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农书考略-南宋农业史.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304456 上传时间:2019-10-06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1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宋农书考略-南宋农业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南宋农书考略-南宋农业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南宋农书考略-南宋农业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南宋农书考略-南宋农业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南宋农书考略-南宋农业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宋农书考略-南宋农业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宋农书考略-南宋农业史.doc(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宋农书考略(一)南宋农业史第四章第一节(一)方健宋元史论 北宋南宋 农业、农村、农民 南宋农业史论著选载170第四章 南宋农学遗产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举世罕有甚匹的农业文明。其结晶或载体,即为古代农学,又称农业遗产。这主要包括农书、涉农诗词文及大量历代相传的农谚等,是古代农民和知识分子共同创造的亟待总结清理的精神财富。其中最重要的即为古代农书,在我国近代实验农业和现代高科技、生态农业兴起以前,成为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和农业科技水平的总结和体现。农书,迭经历代传刻而广泛流传,对历代农事实践又有指导意义,並在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刘瑞龙正确对待中国的农业历史遗产1一文曾指出:“

2、农学遗产,不仅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天搞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必须珍视、利用、借鉴的宝贵财富。我们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总结、整理、继承和利用这份遗产。”正是他和前农业部长何康的远见卓识,才有了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的编纂和出版。南宋是农学遗产极为灿烂丰富、十分辉煌的时代。过去评价不高,被误认为似乎只有陈旉农书,是书甚至也未能列入古代“四大农书”之列2。其实,即使就农书而言,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实用性之强,也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今试据有关史料作一概略的考察。第一节 南宋农书考略古农书,一般指古代中国传统农业科学技术、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著作。宽泛而言,还包括时令类、类书类、谱录类

3、及水利类、兽医类等相关著作。今以王毓瑚先生中国农学书录(农业出版社1964年版)3的收录范围为参照,对南宋农书作书目解题式的考察,尤注重前人从未涉及过的农书或前贤今人虽已著录却有误解或需补充的农书。宋代茶书笔者已有考证4,今不再重复。(1)农书 三卷,陈旉(1075?)撰。今存。陈旉,自号西山隐居、如是庵、全真子。是两宋之际居无定址,躬亲农圃、自食其力的饱学之士。熟悉六经及诸子百家、释老之学,尤精于易。惟务读书,不求仕进。其生平,略见是书洪兴祖(10901155)序、跋。本书乃其晚年隐居真州(治今江苏仪真)时所撰。乃总结江南农业生产技术经验的开创性著作。全书凡22篇,其中:卷上14篇,讲述种田

4、,尤详稻作;卷中3篇,论耕牛及其疾病防治(宋称牛医等兽医为医兽);卷下5篇,专论蚕桑。是关于鱼米之乡颇有理论建树的农学专著。其所创导的“地力常新壮”理念,是我国古代最出色的农学理论之一,这是他在针锋相对驳斥了地愈种愈薄的流俗之论后提出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观念。陈旉提出:只要注重施肥,投入充分的人力,对土地勤于经营管理,土地不会越种越薄,而会地力“常新壮”。体现了天地人三才相维的哲学理念,是生态农业观念的朴素萌芽,是最值得珍视和总结的农学遗产之一。近年来,出现对农书及陈旉的研究热绝非偶然。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宋代南方水田形成深耕、细耙、再耖的整地技术,辅之以绿肥作物的种植,广辟各种肥源,种地、养地相

5、结合;形成了一套精耕细作的耕作技术,即使一年二熟、三熟,也创造了地力连作而长盛不衰的佳话,保持长期稳产高产的奇迹。这种卓越的思想,至今仍闪耀着熠熠光彩,也令农书赢得了世界声誉,被译成多种外文。其他不乏精采的内容尚多,已在本书下章农业科技耕作技术一节有所论述,此勿赘陈。本书乃陈旉晚年撰成,绍兴十九年(1149),他持书谒见时知真州的洪兴祖(10901155),洪氏博学多闻,精通经史,读后诧为奇书,旋即为其刊刻于郡斋,并附真州劝农文,而广为散发。但陈旉对这一初刻本极为不满,于绍兴二十四年(1154)元旦自跋云:“当时传者失真,首尾颠错,意义不贯者甚多;又为或人不晓旨趣,妄自删改,徒事絺章绘句而理致

