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良好意识及行为习惯的养成.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228305 上传时间:2019-10-0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初中生良好意识及行为习惯的养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农村初中生良好意识及行为习惯的养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农村初中生良好意识及行为习惯的养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农村初中生良好意识及行为习惯的养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农村初中生良好意识及行为习惯的养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初中生良好意识及行为习惯的养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初中生良好意识及行为习惯的养成.doc(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初中生良好意识及行为习惯的养成课题研究报告 日期: 2009-03-25 来源: 覃塘镇一中 作者: 覃塘区覃塘一中科研组成员 阅读:3905 次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实施基础教育的一项系统工程。德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必须站在历史的角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200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又深刻阐述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关于德育工作的指导文件,对新形

2、势下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强调从改革开放的实际出发;二是从青少年的实际出发;三是学校教育同整个社会大变革相结合;四是讲求教育实效。如何贯彻中央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农村学校德育工作,是我校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人数近三千人,有来自小镇的学生,也有来自偏辟山村的学生,学生间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差异较大,容易造成彼此间的冲突。我们觉得仅靠严格纪律的约束是不够的,应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意识及习惯的培养。我校着重从农村初中生的仪表行为意识及习惯、待人行为意识及习惯、学习行为意识及习惯、个人品行意识及习惯、社会公德意识与习惯五个方面的养成进行研究和探索。 人的良好行为习惯不

3、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日积月累,反复教育和不断训练过程中形成的。青少年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极具可塑性的阶段,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紧紧把握好这个有利的时期,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文明礼貌、奉献精神等习惯,不仅对他们身心发展起重大作用,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这对于提高我们中华民族的素质和文明程度也会起很大的推动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如何通过有效的培养和训练,使广大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是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在个性发展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它是作为主体的人对自己的存在,自

4、己的地位和社会需要的认识,也是一个人自身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控系统,它对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起着制约作用。自我意识的形成,能根据客观的要求和主观条件主动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因此,加强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使道德规范要求转化成学生内在的需求,才能不断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控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国内外对学校德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心理都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建立了各自的理论体系。但是,有关理论和研究成果都有它特定的适用范围。而新的形势下,农村实践这个基础教育有其特殊性,故尚有深入研究的必要。二、课题的研究目标及思路:本课题以加强农村初中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

5、养成教育为切入点,研究农村初中学生在德育中如何通过对学生良好行动习惯的培养,扬其之长来抑其之短,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探索一条适合新形势下,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的新路子。三、课题的研究方法:本课题所要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调查研究、对比分析、实验探索、多法综合、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一)、分析影响农村初中生养成教育的因素及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有利于家庭和睦幸福;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可以使孩子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成

6、为一个有教养的文明人,它为孩子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英国作家萨克莱曾说:“播种思想,收割行动;播种行动,收割习惯;播种习惯,收割人格;播种人格,收割命运。”养成教育是基础道德教育的主体,是崇高道德的生长点。“养成”的本意是,通过培养而使之形成或成长。“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包括良好行为习惯、良好学习习惯、良好健体习惯、生活习惯的养成。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那么,农村初中生的养成教育的状况是怎样呢?围绕初中生的仪表意识、待人意识、学习意识、个人品行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及行为习惯的养成等五个方面。通过发放调查问

7、卷、座谈会等形式对我校及周边学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影响农村初中生养成教育的因素主要有:1、学生个人因素由于农村初中生社会见闻、知识面等方面相对缺乏,加上自身年龄小,社会阅历少,分辨意识差,对社会上的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等问题还缺乏正确的认识,这就让学生对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判断标准是什么,怎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无论是从感性还是从理性上都缺乏一定的认识。2、家庭教育不容乐观有些家长让小孩子自由发展,本着“树大自然直”的原则,对子女教育放任自流。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身体素质培养,轻心理素质培育;重智力开发,轻非智力因素培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有的把对孩子的教育看成是自家的私事,对正

8、当、合理、科学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不予积极配合。农村初中生的父母中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较低,很少能从心理上关心、照顾孩子,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或疏于管教及简单说教,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良好行为意识及习惯的形成。此外,不少家长的不良嗜好,不良习惯和低级趣味等不良行为也给孩子的身心带来负面影响。3、“留守儿童少年”易成为“问题少年”“留守儿童少年”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和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到城市就业后农村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大部分处在心理断乳期。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他们中出现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学习普遍较差。调查显示,他们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20%。行为习惯较差。大多数自我控制能力不

