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编青年学基本理论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79320912 上传时间:2024-08-26 格式:PPT 页数:239 大小:1.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编青年学基本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239页
一编青年学基本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239页
一编青年学基本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239页
一编青年学基本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239页
一编青年学基本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2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编青年学基本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编青年学基本理论(2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编第一编青年学基本理论青年学基本理论 第一章第一章 引论引论 一门年轻的科学一门年轻的科学 青年学青年学 青年期是人的生命历程中发展速度最快、变化幅度最大的年龄阶段,而且因为青年一代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着最深刻最直接的影响。 不了解青年,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青年,便会失去社会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必须把青年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综合性的科学研究。第一节第一节 人类青年观的变迁史人类青年观的变迁史一、人类原始社会中的青年观 在最原始的社会生活中,青年的主要标志是性的发育,其次是体能的优势。原始部落对人的一生中的各种变化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在所有的仪式中,成年礼是其中最重

2、要的。为了使受礼者产生人生质变的深刻感受,在意识中还要经受种种苦其筋骨、痛其体肤的考验,如毁坏门齿、切痕放血、荆条毒打、污秽涂身以及割礼等,让青年人产生一种人生历程的断裂感。原始社会中的青年观,既是朴素简单的,又是充满了神奇色彩的。二、古代农业社会中的青年观 因为封建社会生产方式的特点,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和以宗法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对生产者的要求是经验积累。所以,年轻人绝大多数被排斥在社会重大活动之外。 在整个古代农业社会,多数青年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父为子纲”成为代际关系的基本准则;青年观基本上是消极的,在封建时代,青年始终是不被肯定和重视的。三、近代工业社会中的青年观 青年一代

3、作为新的生产力和新文化的载体,传统社会中父为子纲的代际准则收到猛烈冲击。 科学的青年研究尚未兴起,因而当时人们的青年观仍然是不完全的、不系统的,并未真正解释出人生这一特殊阶段的全部意义和存在价值。四、现代社会中的青年观 青年不再是社会的旁观者、预备队,而是直接参与社会变革与发展的有生力量,他们作为新文化的载体与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主要实践者,在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要想把握住青年,首先必须科学地认识和对待青年。 人们开始逐步地把青年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学对象来进行研究了。第二节第二节 青年理论研究的兴起与发展青年理论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打开通向科学的青年研究大门的先行者,是美国著名心

4、理学家斯坦利霍尔。 青年期它的心理学及与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是最早的青年科学研究著作,也是青年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霍尔在西方享有“青年心理学之父”的美名。霍尔提出 “青春期危机”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和斯普兰格等人又提出了“青年期心理学”。 我国学者沈履于1936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青年期心理学。 早起的青年研究是以心理分析模式为主的。 早期青年研究单一格局 进入20世纪,年轻一代的社会化进程由传统的家庭传习模式改变为学校社会模式。 本世纪所有的青年运动几乎都是在校园中率先爆发的。 战争与和平的反复 ,使青年丧失了足以信奉的人生信念和价值。 青年问题已是一个社会

5、问题,不可避免地引起众多学科对青年的普遍关注。 在研究中分化形成了各种子学科,如青年社会学、青年犯罪学等等。 美国人类文化学专家玛格丽特米德认为,青年并不仅仅是一个心理侧面,而首先是一个文化因素或社会因素。 青年的特征决定于社会的复杂程度,决定于社会在不同年龄组之间所确定的差异以及从一个年龄组向另一个年龄组过度的方式。 青年不再被看做仅仅是一个生理心理变化过程,而是一个社会文化发展过程。 社会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心理延期补偿”理论。 列宁提出:“我们是未来的当,而青年时属于未来的。我们是跟旧的腐朽事物进行忘我斗争的党,而青年总是首先投身到忘我斗争中去。” 毛泽东同志提出:“青年时

6、整个社会中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尤其是这样。” 概括本世纪青年研究的发展,存在着两个相互联系的进步历程:1、青年研究由非科学向科学化发展,在传统的直观判断的经验模式上,建立起理论分析的科学模式。2、与科学化进程相对应,本世纪青年研究出现了学科化发展趋势。第三节第三节 青年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青年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青年的研究对象 在回答“青年学时研究什么的”这个问题上,第一种意见认为,青年学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青年应当成为怎样的人”以及“怎样教育青年成为这样的人”。强调了青年学研究的社会应用方面。 第二种意见则认为,青年学研究的重点并不在于怎

7、样去教育青年,而首先是回答“青年是怎样的人”,也就是研究青年的“自在” 性、“自为”性。强调了青年学研究的基本理论方面。 整个青年科学包括两个基本的理论课题,即命题一:“青年是怎样的人”基础理论 命题二:“青年应当成为怎样的人以及怎样成为这样的人”社会应用方面 第一,青年的发生、发展过程不是一个自发的内部成熟过程,而是一个开放性的、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青年社会化和社会“青年化”的联合过程。 第二,青年的发生、发展规律并不仅仅指单个个体青年的成长过程,而是包括整个青年系统的发生与发展。二、青年学的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必须围绕着青年发生、发展的过程及规律来进行规范。 第一部分是关于青年

8、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部分主要讨论青年个体的成长规律 第三部分则是从横的方向上展开研究,以青年期人生发展的一些基本课题作为研究的范畴 第四部分是关于青年的社会存在方式第四节第四节 青年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青年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一、青年学的学科性质 青年学既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需要运用某些自然科学的研究规范和方法,同时又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必须坚持社会科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是由青年学的研究对象青年的本质所决定的。二、青年学的研究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发展性原则(三)系统分析原则(四)辩证分析原则三、青年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二)调查法(三)测量法(四)个案法第二章第二章 青年发生论青年发生论第

9、一节第一节 青年个体的发生过程青年个体的发生过程一、青年现象的产生一、青年现象的产生 青年的发生存在着生物过程和社会过程两个方面。作为一种生命现象,他的主要标志是性成熟和具有了繁殖的能力;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青年的发生则与社会生活和劳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是直接从社会生产劳动中产生出来的,他们以自己在社会劳动中的独特作用而被社会所发现和认识。 整个青年发生史充分体现了社会生产劳动方式的变化和发展历史,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自然与人、社会与人的本质关系。青年的发生与发展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勇气、智慧和力量,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对人的素质要求的日益提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年作

10、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发生,既改变了社会历史的进程,同时也改变了人类自身发展的方向。二、青年期的形成与确定 在远古时代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成人境界。一个人的(包括心理的、智识的)真正形成,除了个体的发生方面以外,还必须有社会的造就作用。这种作用在古时代主要通过成年仪式表现出来。(一)进行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教育(二)进行性教育(三)进行历史和传统教育(四)进行生产技术与知识的传授 但是,在落后的农业时代,稳定的为时数年的青年期实际上并不存在。这与当时落后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从人的生命历程中划分出特定的青年阶段是在近代社会变革中发生的事。 以卢梭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自由、民主、

