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课标分析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所以教学目标设定为: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2.知识和技能: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3.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将课堂最大化的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掌握文言词汇,朗读全文,体会本文语言特点,此为教学重点;扣住文眼“痴”字做文章,创设富有活力的开放型课堂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的八年级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主旨,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定为教学难点。
《湖心亭看雪》教材分析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内容之一本单元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古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知识积累《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山水小品文,出自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之手作为本单元最后一篇文言文,骈合了郦道元、苏东坡等人的高尚情操与朴素文风集束一股凛冽的古风古韵来陶冶学生的思想和情操培养学生的古文素养和体悟能力,在前几篇文章的基础上起着深化勾连的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2.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本文语言精练传神,结构精巧典雅;笔墨写意自然,字里行间又隐隐散发出谈谈的忧愁和故国之思。
纵观全文叙事是行文的线索,写景是表现的重点,抒情是内在的支撑三者自然而有机的结合,让我们在欣赏其雅致优美的散文形象的同时,又有一层梦幻般的轻愁迎面飘来,从而使得文章的意境深远而朦胧再加上文章简洁婉约,读来不禁让人心驰神往,拍案叫绝!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多形式诵读作为本课的重点,把了解写景这种白描手法作为本文难点本节课为新授课,授课时间为1课时《湖心亭看雪》学情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编为五课这些作品都在描写自然山水之美中,融入了作者的细腻情思,是人与自然的交融,是人与自然的对话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山水景物的感悟能力、欣赏能力更重要的是体会“景为情设”的写作特点帮助学生在掌握写景的写作特色之上,是学生抓住重点词、重点句感悟文中所抒发的感情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古文的基础,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学生在学前回顾自己积累了那些描绘美景的语句以及掌握了那些写景的方法:并合理使用学校图书馆里的资料来整合自己所需资料。
所以本节课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湖心亭看雪》测评练习一、基础部分1.解释加点的词1)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2)是日,更定矣________(3)惟长堤一痕________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________(5)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 (6)及下船________(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解释加点的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一:上下一白________ 长堤一痕________更:是日更定________ 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是:是日更定________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二、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4-8题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4.填空:张岱,字_______,号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籍贯)人有著作《_______》和《________》等5.分析“绝”字的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1)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部分采用了_______和__________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8.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二)阅读下文,完成9-15题。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花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意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9.选出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 )10.翻译句子1)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2)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3)月景尤不可言 11.文中描写西湖春景、月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12.本文最后一句话中的“此乐”是什么意思?“俗士”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用这句话结尾? 13.具体描写“一日之盛。
为朝烟,为夕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14.从文中找出原句,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15.用现代汉语描绘下列景色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参考答案:一、1.(1)全 (2)这,在此意为“那” (3)只有 (4)罢了 (5)名词作动词,客居,作客 (6)等到 (7)哪 还2.(1)湖里哪能还有这样的人!(2)不要说相公痴情,还有跟相公一样痴情的人!3.一:全 一道更:及时单位 更加是:这 判断动词4.略5.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6.(1)具体写看雪的时间、地点、装备和雪景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2)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3)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7.不多余这是辟出另一境界,让人有一种喜逢知己的感觉属侧面烘托,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8.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二、9.A10.(1)我当时被桃花之美迷恋,竟然不忍心离开湖上2)绿柳如烟,桃花似雾,一片浓艳,长达二十多里3)月光下的美景尤其不能用言语形容11.春景:今岁春雪甚盛……尤为奇观,由断桥至苏堤……艳冶极矣月景:月景尤不可言……别是一种趣味12.“此乐”指游湖赏景的乐趣俗士”暗指忙于功名利禄而没有雅兴的人作者用这句话结尾,是为了抒写自己游湖赏景的乐趣和体会,表达自己寄情山水,愤世嫉俗的感情13.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chōnɡ)末下,始极其浓媚14.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15.略《湖心亭看雪》评课记录郭老师的课堂特别注重了文本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恰如其分的课堂引领,使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首先,导入精彩,展现了生老师扎实的语文功底,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们在老师的引领下带着饱满的热情开始了本课的学习其次,课堂环节完整、流畅,训练有梯度导入课文后范读课文,体现出教师诵读的完美示范作用,可见郭老师的朗诵功底之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