9、强,社会公德习惯不良,如不讲卫生、顶撞祖辈,社会交往、生活等方面我行我素;有的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等,成了“问题儿童少年”。心理出现偏差。我们对410名学生问卷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少年十分想念父母的占80%,有50.7%的留守儿童少年父母每年回来1次,12.2%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20%的留守儿童少年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留守儿童少年有的情绪消极,表现在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4、家长没有更新子女就业的职业观念。农民讲的是实在,认为没知识照样挣大钱,而学生也觉得挣钱比读书有趣多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10、在农村一些人的头脑中形成,觉得自己以后从事的工作不是什么高尚的职业,没有必要去形成良好的品行及良好的行为习惯。5、社会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内外不同政治、经济、文化思潮的不断影响,作为农村新生代的初中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喜欢赶潮流,加之分辨能力不强,于是对新事物就会模仿甚至全盘吸收。由于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导致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多元化发展。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无时无刻在影响着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另外,一些音像、书刊大肆宣扬暴力、色情、黄、赌、毒,泛滥成灾。网络对学校德育和对学生带来的负面

11、效应正日趋明显。6、学校德育工作滞后(1)、把道德教育当作一门知识来传授和考核在传统的做法中,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教育,德育的考核也重在考察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这种将德育学科化、知识化、课程化的做法虽然在某些方面说明了我们对德育工作的重视,但从德育本身的特点看,这一形式却很难达到实现德育的目标。长此以往,在某些学生的意识里,靠死记硬背便可以得到道德的高分数。而实际的道德行为与他们的道德认识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 (2)、社会对学校的德育评价是片面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德育内容。我国文化历来比较重视“德”。然而,近年来,重智轻德的现象成了一种普遍的倾向。家长只关心子女的考分而漠视思想道德

12、品质,小学、初中、高中只有考分的衔接,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思想状况,高校录取新生也只看考分而淡化品德表现。所以在很多学校,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评“三好”常常是“一好”代“三好”,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因此,德育工作总是流于形式,而很少落实到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上来。德育内容无法落实,德育效果不好,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发生偏离。(3)、德育的内容没有注意创新。道德教育需要创新,这是时代发展、社会转型、文化进步的内在要求。家长和教师必须以新的视角来看待养成教育,要让养成教育具有时代特点,与21世纪经济全球化、知识信息化、高科技竞争时代相一致。如:良好的待人

13、行为习惯:团队合作的习惯;尊重他人隐私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收集、整理信息的习惯等。但学校在德育工作中缺乏这种创新行为。(4)、德育实施的过程没有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实际活动的进行道德教育不是对学生的消极约束,而是人的自主实现,是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当前国内学校的培养方式: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却不注重学生的实际参与和内心感受,不断重复地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扼杀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更不利于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名誉校长曾引用了来自中国的一句谚语:你告诉我,我会忘记;你给我示范,我能记住;你让我自己做,我就会明白,而且一辈子都明白。(5)、没有注重对特殊个体的教育我

14、校的班额相对较大,上课时学生受到老师关注、期待的机会少,师生的情感互动、思维撞击的机会少,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情感的陶冶和品格的形成。这样对于一些特殊的个体,如“留守儿童和少年”和存在其他问题的“问题少年”就不能时常跟踪式地去给予关爱和做思想工作,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调查的结果很好的指导了我校在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正确展开。 (二)、改革学校德育工作,卓有成效地促成学生良好意识、习惯的形成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感到学校的德育工作存在诸多不足。为了改变此种不利局面,我校重新确定德育工作目标,大胆改革工作方法,努力提高德育实效。重点从加强学生自我意识教育和培养入手,围绕学校“学会

15、做人,学会学习,发展个性,养成创新素质”的教育理念,确定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思路是:结合课题研究成果,加强德育创新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以养成教育为基础,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两个课堂为主阵地,政教处、班、团组织为主力军,通过“德育传授和德育活动”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的育人立体结构,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面育人,真正扎实有效地让学生树立良好自我意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做到全员育人(1)、增强育人观念“观念的转变比技术的进步更重要。”学校始终坚持全员育人的观念,努力促进全校教师转变观念,摆正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的位置。首先抓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素质教育的思想、

16、理论、观点,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有关法规、文件,使教师充分认识到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课题研究,学校建立了学科德育研究与实践的运作机制,强调班主任与科任教师要开展本学科与课题密切相关的德育研究。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培养学生良好意识行为习惯”德育研讨会,为教师建立交流平台,通过学习、交流,改变教师抓智育硬,抓德育软思想;改变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出了问题才大喊大叫”的做法,树立”育人先育德”的思想。真正做到德育工作“全员化”,齐抓共管。(2)、加强德育工作的领导和细化管理分工建立德育领导核心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组成,抓好学校德育目标的设计,德育工作思路指导,德育工作计划以及校纪、校规的制订,组织开展德育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