11、平等观念为青年期的形成创造了思想前提,工业革命的兴起决定了青年期的根本确立。三、青年概念的变化与发展 现代科学的长足发展使人们对青年做出了种种新的判断和解释,进而提出了种种不同的青年概念。 青年期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现象,它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生童年向成年过度的年龄阶段。 社会对这一过度期的社会化要求和标准决定了青年期的年龄范围及其存在方式,而青年人怎样生活和劳动则最直接地反映了一定社会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方向。 青年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正以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与日俱增。第二节第二节 青年群体的发生过程青年群体的发生过程一、青年群体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近代大机器生产的发展,为青年密切交往

12、提供了社会条件,也给青年带来了一系列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从而形成了共同的特殊利益、特殊需要和共同的社会心理结构,这一切为青年群体的形成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和条件。二、青年学生群体的发生过程 学校教育的普遍兴起,导致了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青年学生群体的诞生。 与西方工业国家相比,中国的国民教育起步较晚。从历史上看,近代中国学生群体的发生是随着新式学堂取代旧学院而出现的,而新式学堂又是伴随西学东渐进程逐步引进和发展的。第三节第三节 青年的发生理论青年的发生理论一、生物发生论(一)卢梭的自然论(二)霍尔的复演论(三)盖赛尔的成熟论二、社会发生论(一)洛克的环境决定论(二)华生和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说

13、(三)勒温的场论三、心理发生论(一)费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二)艾克里森的“新生原则”(三)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四)科尔伯格道德的发展阶段说(五)斯普兰格的人格发展理论四、文化发生论 文化发生论是青年发生理论中一支独特而又新颖的学说,他认为青年的发生是由社会文化决定的第三章第三章 青年本质论青年本质论第一节第一节 青年期人生发展的本质特征青年期人生发展的本质特征一、青年生物成熟与社会成熟的整体统一性二、青年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整体统一性三、青年现实存在与未来前景的整体统一性 青年期由其特定的生物规定性、社会规定性和时间规定性而具有这个年龄阶段所特有的本质属性。青年期人生发展的本质主要表现为青年生

14、物成熟与社会成熟、青年的自我与社会、青年的现实存在与未来前景这三个方面的整体统一性,这三个方面的统一过程展现了青年生命本质的全部内容,也是青年存在与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方向。第二节第二节 青年一代在社会历史中的本质特性青年一代在社会历史中的本质特性一、青年社会地位的本质特点(一)青年社会地位的过渡性质(二)青年时社会矛盾的聚集点(三)青年时各阶段势力的争夺对象二、青年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一)青年社会意识的形成规律(二)青年社会意识的能动性质(三)青年社会意识的超前性质三、青年社会作用的本质特点(一)青年社会作用的积极性质(二)青年社会作用的两重性质第二编第二编青年的成长规律青年的成长规律第四章第四

15、章 青年生理青年生理第一节第一节 青春期的发生原理青春期的发生原理一、什么是青春发育期 青春期是指从人体开始青春发育起到人体生理的全面成熟为止。所以,人的生理成熟后,青春发育期基本上也就结束了。这个年龄在我国大约从1214岁开始,到17-19岁结束。二、青春发育的基本过程三、青春发育的提前趋势 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由于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百余年来,人类青春发育年龄正在明显地提前。这种情况被称做“发育加速现象”。 此外,青春发育的开始年龄、发育速度和程度,在不同的居住地区、生活条件及两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一般来说,生长在大城市的青年比农村青年的发育要来得早而且快。 从性别差异来看

16、,女性要比男性早发育一年半左右。第二节第二节 青春期的生理特征青春期的生理特征一、身体形态巨变(一)身高的变化(二)体重的变化(三)体型的变化二、体内机能健全(一)青春期心血管系统的发育(二)青春期呼吸系统的发育三、神经系统发达(一)脑的形态发展(二)神经系统的发育四、内分泌的发展五、性的成熟第三节第三节 青春期生理卫生指导青春期生理卫生指导一、青春期的卫生保健(一)增加营养(二)加强锻炼(三)趋利避害(四)劳逸结合(五)精神卫生二、青春期性教育(一)性的生理卫生知识教育(二)性的道德观念教育(三)性的健康培养第五章第五章 青年心理青年心理第一节 青年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一、青年心理发展的本质

17、特征 青年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是指青年对周围现新实旧反映之间的矛盾,是青年对当前客观现实所发生的新的反映和过去儿童时代形成的旧的反映之间的矛盾。青年心理的内部矛盾主要表现为新的认识、新的体验、新的评价、新的需要和新的行为方式等 二、影响青年心理发展的条件(一)遗传素质和青春发育为青年心理发展提供了自然前提和生理基础。(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青年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三)教育引导对青年心理健康发展的指导作用(四)社会实践活动是青年心理发展的必要基础第二节 青年的智力发展 智力是人的个性中偏于认识方面的特点,其中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个人的感知记忆能力或才能,二是个人抽象概括能力或才能,三是独创性的解决

18、问题的能力和才能。一、记忆力的发展 青年期在记忆发展方面的显著特点是记忆方式发生了变动,它的表现为:从无意记忆向有意记忆发展,从机械材料记忆向逻辑记忆发展,从听觉记忆向视觉记忆发展二、思维力的发展 思维能力是人脑概括地、间接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能力。思维的发现是人的智力发展的核心。三、想象力的发展 青年的想象往往具有首创性、独特性和新颖性的特点。青年想象力的这一发展特点为其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基础。第三节 青年的情绪与情感 青年的情绪、情感是青年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一、青年情绪情感的发展内容(一)基本情绪的发展 基本情绪主要包括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等

19、。(二)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发展 它包括成功和失败、羞耻和骄傲、自尊和自卑、内疚和悔恨等情感。这类情感决定于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以及自己对周围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与自我评价能力相联系,青年期还逐步强化了自尊、自信和自卑等情感,有了比较强烈的内疚和悔恨的情绪体验。 (三)与别人有关的情绪发展 这是指由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引起的情绪体验。爱的内容也不仅仅指性爱,它还包括尊敬、同情、友爱等。在青年期关于爱的情感发展中,异性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青年期,爱的发展既是一个人性觉醒的里程碑,也是一个危机四伏的转折点。与爱相对应,恨的情感在青年期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恨的情感与愤怒情绪有密切关系。除上述三种情绪外,青年

