改革成本,如安置离退休人员、解决下岗就业、安排医疗保障等方面的费用。同时,先卖好企业,卖出好价钱,也才有可能集中部分财力改造和提高属于中等状况的国有企业,然后再将其卖出,为进一步处置差的企业筹集部分“退出成本” 。反过来,如果从差的企

11、业开始卖,迟迟难以成交,不仅交易成本高,政府往往要给买方以种种优惠,甚至会倒贴一笔支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贻误了时机。因此,当前在“退出”的指导思想上要推广广东顺德县八十年代后期就已经实行的“靓女先嫁”经验,利用近年来外资大举进入中国和非国有经济迅猛发展的契机,稳步推进向外资、民营企业等非国有投资主体出售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和转让国有大型企业部分股权的改革,不求所有,但求所在。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外国产业资本进入我国的步伐将加快。因为我国在部分产业领域有着一定的比较优势,比如说传统制造业等。而且,由于我国政治稳定,投资回报率高,所以,我国目前又有着资本的“洼地效应” ,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产业资本进

12、入我国产业领域。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外资进入我国不再满足于小打小闹的加工贸易的形式,行业性的购并(业界称为横向购并)与上下游产品链的购并(业界称为纵向购并)将成为外资进入我国的主要形式。特别是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发育已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已具有了股权投资的可能性。股权投资有利于缩减产业投资的生产周期,因为通过股权收购后,可以直接利用当地的资源进行生产、销售,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股权收购某一行业的龙头企业之后,能够迅速在行业内站稳脚跟,且能迅速把握着我国某一行业的发展脉络。而直接投资则需要重新征地、购置机器等环节,这种投资方式时间周期较长,难以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所以,外资进入我国产业领域将会更多地

13、选择购并形式。因此,可以预期的是,股权式的外资购并将成为外资进入我国的一个新的方式。随着更多民营企业入主上市公司和参与国有中小企业的改组改制,不仅为国内证券市场注入新的活力,而且还将加快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退出的步伐。一方面,采取协议转让的方式把国有股转让给民营企业,既可使原来过分集中的持股结构得以分散化,又将促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从而提升上市公司业绩。在当前产业结构大调整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入主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对原有公司不良资产的剥离,注入优质资产等方式,给许多失去成长性的传统企业带来新的活力,使公司在转型后业绩出现大幅增长。另一方面,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零出售”或“整体转让”的形式,向非公

14、有制经济主体出售国有中小企业,并把切实保护民营企业权益作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加大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探索适合国有大型企业特点的企业经营者激励方式和股票期权分配制度,把国有企业的资产逐步转让给内部职工。在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监督、约束机制逐步完善的基础上,通过试点逐步形成包括年薪制、持有股权、股票期权、补充商业保险等多种形式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制度。国外的实践证明,股票期权分配制度和员工持股计划(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s,简称为 ESOP) ,不仅是对国有企业经营者和职工较为有效的长期激励制度,而且还能够减持国有股,成为国有资产退出的途径。自 5

15、0 年代员工持股计划在美国问世以来,它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美、德、法、英、日等西方国家都把员工持股制度作为重新安排产权的一项重要措施加以实施。由于职工持股具有非流动性(或有限流动性)特征,不可以随意转让,只能在员工退休或离开企业时由企业购回,这样可以避免企业员工只注重股份转让收益而放松对企业发展的关切。员工只有在企业长期工作并做出贡献,才能得到较高的股份收益。从国内的实践看,湖北省襄樊市用“动态股权制”来解决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不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且从长远看,也可以是一种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渐进的、有序的退出方式。此外,还应大力推动高层管理者收购所在的企业,即 MBO 方式。 广东、上

16、海近年来的经验已经证明,MBO 方式极有可能成为我国竞争性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的主流方式。因为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先进的生产力一定是以科技、管理为主体的知识型生产力,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管理层的价值越来越高。管理者收购过程是知识、管理等要素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分享企业的增长利益,在这个过程中盘活存量,分享增量。从不承认管理作为生产要素到承认管理者的价值,从不承认管理者应该拥有股权到现在承认管理者有可能控股企业,这本身是重大的社会经济变革。即使管理者只是拥有 35的股权,但管理者持股本身就预示着已经进入了管理者收购的过程。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中,我国各地区、各企业采取了多种退出方式,已经取得了一些国有经济从竞争性领域战略退出的经验。同时,我们也要充分地认识到,加快退出步伐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如资本市场不健全、职业经理人市场不成熟、再就业问题困难重重、社会保障系统尚未形成,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不规范等,使得各种退出方式的实施面临着诸多困难。在我国东部发达省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市场机制相对成熟,国企所占比重较小,非公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