6、乖越。”因而“取家藏副本缮写成帙”,以待有识之士镌刻新版以广其传。绍兴始刻本后是否另有宋刻本行世,今未得其详。但六十年后的嘉定七年(1214),时知高邮军的汪纲取陈旉“农书一帙”,与秦观蚕书合刻,后又附楼璹耕织图诗,并录其孙楼洪镌石题识称:嘉定庚午(三年,1210),楼诗刻石于郡,而汪纲刻二书时附楼诗而并刻之,成为极具特色的嘉定本5。这一农书、蚕书、楼璹耕织图诗的三合一宋本有幸流传至今。迭经嘉兴项氏、泰兴季氏(有“项靖之印”、“季振宜藏书”等印记各二枚)收藏,今仍藏台北,见天禄琳琅书目卷二著录6。农书,明初收入永乐大典,后被四库全书编入(据大典辑本),成为通行之本。明代传本渐稀,清代则被鲍氏知

7、不足斋丛书等多种丛书本收入。今流传较广者为农业出版社1956年据鲍廷博丛书本重刊的排印本。同年,农业出版社又刊行著名农史学家万国鼎先生的陈旉农书校注。杨德泉与万国鼎是最早对农书进行研究的学者,其后的研究成果基本上未脱其窠臼,不过更细密化而已7。也许是陈旉以前的农书极少有论述江南水田地区农事经验者,故陈氏自序中对齐民要术、四时纂要等主要论述旱田耕作经验的农书讥贬过甚,乃至称之为徒托“空言”,欺世“盗名”(见陈氏自序),未免自视太高而损人太过分。但是书对江南地区推广两熟制耕作制度确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编者批评此书“虚论多而事实少”,同样是有失公允的偏激之词。此与上述二书原为针对不

8、同地区的农事而述,在评价时自不可一概而论。(2)陈氏农书 三卷,陈克己(字胜私)之父撰。已佚。此书仅见朱熹诗注中提及。朱文公文集卷七戏赠胜私老友:“乞得山田三百亩,青灯彻夜课农书(自注:胜私先侍讲尝著农书三卷)。”今考文集卷九诗送碧崖甘叔怀游庐阜(三首)跋文称:“有陈胜私在九叠屏下田舍”云云,则知其人陈姓,时隐居庐山农耕。其父北宋末或南宋初曾官“侍讲”。检点校本朱熹集人名索引(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0册第387页),此人乃陈克己。核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编卷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页680681)略同,并注出陈克己字胜私的史料依据,皆是。但却未注意朱子诗注中“先侍讲”三字,误断为即

9、陈旉农书,而陈胜私似乎也成了陈旉之子8。无独有偶,楼钥(11371213)攻媿集卷六二回陈胜私先辈(屺)启亦云:“父书素读,天分更高”。“古事今事,问无不知;儒家道家,应皆如响。”可见其为饱学之士,年令比楼钥略大,又称其人乃陈秀公(升之)裔孙而侍讲之子。其父侍讲与楼钥仲舅汪大猷昔为交游,而与楼钥则失之交臂,缘悭一面。今幸与其哲嗣胜私定交,两人也堪称世交,故以“先辈”称之。显然,楼钥文中的陈胜私与朱熹诗文中所及乃同一人无疑。但令人费解的是其名却为陈屺,当然古书竖写,有可能“屺”乃“克己”两字之形近而讹;另一种可能是其原名克己,后改名为屺。因书阙有间,已难确考。关键在于其父“先侍讲”之名,虽两宋之

10、际陈姓为侍讲者有十余人之多,但却无一可确证为胜私之父。楼钥称胜私乃陈升之(10111079)裔孙,今考升之有二子:闶、闳9,则此侍讲应为闶、闳之子孙,其生活的年代似应在南宋初。周紫芝(10821155)太仓稊米集卷一一奉圣山中邂垢忻师相与话十年旧事为之惘然二十一日同游陈侍讲附子园偶作此篇诗末四句有云:“倦客来看栽药圃,先生昔侍讲经筵。人间作计无多子,也合归耕种谷田。”从诗中所述,似乎即撰此农书的陈侍讲,惜仍未能得其名。朱熹晦庵集卷三四答吕伯恭书云:“靖康间,有处士陈安节召对,授通直郎、崇政殿说书者,今史录中有其事否?幸子细批喻。其子弟见属叙述,以不知其本末,不敢作也。”这里所说的陈安节10,亦