20、的道德感、理智感、生活责任感以及各种美感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二、青年感情生活的特点 青年在情绪的表达方式上具有许多自己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稳定性和波动性并存(二)强烈性和细腻性并存(三)直露性和内隐性并存第四节 青年的需要 一、需要的基本理念 需要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所生产的一种主观状态,而这种主观状态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条件( 自身的生理条件和外部的社会条件)需求的反映.需要的产生与刺激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刺激包括内部刺激和外部刺激两个方面。 现代西方科学的代表马斯洛则把人的基本需求分为5个层次,即生理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实现的需要。 需要是一切生命体的能,每个青

21、年的活动都是在直接或间接地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飞。需要是青年产生行为的起点。(一)需要的复合性(二)需要的强烈性(三)需要的矛盾性(四)需要的易变性(五)青年需要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二、青年需要的基本特点第五节 青年的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的基本概念 在心里学里,自我和自我意识只要是指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它可以分为3个互相关联的部分:物质的或生理的自我, 精神的或心理的自我,社会的或文化的自我 自我意识是人类区别于动物而特有的心理现象,也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形态,它体现了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个体根据自我意识来调节、控制自己的心理行为二、青年自我意识的发生过程自我意识的形态

22、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自我意识的萌发阶段(二)自我意识的产生阶段(三)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四)自我意识的成熟阶段(一)自我外部形象的发现(二)自我内心世界的发现(三)自我社会角色的发现三、青年的自我发现四、青年自我意识的演化规律(一)青年的自我意识的分化 随着自我的发现,青年的自我认知能力有了很大发展。首先,青年仅能较深刻地观察自己的行为和外部特征,而且能自居地把观察对象直接指向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从而对自己做出理性的反思和内省。其次,而且,青年能通过社会比较来认知自我,他们在同辈群体中和整个社会活动中,不断地将自己与其他人进行比较,把其他人作为恩师自我的参照系,即通过以人为镜,达到自我认

23、知的目的。(二)青年自我意识的矛盾 (三)青年自我意识的统一 青年自我意识的矛盾统一,从形式上看主要可分为3种: 1.前进型 2.折中型 3.后退型 上述3种自统一的方式,作为外在的表现形式并无孰优孰劣之分、每一种形式在不同的情况下都可能现出性质不同的结果。 自我矛盾的统一除了形式上的区别意外,还可以从性质上区分出积极的统一和消极的统一两种。 一般来说,自我矛盾的统一性质主要取决于下列两个条件:个体理想自我本身是否正确个体实现理想自我的方法、途径是否正确(四)青年自我意识的转化 青年自我意识存在着客观的演化过程,它从自我意识的分化开始,经历了自我矛盾、自我统一、自我转化,然后又产生出新的更高层

24、次的自我分化。第六章第六章 青年社会化青年社会化 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家帕森斯将社会分化 分成两大时期 一是童年时期的社会分化(又称初级社会分化) 一是成年时期的社会分化(又称次级社会化)第一节青年社会化过程一、青年社会化的一般概念(一)自我互动说(二)自我统一性说(三)参照群体说(四)文化学习说(五)社会文化教化说(六)人格塑造说(七)行为同化说 以上观点虽然各有侧重,各具特点,但都是根据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学科理论来研究青年社会化问题。二、青年社会化的类别(一)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是青年社会化的核心。 (二)道德社会化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从前一个阶段到后一个阶段

25、,表现出以下的变动:道德约束从: “他律”到“自律”,即从受外在力量支配转变为受自身的价值标准所支配。道德的判断依据从“效果”转为“动机”,并发展到两者的统一。对错误行为的处理,从笼统的惩罚到针对性地采取不同方式的惩罚。学者们认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过于简单。青年道德人格形成经历了这样六个阶段:在社会关系方面,经历了自我中心到摆脱自我中心,把自我与环境区别开来,从确立自我的位子到走向同他人积极交往的过程在同一性方面,经过“同一性”危机,逐步形成自我的同一性从而获得和建立自我性的行为主体。在同继存模式的关系方面,从由家庭提供的行为模式占优先主导地位,过度到同龄群体所提供的模式的优先地位,然后再

26、过度到家庭以外的成人模式,最终通过个人的富有独创性的理想来创造自我。在自律化方面,从儿童在道德权威上完全依赖父母,经过不同程度的日渐独立于他人之外,最后走向自律,一字的意志而不是权威的道德命令来选择道德行为。在规范化方面,从儿童的紊乱、不执行规范,到通过“非顺应主义危机”,再发展到自觉遵守社会所承认的行为原则和准则。在价值取向方面,从价值观的不确定性、模仿性,到通过“独创性危机”,再发展并形成选择价值和确定价值的能力。青年只有达到这种人格化程度,才能形成真正社会意义上的独立的人。美国学者R赫什甚至指出一个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三种道德行为,才能称之为一个社会人:关心他人能够正确地进行道德判断

27、行动(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了解性别角色社会化,首先需要区分“性角色”与“性别角色”这两个概念。 性别角色社会化是青年人格成长必不可少的内容。 良好的性别特征有助于青年为社会所接纳。 具有性义务观是青年具有健康人格的表现。(四)职业社会化 职业社会化是青年社会化过程的深化直至完成。这样说的理由是:职业生活使青年的社会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并为青年提供了完成自己社会职责的必要条件。职业为青提供了享受社会福利的权利与机会,为发展他们日益提高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使其成为全面社会化奠定了基础。职业为青年进一步接受社会的控制创造了条件。职业使青年交往的需求程度、范围、频度都发生了质的飞跃,这对青年的社会化

28、完成,无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职业为青年的社会创造才能提供了保障。三、青年社会化的历程 50年代以后。“终身课题说”日渐受到重视。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基于这样两个方面:其一,个人发展的终身性觉得了在生命的不同时期,人有不同的欲求。其二,社会悲剧段的发展、变化,促使生活于其中的个人要不断完善自身,以适应社会的这种变化。 我们把青年社会哈的历程分为青年前期社会化、青年中期社会化、青年后期社会化三段。(一)青年前期的社会化 青年前期社会化的主要特征是:觉地选择社会化的目标与方向。我意识急剧发展,却又对自我充满着迷茫与矛盾。 青年努力发展自我意识,及自我意识上的矛盾,都根源于寻求解决三大问题:持内在自我的一

29、致性,即他们需要按自己的内心看法去行动。释经验,不同的人可能会获得完全相同的经验。言的自我实现。(二)青年中期社会化 日本学者依田新认为,这一时期是青年独立步入社会的事情,主要解决5个方面的问题: 跨入社会的意义 社会意识的发展 对社会的批判的开展 出路和职业的选择 恋爱及婚姻 与青年所面临的问题相应,这一时期的社会化过程也呈现出较复杂的情况,一方面要使自我确立,自我形成,也就是人格的个人化;另一方面,要成为对工作对社会以及对家庭富有责任的人,也就是人格的社会化。(三)青年后期的社会化四、青年社会化的实现(一)社会控制 美国人格理论家罗推尔在他的社会学理论中提出了两个控制点的观点:一个是内在控

