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比的意义

上传人:sj****5 文档编号:103074623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比的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比的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比的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比的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比的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比的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比的意义(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名称比的意义执教者 薛爱华课时1课时所属教材目录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4比教材分析比与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学完分数除法后学习比的知识,既能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为以后学习比例、圆周率、百分数及其他方面的知识打下较好的基础。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了分数、除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既是“比的基本性质”、“比例的意义”等数学概念的基础,又是解答比和比例问题的依据。因此,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找出“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学情分析我班有70名同学,学生知识储备高低不同,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借助“选美”情境而引

2、出了比的概念,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师生共同由具体的实例到抽象的概括,有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升华,通过从同类量的比到不同类量的比,通过教师对例题的讲解到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让学生加深对比的理解,让学生总结出比的意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体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

3、值的方法。难点理解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本课教学比的意义,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借助“选美”情境从而引出了比的概念,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由具体的实例到抽象的概括,有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升华,通过从同类量的比到不同类量的比,通过教师对例题的讲解到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实践性。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合作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和能力。在教法上采用启发探索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思考。把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发现、探索、运用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兴趣、增强信心、提高能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注明每

4、个环节预设的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0分钟)二、 借助研讨,引出对不同类量的比的理解(10分钟) 三、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10分钟)四、巩固知识,应用拓展。(7分钟)借助“选美”情境,感受同类量比的意义。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出示五个规格不同的长方形 (2)提出要求:大家看,这些都是长方形,在这五个长方形中,你觉得那个长方形看起来最美观、最舒服呢? (3) 展示评选结果。 2.探讨长宽关系,引出比 (1)在这些长方形中,大多数同学都觉得绿颜色和紫颜色的最美,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 (2)从你们的话中,老师听出来了,你们觉得长方形好看不好看还与它的

5、长和宽有关系。那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提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组内一起研究。为了大家研究方便,老师把各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数据提供给大家。是第几组就研究几号长方形长与宽的关系。 操作:教师巡视,选出研究倍数关系的小组,让他们把结果写在黑板上。 (3)汇报交流。 预设:学生写的很乱,没有规律。师:写了这么多算式,看起来有些乱,谁有办法把他们整理一下。你们看出他们为什么整理成这样了吗?-指向长和宽的倍数关系。 学生写的很有序。 师:同学们,我发现你们特别聪明,大家都是随意写上去的,我怎么觉得你们写的很有规律啊?能说说吗?-指向长和宽的倍数关系。 (4)借助长和宽的除法关系引出比。

6、 师:像这样(指着一个除法算式)长除以宽,表示长是宽的几倍,在数学上还能用其他方式来表示:a:b。(板书: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展示: 这是谁与谁的比啊? 这个比表示什么? 你是怎么得到的? 结合黑板上长和宽的数量关系,学生写比。 (5)自学比的相关知识 学生自学教材第49页“做一做”之前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比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 汇报交流。 15:10=1510= 让学生说出比的各部分的名称。(板书: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学习比值。 提出问题:两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叫做商,那么比值呢?(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提出要求:那咱们就来算一算每个

7、长方形宽与长的比值,每个小组算自己刚才研究的那个长方形宽与长的比值,结果保留三位小数。算完马上写道黑板上。 2:70.286 21:340.618 13:210.619 1:60.167 2:110.182 8:130.615 看这几个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3.揭示黄金比 师:其实,大家觉得美的这些长方形的宽与长的比值都接近0.618,这就是美学史和数学史上非常著名的“黄金数”。当一个物体的两个部分之比大致符合“黄金比”-0.618:1时,会给人一种优美的视觉感受。所以,许多建筑、艺术作品都是按“黄金比”来设计的。 4.练习:求出下列各比的比值。 3:5 0.4:0.16 6:8 1. 同类量

8、过渡到不同类量的比 (1) 出示:围棋小组有男生5人,女生4人。 一辆汽车4分钟行驶了5千米。 (2)展示: 从第一条数量关系中,你都写出了哪些比?谁与谁的比?表示什么意思? 第二条关系你还会写吗?你是怎样写的? 小结:第二条关系是两个不同类量的比,比值产生一个新量速度。在生活中存在很多不同类量的比,比如人口密度,就是人数与占地面积的比。不同类量间只要有关联,比值就会产生新的量,就能写成比。以下两条信息中你能写出比吗? (3)出示: 水果市场的香蕉售价是15元钱4斤。 淘气买了4支钢笔,每支5元。 从这两条信息中,你写出了哪些比?谁与谁的比?表示什么意思?怎么得到的? 2. 利用一组生活中的信

9、息,辨析比的意义。 (1) 出示信息:巴西队与意大利队的比分是4:2。 (2) 这个比和我们今天认识的比一样吗? (3) 小结:比分的比没有相除关系,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它只是借用了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的写法。 1. 建立联系 师:研究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比,比的各部分名称,会读、会写,会求比的比值。同学们想一想比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 生:比与除法、分数间存在联系。 师: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因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比就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所以比与除法有关。比又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所以比与分数有关。 2. 实践填表。 (1)

10、自主填写。 (2) 汇报交流。 联系 区别 比 前项 : 后项 比值 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分数 分子 - 分母 分数值 一种数 除法 被除数 除数 商 一种运算 3.想一想: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为什么? 1.p49“做一做”第1题。 学生自主写出比和比值。让学生说说两个相比的量是同类量吗?并说说有什么发现? 2.p49“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未知的前项或后项是怎样求出的。 3.练习十一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问:你还可以写出哪几个比?说一说他们的具体含义。 观察几个长方形的不同之处。学生从几个长方形中选出最漂亮的一个。让学生说一说“最美”的原因。 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 观

11、察,思考 。思考,回答。学生展示。 打开课本自学。比一比,说一说。 读题,理解,写出比。 认真倾听,明确理解。讨论,交流。 学生代表汇报。 完成表格 。小组讨论。 思考。学生代表汇报。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与生活。用生活实际情景引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索、团结合作,交流探讨,并通过观察、归纳、类比、自学等学习方法,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去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并能掌握新知,构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中感受到学

12、数学和做数学的乐趣。 自主学习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引导学生在抽象概括出比的意义的基础上自主学习比的相关知识,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从同类量的比延伸到不同类量的比,注重了比的概念的完整意义的教学,发展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表格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有序整理,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通过练习,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堂小结2分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总结:虽然比和除法、分数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但他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比是一种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布置作业1分钟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和第3题。板书设计比的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前项:后项=前项后项=比值 a:b=ab=a/b(b0)教学反思本课的导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喜欢关心的话题引出课题,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背景,在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