11、疑似为作农书三卷的陈侍讲11,却同样无法确证。因此,这一农书的作者只能确定为陈胜私之父,其真实姓名遍考未得,以俟博洽,但非陈旉却可断言。书已佚,内容也无从得知。(3)农书 三卷,陈峻撰。已佚。峻字景文,平江府(治今江苏苏州)人。是书“辑六经中所载农圃之事,参以田牛、蚕桑等为此编,以补史记之阙。谢艮斋谔为之序12。”据正德瑞州府志卷五记载,陈峻曾任筠州司理参军,疑为同名之另一人。而陈淳(11591223)北溪大全集卷五祭陈景文有云:“日饬十亩之园而蔬果之是植也,藏修游息于是而悠然以朝夕也。”“昔与子相聚隆兴迨今盖三十余年,而尊德乐道之诚如一日也。”这首真挚感人的祭文中所述之陈景文或即农书作者陈峻

12、。从陈淳文中“父事之”云云,则年龄比陈淳大,而又学问极好,能使朱熹高弟服膺终生。其卒当在南宋中期。作序者谢谔(11211194),字昌国,号艮斋。临江军新喻(治今江西新余)人。官至御史中丞、权工部尚书。有艮斋集40卷等著作多种,皆佚13。谢序今亦无存,约略作于淳、绍间(11741194),则陈峻农书之成,当晚于前二种陈氏农书,十分巧合的是同为三卷。(4)农书 刘清之撰,卷数不详。仅见宋史卷四三七本传著录。刘清之(11341190),字子澄,号静春。临江军新喻人,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尝从学于朱熹,历知宜黄县,通判鄂州,权发遣常州、知衡州,终官知袁州。撰有文集等多种著作,今存者仅戒子通录

13、五卷。事具朱文公文集卷八七祭刘子澄文、宋史本传等。其农书已佚于宋,雍正江西通志卷五小传著录,显据宋史无疑。(5)务农书 作者、卷数未详。仅见陈造江湖长翁集卷二东小留四首(之二)著录,其诗及注云:“西归新得务农书(原注:是书得之归州)。”此书未见宋代书目及前贤今人提及,已久佚失传。(6)禾谱 陆游撰,已佚。见陆游诗:“身尝著禾谱,儿解读农书14。”陆游晚年退居绍兴山阴三山故居,躬亲农事。尝撰有此禾谱,当是关于绍兴、浙东水稻品种之书。其著书亦事出有因。开禧(12051207)中,曾之谨将其所撰之农器谱和伯祖曾安止(10471090)撰禾谱五卷15一起寄给陆游。陆游为二书赋诗而感到曾氏禾谱仅及北宋江

14、西水稻品种,遂有感而撰此禾谱。陆游此书撰于其晚年,卷数不详。(7)种艺必用及其补遗 各一卷,作者分别为南宋初人吴怿和张福。原书见永乐大典一三一九四。胡道静先生最早从大典中发现是书,并加辑佚,今有校注本行世16,堪称功德无量。但是书印数不多,传本渐稀,知者甚少。胡先生考证,此为南宋末吴怿撰,元初张福补遗;又称是书为元明之际俞宗本(木?)种树书之所本。限于当时的资料条件和检索技术(但时至今日,电子版四库全书等广泛盛行后,仍未见吴怿、张福其人之确据),胡先生此或偶有失考。近年,笔者曾留意这二位作者的生平;又通过对种艺及补遗与琐碎录、种树书的对读校勘,有些全新的认识。首先,种艺必用的作者吴怿,应是南宋

15、初人。张孝祥于湖集卷一九刘嗣立吴怿进书赏转官制云:“先帝信书之成,汝辈共劳其间,可无褒哉!”孝祥曾两为中书舍人,一在绍兴二十八年至二十九年间(11581159);一在隆兴二年(1164)。又考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四修纂上:“绍兴七年(1137),诏史馆编修徽宗皇帝实录”;绍兴二十八年十一月17,“实录院上徽宗皇帝实录一百五十卷。”则吴怿似预修官员之一,按宋制规定,预修官转一官或减三年磨勘(同上引书)。可见张孝祥制词应作于绍兴二十八年。但约略稍早,宋代史料中又出现过一个吴怿18,尽管他与前一个吴怿为同一人的可能性很小,但毕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因为他完全有可能在入仕前后因某种原因而被拘没田产估卖。不论其是否同一人,但张孝祥提到的吴怿,应是种艺必用的作者无疑。其撰书时间约略在高、孝宗之际(约11501173)这二十余年间(说详下)。无独有偶,张福在宋代史料中也确有其人,他是宋孝宗(11631189年在位)时之人,亦可判定其为南宋初人。即种艺必用行世未久,补遗即已完成。据宋会要辑稿职官五四之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