30、制点,另一个是外在控制点。(二)智力适应 皮亚杰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协助青年社会化过程的方法论启示: 1.智力的适应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达到平衡的结果。 2.社会化教育要遵循青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并结合不同个体的认知特3/施以教育。 3.智力适应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师主体积极主动认识社会的过程。(三)内化人类共享的价值体系(四)接受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青年社会化的导向作用表现为: 1.强调表率在社会化中的导向作用。 2.重视礼乐熏陶的育人环境那个。 3.加强自我修养,重视人自身的内化过程。 4.重视纪律约束继而法规。 5.崇尚从个体价值、家庭价值到社会价值的类推社会化过程。第二节 青年的角色意识与

31、行为一、角色及青年社会角色行为的培养(一)角色概念 关于角色概念,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有: 1.角色就是“实现与一定地位有联系的权利和义务。” 2.角色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有4个方面:角色扮演、角色期望、角色冲突、角色实现。 3.角色扮演是指不同情境下的行为。 4.角色期望意味着个人所处的集体对他所期望的一组特殊行为。 5.角色冲突是由角色丛和角色期望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 6.角色实现是指角色扮演和角色期待的基础上,实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二)青年的角色行为培养 1.角色学习 2.父母教养 3.老师期待 4.强化性义务认同 5.行为模塑二、青年的角色扮演(一)青年的角色类别在青年的角色社会化过程中

32、,所需要把握的角色类型主要有: 1.学生角色 2.婚恋角色。青年婚姻幸福度评价中有几个重要的因素:一是身体条件,包括健康和谐的性生活体验、容貌。二是精神条件,包括双方的认知能力比较一致;相互鼓励、心心相印、情绪互恋,都有决定力强的意志特征。三是经济条件,包括收入和职业条件。四是其他条件,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和人际关系。3.青年的婚恋价值取向,是设定青年婚恋角色的依据。据此,我们对青年婚恋角色的期望是:(1)恋爱关系(2)夫妻关系(3)性别角色。青年的性别角色要求,应该指向内在美、外在美、典型美3个方面:性别美首先通过男女两性的性格差异表现出来,它体现了性别的内在美。风度美属于性别的外在美。风度

33、并不简单地指人的外在举止,而是一个更多层次的结构。角色美主要指家庭中丈夫角色好妻子角色,它是角色美的典型体现。4.职业角色5.年龄角色我们对青年年龄角色期望则其几点说明:(1)意志特征(2)挫折反应(3)交往行为(二)实施角色扮演的能力 1.理解他人的态度和意向。 2.形成客观的自我观念 青年自我概念的形成,比较通行的解释有这么几种:一是以人为镜。二是公众映像。三是重要人物影响。四是概念内化。 3.社会行为的模仿与认同。4.处理角色冲突。 我国学者吴鲁平认为,现代青年角色冲突表现为:(1)反控制情绪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代际冲突。(2)走自己的路。(3)反对“年龄”资本 改变态度、解决冲突的理论,主

34、要有学习理论、功能理论、认知理论。第三节 青年的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一、人际沟通的概念与工具(一)人际沟通的概念 人际沟通指,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行为和过程。 1.人际沟通的外观是社会信息的传递。 2.人际沟通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意识交流与情感沟通。 3.人际沟通的载体是语言符号系统。(二)人际沟通的工具1.言语沟通(1)口头沟通。(2)书面沟通2.非语言沟通(1)身势动态语沟通。(2)静态姿势语沟通。3.心理语言沟通(1)沟通动机(2)意见沟通(3)情感沟通二、青年人际沟通的障碍与沟通技巧(一)青年人际沟通障碍1.语言障碍。2.习俗障碍。3.角色障碍。青年中

35、常见的角色障碍有:(1)年龄不同形成的代沟。(2)行业不同形成的代沟。(3)职位不同形成的代沟。4.心理障碍。青年中常见的交往心理障碍有:(1)个性倾向明显(2)情感失控(3)认知与情感不协调。(二)人际沟通的有效方法 1.说服。说服的方法通常有:(1)流泻式说服;(2)冲击式说服;(3)浸润是说服。 2.暗示。 3.感染。感染有3种类型: 一是个体间的感染;二是开方式群体感染;三是文化艺术的感染。 4.共情。共情并不会随意地发生。它需要借共情者的技巧和能力:(1)共情语言技巧。(2)共情的非语言技巧。三、青年人际关系的类型与方式(一)青年人际交往类型 1.代际交往。青年与中老年的代记交往主要

36、表现为两种形式:意识待机冲突。二是代际相倚。 2.同龄交往。 青少年同龄交往的原因:共度闲暇。表示独立。获得支持。 3.异性交往。(二)青年人际交往的方式 1.开放式交往。 2.情感型与功利型交往并重。 3.异性交往趋于经常。第七章第七章 青年的思想观念青年的思想观念第一节 青年思想意识的形成规律一、青年思想意识的概念 意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 青年思想意识就是青年对客观存在的理性认识。二、影响青年思想意识发展的因素 青年思想意识的形成受到青年所处的而社会生活环境和自身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影响。(一)社会生活环境对青年思想意识的影响 1.宏观环境对青年思想意识形成的影响。 社会经济环境

37、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生活资料分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生产劳动的组织形、经济发展状况等等。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社会思潮、社会风气、社会教育、大众心理、科技发展状况、文学艺术、传统文化、理论学说等等。 2.微观环境对青年的思想意识形成的影响。(1)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家长的思想观点、青年与家长的关系等等。(2)学校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的教育方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质、学校风气等。(3)工作环境:主要包括工作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领导素质、劳动条件、人际关系、单位风气等。(4)社区环境:指青年个体所居住的具体地域。(5)社交圈:是指由经常与青年交往

