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做好灾区灾后重建时期维稳工作的思考.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476127 上传时间:2019-10-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做好灾区灾后重建时期维稳工作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做好灾区灾后重建时期维稳工作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做好灾区灾后重建时期维稳工作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对做好灾区灾后重建时期维稳工作的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对做好灾区灾后重建时期维稳工作的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做好灾区灾后重建时期维稳工作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做好灾区灾后重建时期维稳工作的思考.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做好灾区灾后重建时期维稳工作的思考5.12汶川特大地震,山崩地裂,破坏极其严重。剑阁属于此次地震的重灾区,是全省18个重灾县市之一。随着灾后过渡安置工作的结束和灾后重建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由于灾民心态的变化,各种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各项灾后重建政策与落实过程中各类问题的出现等,相继导致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纷纷凸显,给重建家园工作带来较大负面影响。笔者试图从灾后重建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及其对策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为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推进,为实现省委、县委、提出的“三年重建,两年基本完成”的工作目标,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参考。一、影响灾后重建社会稳定工作的因素1.1对房屋

2、毁损等受灾程度认知水平的差异而引发出一系列矛盾阿坝州汶川5.12特大地震极重灾区和重灾区,均属羌藏民族聚居地。其民居结构90以上是石木结构;在建房选址时,多依山而建,无设计图纸,更谈不上科学的建筑结构,防震问题几乎未作考虑。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多为就地取材,极少使用钢材、水泥等标准建筑材料。因各乡各村泥土的粘度、石块的硬度与形状,没有进行地质勘测,房屋基脚未做好技术性处理等实际情况,地震灾害后要对受灾民房进行鉴定;因无相关资格的机构和人员而无法进行。在各村受灾民居损毁程度的认定上,仅凭经验和感观,主要根据群众意愿进行判断,评定为可以居住、加固后可以居住和不可以居住三种情况。这样没有确切科学依据的

3、认定,就会造成对房屋损坏结果没有科学认定或认定依据不充分的局面。因灾民抱有损毁认定越严重,国家资助就越大的主观想法,故而彼此之间相互说服不了,据此产生矛盾,并由此给灾后重建包括政策的落实,公共设施的建设,公益性劳动的参与等产生重大影响。1.2因对国家灾后重建相关政策的落实求平均倾向而产生矛盾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以后,国家为帮助灾区人民度过难关,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先后出台了包括应急阶段各类救灾物资的发放;三个月临时生活救助,对生活特别困难的群众延长三个月的生活救助;各省对重灾区对口支援以及在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生活等各方面,诸如: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各种政策支持。这无不体现党和政府对

4、灾区人民的关爱,无不体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对此灾区的大多数老百姓是心怀感恩的,但是有部分灾区群众却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把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和关怀作为与党委政府讨要资金和物资的砝码。一些获救群众从感恩转变为对今后生活的担忧而滋事。比如:在实施三个月临时生活救助灾民登记时,就出现了已经离开原籍或长期在外务工,地震时又不在灾区,当知道国家的相关政策时就纠缠、上访乡镇和县级部门的情况,其真实心态就是求平均的心态。在灾后重建中,诸如房屋重建时若单纯以户籍、人口数或以住房多少为参数不综合考虑其它因素进行现金补贴时,就可能会出现在加固后可以居住的房屋的户主要以重建居住民房为借口而力求多获取资金补贴等

5、各种矛盾纠纷。1.3因灾后重建对土地的使用而产生矛盾震后一是房屋损毁严重;二是基础设施,尤其是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在恢复重建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土地的调整使用,甚至农业承包土地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因与房屋的距离,土地品质的优劣,长期共处过程中积累的矛盾,基础设施尤其是水、路等的通达程度或者是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都可能产生大量的矛盾纠纷。1.4因地质灾害等次生灾害而引发矛盾震后因滑坡、崩塌、泥石流、滚石多发,极易引起各种矛盾纠纷。一是部分乡镇村组地质灾害点多面广,次生灾害隐患大,灾民情绪紧张,十分恐慌,存在矛盾隐患。二是部分村组因遭受灾害和生存条件极其恶劣,不能在原

6、址上恢复重建,必须在县内或其他地方异地安置;因老百姓故土难离,或对拟搬迁地各方面的担忧而存在矛盾;甚至有越级上访或群体上访等可能性。三是因次生灾害造成恢复重建过程中建房成本增加,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加大,老百姓的期望值与实际建成结果有差异等,易引发社会矛盾。1.5因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产生矛盾震后由于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口支援省市的工作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将很快进入高潮期。随着建设资金的注入,各项目要开工建设,首先涉及的就是征地问题,我们地震灾区属高山峡谷地区,陡坡多,平地少;荒地多,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少;人口集中地区更是土地矛盾尖锐。在此种情况下,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因土地而引发的矛盾就较多。在基

7、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还涉及到利用人力资源的问题,附属工程建设的问题;原有公共基础设施和道路、引水、电力设施等的使用问题;原材料及其产品的销售问题等,都极易引发社会矛盾。1.6因震后心理障碍而引发矛盾地震以前,灾区人民过着富足而平稳的生活。虽然处于高半山区的老百姓相对来说环境艰苦一些,文化生活枯燥一些,但安居乐业,心存幸福之感。天灾突袭,猝不及防,几十年艰苦努力建造的房屋没有了;原来和谐美满的家庭成员突然伤亡;原来青山绿水,开门就是风景如画的美好生活和家园面目全非;再加之对未来生活的焦虑,都将使部分灾民产生震后心理障碍,在生产生活中若处置不当,容易引发社会矛盾。1.7邻里、家庭生活等易引发矛盾邻里