38、的亲朋好友组织的交往群体。(二)主观因素对青年思想意识的影响 1.已有知识经验。知识经验是形成思想意识的基础条件。 2.智力水平。主要是指抽象理论思维的发展和辩证思维的发展。 3.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充分发展,必然引起人们积极探索、深刻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强烈愿望,从而逐步形成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独立、概括的认识体系,促进人们思想意识的迅速形成和发展。 4.兴趣。人们兴趣的广泛性和指向性,往往影响着人的知识经验的广度、深度和倾向性,从而影响着人的思想意识的发展水平、速度和倾向性,尤其是对社会理论问题的兴趣如何,更与思想意识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 5.情感。情感对思想意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39、。情感是认识的支柱,没有情感支持的认识是虚假的认识。 6.意志。思想意识的形成于发展不可能是轻而易举、一帆风顺的,尤其是科学四喜桑意识的形成于发展更是十分艰难的。 7.个体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 8.人生经历。三、青年思想意识的一般特点(一)主动性(二)新潮、超前、激进(三)时代性(四)动态开放性(五)感染性(六)不成熟性四、当代青年思想意识的特点(一)形成发展的主体性(二)内容结构的多元性(三)发展过程的矛盾性和曲折性(四)中西文化的碰撞性(五)思维是叫的广远性第二节 青年期世界观的发展一、世界观的一般概念(一)世界观的定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一种系统的观点体系,是人们的一

40、种意识倾向和对社会生活的一定态度。(二)世界观的结构 世界观的哲学层次: 1.物质意识观和历史观构成了世界观中的哲学层次。 2.世界观的社会生活态度层次。二、青年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一)世界观的萌芽阶段(二)反复探索阶段(三)基本定型阶段三、青年世界观的形成特点(一)时代性(二)开放性(三)反复性(四)情感性(五)不成熟性四、当代青年世界观的发展特征(一)形成过程的曲折性(二)类型构成的多样性(三)发展趋向的进步性第三节 青春期人生观的发展一、人生观的一般概念(一)人生观的定义 所谓人生观,就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二)人生观的构成 1.人生观的构成要素。从构成要素上来看,人

41、生观由人生评价、人生目的、人生态度3个部分组成。 人生评价是指人们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才有意义。 人生目的即人生追求的目标。 人生态度即人们对各种人生问题的好恶取舍。 2.人生观的内容构成。 幸福观:人们对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幸福的根本看法。 苦乐观:人们对何为苦乐和如何对待苦乐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荣辱观:人们对何为荣辱及如何对待荣辱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生死观:人们对生死价值及如何对待生死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职业观:人们对职业价值及如何对待职业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婚恋观:人们对婚恋价值及如何对待婚恋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金钱观:人们对金钱价值及如何对待金钱问题的根本看法和

42、态度。 消费观:人们对消费价值及如何对待消费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友谊观:人们对友谊价值及如何对待友谊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二、青年人生观的形成过程(一)萌芽阶段(二)初步形成阶段(三)反复阶段(四)稳定成熟阶段三、青年人生观的分类(一)无产阶级人生观 无产阶级人生观是在现代大工业所造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指导下,集成吸取了历史上各种既不人生观的优良传统,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群众性革命实践中形成的,是由无产阶级所处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条件决定的,是对历史富裕无产阶级崇高使命的科学认识。(二)非无产阶级人生观 1.自私自利人生观 2.合理利己人生观 3.存在主义人生观

43、4.享乐主义人生观 5.实用主义人生观 6.悲观厌世人生观 7.权力意志主义人生观四、当代青年人生观的特点(一)现实性(二)多元性(三)自我倾向性第四节 青春期价值观的发展一、青年价值观的概念(一)价值和价值观的含义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价值就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二)青年价值观的概念青年价值观就是青年对其生活中的各种食物和现象能否满足自身需要进行认识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 二、价值观的结构与分类(一)青年价值观的结构 青年的价值观主要由价值评价、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三大要素组成。 1.价值评价。青年的价值评价是指青年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种事物或现象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做出的判断。

44、2.价值取向。青年的价值取向是指青年的价值评价的基础上做出的价值选择,是价值追求的倾向性。 3.价值目标。价值目标即人们所追求的具有最大价值的事物或现象。(二)青年价值观的分类 1.自然价值观 2.社会价值观 3.生活价值观 4.人生价值观三、青年价值观的发展特点(一)独立性与从众性(二)理智性与情感性(三)丰富性、深刻性、层次性(四)时代性、开放性、新异性和异变性第五节 青年期道德观的发展一、道德观的一般概念(一)道德与道德观(二)青年道德观的概念 青年道德观就是青年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关于道德的本质善恶的标准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和观点体系。二、青年道德观的

45、结构 青年道德观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基本要素构成。(一)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指对于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认识。(二)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按照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去对照、衡量、评价自己和他人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三)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障碍做出抉择的力量和坚持精神。(四)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道德观的外在表现形式。三、影响青年道德观形成的直接因素(一)教育方式(二)社会舆论的一致性(三)同伴的影响(四)道德行为的反馈作用四、青年道德内化过程的类型 所谓青年道德内化过程,就是把外部的、社会的道德规范

46、转变为自身内在的道德要求的过程,由于导致内化的动因不同,青年道德内化的过程可分为3类:(一)惩罚性强制式内化(二)移情式内化(三)理解认知式内化五、青年道德观的发展过程(一)青年初期(二)青年中期(三)青年后期六、当代青年道德观的基本特征(一)道德评价范围的广阔性(二)道德评价标准的多元性(三)道德情感的两极性(四)道德选择的困惑性(五)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矛盾性(六)道德目标的兼容性第三编第三编青年的人生发展青年的人生发展第八章第八章 青年的学习与成才青年的学习与成才第一节 青年学习与成才的基本概念一、学习与成才的基本含义(一)学以通达说 海伦凯勒在我的生活故事中这样说:“有人说,知识就是力

47、量,对我说,知识就是幸福。有了知识,你就可以区别真理和谬误,可以分清高尚与渺小。”(二)学以强智说 贝弗利奇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我们知识的宝藏越丰富,产生重要设相的可能性越大。此外,如果具有有关学科或者边缘学科的广博知识,那么,独创的见解就更可能产生。”(三)厚积薄发说 鲁迅:“无论什么事,如果继续搜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我国古代思想家提出:“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四)素质形成说 人的社会素质的形成,以及素质程度的高低是后天习得的。二、学习与成才的相互关系 学习是青年成才的基础。 知识与智能的统一,是青

48、年成才地 重要要素。 创造力是青年成才的重要标志。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是成才的基础,而能力的学习比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第二节 青年学习的过程及特点一、学习内容(一)智力学习 1.观察力 2.记忆力 3.思维力 4.想象力 5.注意力(二)能力学习 1.自学能力 2.创造能力 3.表达能力 4.组织管理能力 (三)科技学习 1.系统掌握科技知识体系 2.进行科学活动 3.提高科学智力素质 4.学习科学文化(四)品德学习 很早以来,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就提出了德、识、才、学、体是成才的5大内在因素,而“德”为5大因素之首。(五)个性学习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生活、生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

49、有一定倾向性的特征,比如坚定性、灵活性、敏捷性、严谨性、独立性、主动性、专注性等。二、学习的过程(一)智力开发 1.培养人文素质 2掌握最新信息 3.培养自动型人格 4.接受终身教育(二)建立知识结构 1.整体原则 2.比例原则 3.层次原则 4.动态原则(三)提高智能 1.打好知识基础 2.提高哲学素养 3.寻求个人的最佳智能结构 4.锤炼心理品质三、学习方法(一)学会学习 1.学会读书 2.学会语言 3.学会写作 4.学会操作(二)学会创造 1.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意识也就是常说的创新死俄日里,它包括:(1)求异性思维(2)偏向性思维(3)发展性思维 2.注重创造性实践(三)学会用脑 1.提

50、高思维效率 2.知识的内储与外存 3.激发思想火花 4.开发灵感,捕捉机遇第三节 青年成才的过程及指导一、青年成才的过程与特点(一)人生理想的追求 1.青年理想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不同 2.青年的理想与将来的可能性相联系 3.青年的理想与情绪的丰富性、认知能力的扩大、知识兴趣的广泛性相联系(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1.要求独立的发展自我 2.自我意识分化 3.强烈的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4.成才的动力之一是为了获得自尊(三)道德品质的形成 1.道德意识内在的矛盾性 2.个人的切身经验及个人的活动对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意义。 3.自我意识的活跃推动着青年注重自己的伦理道德问题。(四)智能结构的优

51、化 一是掌握成才与智能结构特点之间的关系。 二是了解青年学生智能结构现状,以便扬长避短,找到优化的关键。(五)身心健康的锤炼(六)成才目标的选择二、青年成才的指导(一)考级达标模式 1.青年岗位能手 2.星火带头人 3.CRE行动(二)助学资教模式 1.智力扶贫 2.手拉手书屋 3.扶贫助教(三)辅导培训模式(二)助学资教模式 1.智力扶贫 2.手拉手书屋 3、扶贫助教(三)辅导培训模式 1.“千宫百万”青少年现代知识技能培训。 2.农村青年实用技能培训 3.院校培训(四)基地实习模式 1.社区实习基地 2.大学生勤工助学 第九章第九章青年的劳动与就业青年的劳动与就业第一节 青年劳动就业意识的

52、形成与发展一、青年劳动就业意识的产生及形成过程(一)幻想阶段(二)分化阶段(三)成熟阶段二、青年就业意愿的特征(一)即追求职业的安全感与稳定性,又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挑战意识(二)追求科学技术密集型的工作(三)努力攀取高层次的社会地位(四)重视发挥个人的特长(五)注重经济收益(六)注重个人发展,渴望做出成就(七)择业的依赖性三、青年就业意识的完善与发展 70年代及其以前,青年就业的主动性被压抑,青年就业意愿普遍存在依赖的心理。 70年代木至80年代中期,许多青年就业与第三产业有着自卑心理。 80年代木刀90年代,城市第三产业获得长足的发展,投资少,剑侠快,为城镇经济注入了活力,成为青年劳动就业的主

53、渠道。第二节 青年的择业心理一、青年择业的心理动机(一)再择业意愿方面,由重社会地位、重职业名声转向重报酬重实惠(二)再择业方面,由以来国家与家长转向崇高靠自己的能力(三)对理想职业的选择,由崇高技术型转向崇高智能型(四)青年就业的风险意识从无到有(五)在就业的价值取向方面,由寻求接纳转向自我发展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种心理误区: 1.自负心理 2.虚荣心理 3.享受心理 4.自卑心理 5.依赖心理二、青年择业的价值判断 上海团市委进行了上海青年劳动就业状况调查,公布了上海青年心中最受人尊敬和最不受人尊敬的职业,上海青年心目中最受人尊敬的职业排名依次为:序号序号职业职业序号序号职

54、业职业1工程师、科学家11歌星、演员2律师12记者3厂长、经理13私营企业老板4医生14警察5中小学教室15环卫工人6大学教室16农民7军人17产业工人8银行、金融业志愿18个体户9国家机关干部19营业员10电视节目主持人20出租车司机青年们最愿意从事的职业的排序如下:1.最能推动社会发展的职业(44.4%)2.最能赚钱的职业(40.5%)3.受人尊敬的职业(35.1%)4.自己当老板(31.1%)5.助人、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职业(30.3%)6.得到人们高度评价的职业(29.7%)7.平凡但有固定收入的职业(19.8%)三、青年择业目标的实现方式 广大青年渴望走自主择业道路第三节 青年的职业流

55、动一、青年职业流动的诱因(一)农村青年职业转移的原因 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二)城镇青年职业流动的原因 1.客体条件的差异 2.就业价值观念的变化 3.个人利益的诱惑 4.自我发展的需要 5.用人不当的影响 6.人际关系紧张 7.解决实际困难 8.舆论环境的影响 二、青年职业流动的特点(一)农村青年职业流动的特点 1.由第一产业转到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继续提高。 2.转向工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明显下降,转向建筑、批零贸易、餐饮业的劳动者所占比重明显提高。 3.农村劳动力转移中以自发转移为主,有组织的转移所占比重较低。 4.转向城市的比重明显提高,转向乡镇企业的比重明显

56、下降。 5.从第二、第三产业返回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二)城镇青年职业流动的特点 1.职业流动的心理阻力逐步消除,越来越多的青年树立了职业风险意识。 2.既有顺向流动,亦有逆向流动 3.“铁饭碗”观念正在大破,竞争意识逐步增强。 4.所有制概念已淡化,职业流动趋于务实。三、青年职业流动的引导(一)农村青年职业流动的引导 1.多层次、多渠道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 2.乡镇企业的发展也需要增加大量的活劳动投入。 3.要加快小城镇建设。 4.城市经济的发展也需要适当吸收劳动力。 5.要搞好就业培训。(二)城镇青年职业流动的引导 误区之一:期望过高,不从实际出发。 误区之二:盲目追求“热点

57、”。 误区之三:向往城市物质享受,惧怕农村艰苦生活。 误区之四:“铁饭碗”观念强,缺乏竞争意识。第四节 青年的失业与再就业一、青年失业产生的原因(一)人口过多是我国存在大量青年失业的基本成因(二)资源配置市场化,就业机制转换是青年失业的体制成因(三)产业结构调整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青年 失业(四)产业结构现代化,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青年失业的技术成因(五)民工潮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镇的失业形势(六)职业选择自由化,从业价值观的转变是青年失业的社会成因(七)许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无法落实工作,也构成青年失业的一部分二、青年失业的控制(一)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二)调整产业结构,分流就业范围(