8、纠纷、家庭矛盾历来存在。但灾后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在灾后重建过程中,邻里之间因土地、采光、道路以及生产中过道、灌溉、农产品收获等诸多方面的需求问题均易引发矛盾。在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子女就学、老人赡养、房屋建设、务农打工、家庭琐事等,都因灾后人们的一些心态变化而易引发矛盾。二、保持灾后重建过程中社会稳定工作的对策建议灾后重建工作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是一项关乎灾区人民尽快步入正常生活轨迹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一项关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庞大的系统工程。此项工作必须上下一体、齐心协力、实事求是、科学高效,才可能尽早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年重建,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此项工作涉及社会的方

9、方面面,灾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基础,是内部动力;国家扶持、对口支援是强大的外部拉动力,但良好的社会环境、稳定的社会秩序是基础,更是保障。2.1、强化基层组织作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关键在于培养基层组织在农村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核心力、凝聚力和影响力,重点是通过基层组织的作用,把握正确的政治、舆论导向,抓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使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各种法律法规在农村基层得到有效贯彻。有没有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关键时候用得上,敢于攻坚破难的党员干部队伍,对于推进几基层组织建设,维护社会稳定都是至关重要的。要紧紧围绕并服务于发展与稳定的大局,从

10、抓班子、整作风、带队伍入手,强化农村党支部的核心作用,以“三级联创”、“三培两带”等党建载体,通过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的队伍建设、作风建设和各项制度建设。使村级组织运作形成规范、民主、团结的工作局面;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务实、廉洁、公道的形象;党员、干部、青年团员、民兵等队伍健康有序发展、切实发挥作用;进一步融洽干群、党群关系,将基层组织建设成为来自群众、服务于群众、党组织满意、群众信赖的基层战斗堡垒,为营造农村灾后恢复重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2.2准确把握政策、严格依法行政在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国家已经并将继续出台大量的优惠政策来扶持和资助灾区人民。这必将加快地震灾区恢复

11、重建的步伐。首先各级政府要宣传好、解释好各项政策的目的意义、适用对象、实施程序以及政策实施后应达到的社会效果;其次,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必须坚持标准、严格依法行政,保证政策实施过程的公开、公正、公平,保证政策的严肃性;其三,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尤其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真心为民,真情为民;其四,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必须必须遵循“有权就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查处”的行政执法基本准则。按照政策内涵,规范实施程序,真正把政策用好、用活,促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又好又快地进行。2.3把握舆论导向,引导群众自力更生报刊、杂志、电视、广

12、播、互联网等各类宣传媒体,应当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大力宣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新闻工作者应像抗震救灾难点应急抢险阶段那样不畏艰险,真正深入到灾区一线去发掘先进典型,形成强势的宣传报道氛围。宣传那些不等不靠、自立自强的先进人物;宣传那些因地制宜,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思路清晰,狠抓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的先进做法。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2.4、满腔热情地解决灾区人民恢复重建中的实际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对群众工作的要求,把实现和维护灾区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和根本

13、出发点。要始终关心灾区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特别是努力解决房屋重建,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灾区增收,解决恢复重建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把工作重点放在受灾严重的乡村,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先天不足的高半山区。切实解决好灾区恢复重建过程中灾民的基本生存保障等现实问题,维护好社会稳定。2.5妥善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灾民切身利益的矛盾,保持安定团结的稳定局面。灾区各级组织要深入调查研究,将矛盾纠纷的排查和化解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狠抓落实。要注意层出无穷和千变万化的情况,深刻分析深层次原因和发展趋势,深挖深层次目的与企图,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及时解决关系灾区人民工作、生活和恢复

14、重建等各种实际问题。要作到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灾区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就要切实做到:一要保持工作的前瞻性,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妥善处理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努力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清除在萌芽状态,二要以我县已经建立的人民调解的“县、乡、村”三级网络体系为基础,以各乡司法所、综治机构为依托,以村级“说事制度”为平台,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县”,确保灾后恢复重建社会稳定。2.6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群众法律素质。今年是“五五”普法实施的第二年,也是关键的一年。经过四个五年普法规划的实施,经过二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群众的法律意识,法律素质不断提高;依法办事,依法保护自身合法

15、权益的能力在增强,但是在遇到具体问题,尤其是涉及到利益问题时,只讲权利不尽义务等不正常现象依然没有根本扭转。此次5.12汶川特大地震和恢复重建过程中涉及到建筑质量责任,灾后输出劳动关系,未结债权债务,房屋因地震受损等大量法律问题,牵涉土地、建设、物权、民事及行政等诸多法律事务,加强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尤为重要!灾区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应发挥好主观能动性,多筹并举,多部门互动,多平台开展,形成大宣传、大普法教育的格局。要着力探索法制宣传教育的有效途径,并将工作落到实处,不断提高灾区群众的法律素质,为灾后恢复重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2.7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改进

16、社会管理、保持良好社会秩序。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依靠人民群众,综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解决社会治安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预防违下法犯罪的发生。实践证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因综合性强,所以更需要多管齐下,才能效果明显。在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中,应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到基层,充分发挥各级综治机构,两所一庭、调委会、治保会等组织作用。层层真抓实干。要抓紧、抓好平安乡镇、平安村组、平安小区及平安户等平安创建活动。搞好综合治理,积极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消除不安定因素。对各类违法犯罪分子,坚决依法给予惩处,确

17、保灾区恢复重建中社会秩序稳定,确保社会长治久安!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卫生事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ources, protection of drinking water sources in rural areas by the end of the delimitation of the scope of protection, complete with warning signs, isolating network protection facilities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