58、三)加强宏观调控,防止周期性失业(四)允许效率型的失业形态适当存在(五)大力发展青年这也教育和培训,减少结构性失业(六)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青年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七)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增加青年失业承受能力(八)针对农村剩余青年劳动力大规模无序进城的问题,实施“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有序化工程”(九)建立青年失业监测预警制度(十)完善有关青年就业立法,依法调整劳动者关系三、青年再就业实现途径 1.鼓励失业青年和职工参加专业训练和转岗培训,支持企业开展培训活动。 2.鼓励、扶持企业和社会对失业青年和职工进行开发性安置。 3.鼓励用人单位招用青年失业人员和富余人员。 4.大力支持青年失业职工组织起来就

59、业和自谋职业。 5.支持企业主管部门对青年富余职工进行行业、企业间调剂。第十章第十章 青年的爱情、婚恋与家庭青年的爱情、婚恋与家庭第一节第一节 青年爱情的本质、特征及其功能青年爱情的本质、特征及其功能一、青年爱情的内涵和外延(一)青年爱情的神话定义(二)青年爱情的学科定义(三)青年爱情的时代下限与上限二、青年爱情的本质(一)爱情本质探寻的历史反思:“唯精神论”与“唯性欲论”的历史演进及理论失足(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爱情本质观:爱情的双重结构(三)青年爱情的本质三、青年爱情的本质(一)爱情的一般社会心理特征:深层性、强烈性、排他性、平等性、依存性(二)青年爱情的多元性(三)青年爱情的双重性(四)

60、青年爱情的创新性四、青年爱情的心理功能及其内在机制(一)青年爱情的正功能与负功能(二)青年爱情的显功能与潜功能五、青年爱情运行的社会形式(一)自由的对象性关系结构中的运动(二)稳定的对象性关系结构中的运动第二节第二节青年的恋爱青年的恋爱一、青年择偶的价值取向(一)青年择偶价值取向的发生(二)青年择偶价值取向的参照系(三)青年择偶价值取向的结构、特点及其趋势(四)青年恋爱的性角色期待的定型化及其潜在的危机二、青年恋爱中的互相吸引(一)青年恋爱吸引的实质及其主要类型(二)青年恋爱吸引的一般规律(三)青年恋爱吸引的主要因素及其内在心理机制(四)青年恋爱吸引的艺术三、青年恋爱中的互动(一)青年恋爱互动

61、的含义及其类型(二)青年恋爱互动的技巧与方法第三节第三节青年的婚姻与家庭青年的婚姻与家庭一、青年婚姻的基础与结婚动机二、青年婚姻缔结的途径(一)包办婚姻(二)媒介婚姻(三)自主婚姻三、青年婚姻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一)和谐甜蜜期(二)矛盾调节期(三)情感转移期四、青年的婚姻满意要素(一)期望值恰当(二)互尊互信(三)家务分工协作(四)以满足对方欲求为乐(五)善于交流真实的思想感情(六)有一定的忍让精神和自我反省精神五、青年婚姻家庭中存在的社会问题(一)婚姻自主问题(二)婚前性行为问题(三)早恋早婚问题(四)青年离婚问题第十一章第十一章青年的生活方式青年的生活方式第一节第一节 青年生活方式的概念青

62、年生活方式的概念一、什么是青年的生活方式 青年的生活方式指的是青年想用物质资料和精产品以及处理衣、食、住、行、用、消费、交往、婚姻等日常生活方式的总合。二、青年生活方式的结构和类型第二节第二节 青年的消费方式青年的消费方式一、青年的消费概念二、青年的消费结构(一)青年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青年的生存消费、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三、青年的消费概念四、青年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类型年龄现代型(1131分)中间型(3239分)传统型(4055分)1217岁16.065.218.81840岁19.168.112.84160岁12.365.322.46175岁10.362.826.9不同年龄群体在消费观上的

63、差异比较(%)第三节第三节 青年的交往方式青年的交往方式一、青年交往的类型(一)依据社会关系的亲近程度不同,青年交往可分为社会交往和亲族交往(二)依据交往性质的不同,青年交往可分为良性交往和不良交往(三)依据交往对象的不同,亲年交往可分为同辈交往与隔代交往(四)依据交往手段的不同、青年交往可分为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二、青年交往的范围和目的(一)青年的交往范围(二)青年交往的目的青年社会交往的主要范围(%)职 业亲戚邻居同学同事工 人9.76.534.842.1农 民11.820.528.833.9大学生5.31.483.54.1教科文卫工作者7.15.739.141.6商业服务人员11.56.0

64、32.544.6机关干部10.53.337.041.7总体平均10.37.944.037.8第四节第四节 青年的闲暇时间青年的闲暇时间一、闲暇时间的含义二、青年闲暇时间的拥有量三、青年闲暇时间的消度方式青年每天可供个人支配的闲暇时间占有情况(%)职业基本没有12小时3小时左右4小时左右工人11.528.533.325.0农民14.228.028.927.3第四编第四编 青年的社会存在青年的社会存在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青年群体青年群体第一节第一节 青年群体的形成及其特点青年群体的形成及其特点一、形成青年群体的心理基础(一)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矛盾(二)自尊心与自卑感的矛盾(三)成就欲与挫折感的矛盾

65、(四)交往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二、青年群体的一般特点(一)自发性(二)相似性(三)心理相容性(四)重复互动性(五)直接接触性(六)易变化性(七)有中心人物第二节第二节 青年群体的分类及其构成青年群体的分类及其构成一、青年群体的类型 (一)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 (二)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三)专门化群体二、青年群体的构成 (一)青年群体的构成因素 (二)青年群体的性别构成青年非正式群体成员职业构成青年非正式群体成员性别构成性别构成群体数%纯 男纯 女男女混合未 答182845737.521.935.15.5同经济组织交往不同经济组织交往同班组、车间同厂外单位、跨行业交叉511681914.2%85.

66、8%青工非正式群体成员人数构成群体成员人数群体数%23456201819141878.178911131415454311117.5未答64.4第三节第三节 青年群体动力学青年群体动力学一、青年群体的规范与压力二、青年群体的内聚力 (一)目标整合 (二)态度相似 (三)志趣相投 (四)领导者与成员的关系 (五)群体间的竞争三、青年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第四节第四节 青年群体的社会作用青年群体的社会作用一、信息沟通的作用二、情感沟通的作用三、互相激励作用四、互信帮助作用五、价值导向作用六、效率优势作用七、满足特殊需求的作用八、促进和干扰作用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青年组织青年组织第一节第一节 青年组织的形成

67、及其特点青年组织的形成及其特点一、青年组织的形成过程 (一)现代青年社会组织的产生 (二)中国青年组织的历史起源 (三)青年组织诞生的社会意义二、青年组织的本质与特点 (一)青年组织的概念和外延 (二)青年组织的本质内涵 (三)青年组织的主要特点第二节第二节 青年组织的结构类型青年组织的结构类型一、青年组织的要素结构 (一)构成青年组织的主要因素 (二)青年组织的体制机构二、青年组织的主要类型第三节第三节 青年组织的社会功能青年组织的社会功能一、青年组织满足成员需要的功能 (一)满足社会教育的需要 (二)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 (三)满足社会承认的需要 (四)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二、青年组织维护青年

68、权益的功能 (一)对个别利益的维护 (二)对群体权益的维护 (三)维护权益的操作三、青年组织参与社会的功能 (一)参与社会的主要内容 (二)参与社会的主要方式 (三)社会参与的基本前提四、青年组织辅助党政工作的功能 (一)沟通联系 (二)辅助工作五、青年组织促进社会进步的功能 (一)培养各种人才 (二)活跃文化生活 (三)推进经济建设 (四)参加社区服务 (五)倡导社会新风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青年运动青年运动第一节第一节青年运动概述青年运动概述一、什么是青年运动二、青年运动的基本特点 (一)从运动性质方面看,青年运动具有改革社会、批判现实的本质特征 (二)从运动内容方面看,青年运动具有激进性、超

69、前性的特征 (三)从运动表现形式方面看,青年运动具有情绪性、波动性的特征第二节第二节 中外青年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中外青年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一、国外青年运动的历程 (一)近代社会运动与青年 (二)19世纪:青年运动的发生 (三)60年代前的简单回顾 (四)共产主义青年运动的发展 (五)60年代青年运动的高潮二、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 (一)古代社会:“学生”运动的起源 (二)近代社会:青年群体的形成 (三)20世纪初:学生运动的兴起 (四)从“五四”到“文革”的简单回顾 (五)青年运动与社会变迁第三节第三节 青年运动的社会作用青年运动的社会作用 一、揭示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历史的进步与发展 二、改变自身素

70、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 三、发挥特定优势,促进社会观念形态的更新于变化 四、提供实践舞台,锻炼造就大批青年人才第十五章第十五章 青少年问题青少年问题第一节 青少年心理问题一、青少年心理问题概述 青少年心理问题从本质上可以归纳为这样几类: (一)身心发展不平衡问题 (二)社会适应不良 (三)精神疾患的早期症状二、青少年期主要心理问题青少年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一)不良性心理(二)自卑心理(三)孤独心理(四)逆反心理(五)挫折心理(六)青春期焦虑症三、青少年期的心理保健(一)性心理保健(二)学习人际交往(三)正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四)过好业余生活第二节 青少年犯罪问题一、青少年犯罪

71、的主要类型 我国当前的青少年犯罪仍以盗窃为主,约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80%左右。当前青少年盗窃犯罪主要有5个特点: 1.未成年人犯案数增多 2.侵犯财产数额巨大 3.流窜盗窃案件增多 4.盗窃基础设施案件增多 5.农村青少年盗窃案件增多 二、青少年犯罪主体的变化 全国除部分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未满18岁的少年犯人数逐年增多。 未成年人犯罪中有个值得注意的倾向,即作案人员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 从80年代以来出现了女性青少年犯罪逐渐增多的势头。 外地流入城市的青少年犯罪占的比例加大。三、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态 特征之一:纠合性犯罪呈明显上升趋势 特征之二:偶发性犯罪中外来未成年团伙案件骤然增多。

72、 特征之三:轻妄性犯罪团伙的年龄结构呈低龄化倾向。四、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对青少年犯罪影响最大的是“不正之风”。 微观环境不良也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带来的某些新的复杂问题、矛盾,也影响着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趋势。五、预防青少年犯罪对策(一)着力完善保护青少年的配套立法。(二)建立外来青少年犯罪的特别预防机制。(三)巩固和完善“教育、感化、挽救”的“两条龙”工作体系。第三节 青少年其他社会问题一、学霸二、逃学 逃学现象并不多见,却偶有发生。这与现行学校教育制度与教育方法的未尽合理有着一定联系。三、未婚同居,婚前性关系四、自杀现象 挫折与失败是导致我国青少年自杀的原因之一。 失

73、恋与失身也是导致青少年自杀的直接原因。 除以上两个主要的原因外,还有家庭关系紧张、精神疾患与心理障碍等因素,也是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原因。五、吸毒 青少年吸食毒品是一个社会问题,原因是很复杂的,但主要是两大原因,即吸毒者的心理原因与社会原因。第十六章第十六章 青年文化青年文化第一节 青年文化概述一、青年文化的基本概念 “青年文化”(youth culture)一词最初出现于美国,意思是青少年的生活方式。 (一)青年文化是一种过激文化 (二)青年文化是一种信徒文化 (三)青年文化是一种弄潮文化 (四)青年文化是一种同辈文化 (五)青年文化是一种“青春性文化” (六)青年文化是一种未定型的文化二、青年

74、文化的结构分析青年文化结构的内部关系: (青年)物质文化 青年文化 (青年)行为文化 (青年)意识文化物质文化表意象征衣饰、发型等物质消费品流行音乐磁带、摩托等行为文化行为规范时尚、偶像等行为方式仪表、行话等意识文化群众所认同的价值系统一流行社会心理、审美意识、时代精神等文化深层心理结构文化传统、国家意识、民族性格青年文化的生存方式 主动认同 被动认同 “亚文化” “反文化” “负文化” 行为状态 行为状态 行为状态 行为状态 行为状态“同向的取向”“逆向的取向”三、青年文化的存在状态(一)青年亚文化行为方式(二)青年反文化行为方式(三)青年负文化行为方式第二节 青年文化的主要功能一、社会预警

75、器功能二、文化反哺功能 所谓“文化反哺”,它是指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地文化吸收。三、文化过滤功能 “文化过滤”是青年文化在未来社会中的优势所在。第三节 青年文化的发展与未来一、90年代西方青年文化新取向(一)西方青年文化总体态势上的“主流化”和“平稳化”(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元化”与“分散化”(三)激进主义精神的失落(四)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和功利化取向二、后冷战时代青年文化嬗变及其走向 首先,冷战时代给西方社会带来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环境变化对青年文化基本态势产生了内在的规范作用。 其次,冷战后西方社会的价值构成日益成熟的分散化和多元化所致。 第三,1993年以来,新保守主义思潮在西方重新占据上风。使很大一部分青年在保守主义的社会环境下失去了政治热情,甚至成为新保守派。 最后,青年文化所特有的“断代现象”也预示着新的青年文化的出现。三、二元结构的社会与青年文化的未来 二元结构的社会,是成年人和青年人各自承认对方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并在这种共同承认的基础上签订权力分享的契约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