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资料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3055120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4.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资料(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章、节)第 二单 元 第 一课课 题烛之武退秦师第 周第 课时授 课 班 级高中 班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 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 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 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渗透教育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教 学 重 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把握。教 学 难 点赏析人物形象,在写作中加以运用。教学方法及手段课件 录音。由解题导入法引入。学 法 指 导了解背景诵读疏通文意分析形象第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文心雕龙)一个睿智的人,能用自

2、己的语言征服对手、征服世界。就如我们所熟悉的“两弹一星”的老科学家钱学森,一九五五年,他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二、简介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它与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

3、,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三、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细解文章的题眼,我们能抓住的是文章的灵魂。它告诉我们哪些内容?那么在题目中,它给我们传达的是什么样的信息?(1)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2)“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并且是使动用法;(3)核心人物是烛之武;烛之武,

4、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四、初读感知、解决生词: 贰(r) 氾南(fn) 佚之狐(y) 夜缒而出(zhu)批 注 第 2 页教学过程:共其乏困(gng) 逢孙(png)、放名家朗诵,请同学们听清字音,听准句读,听出语气。、背景感知: 自由诵读一遍,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本文一共涉及了哪三个国家?并且找出三国之间的纠葛,并造成什么后果,并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明确):涉及到了晋、秦、郑三国。(板书)一个三国的简略地图:秦晋郑(纠葛):晋郑之间:晋

5、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秦之间: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后果: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补充):重耳过郑(公元前年)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秦晋之好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

6、,就是晋文公。郑楚结盟(公元前年)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晋楚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批 注 第 3 页教学过程:秦、晋围郑形势图五、课文分析(一)退师原因提问: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7、 明确: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这节课我们对先秦的历史散文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初步接触了课文内容,知道郑国的国家命运危在旦夕,郑国到底能不能化险为夷,脱离险境呢?又是如何脱险的呢?我们下节课再细分解。 (二)退者出场1朗读第二段,结合语境准确把握人物身份,体会文言文的语气。分角色朗读(学生自己谈应该如何读)。2.人物出场a:佚之狐你们觉得他是怎样的人?明确:关心国事的大臣,对烛之武外交才能的信任,实为慧眼识才的伯乐。B:他的一番话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什么样的作用?明确:对人物

8、形象的刻画我们有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同时还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佚之狐的一番话即是从侧面刻画出了烛之武之大智。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犹如文天祥,国难当头非他莫属之感。c:郑伯在他的语言中,你们品味一下,他是怎样国君?明确:一位敢于自责的国君,情真意切,有风度,故烛之武许之。d:烛之武为什么要推辞,为什么要发一番牢骚?批 注 第 4 页教学过程:明确:烛之武的一番推辞,其中大有学问,将人物形象刻画的有血有肉。1. 是“平时不烧香,临死抱佛脚”,用得着才来求,人情之冷暖,烛之武不太快活。2. “无事不登三宝殿”,烛之武知道郑伯之用意,亦明白“挽狂澜于既倒”是何等不易,自己就

9、一点不怕么?就一定有成算的把握么?所以先推辞一下,也是为自己留条后路。不要夸海口,最终落人笑柄。3. 即使有把握,也要卖个关子的,否则人家认为这是轻而易取的事情,不会对你心存感激的。小结: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但这种答应悲壮的,你想想啊,一个大约七十岁的“老”头子,在这国家生死存亡的节骨眼儿上去游说,生死完全是置之度外的。再则,烛之武有天大的不满他也改变不了自己是郑国人的事实,他是爱国的,总不能看着自己的国家灭亡,这种的爱国感情如同闻一多在发现中所表达出来的复杂的爱国之情一样,是非常感人的,“我虽然恨你,但我爱你的心永远不会变”,这是一种高尚的,历经烈火金刚打

10、磨而格外鲜亮的爱国之情。(三)退师过程在此段中,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分析: “夜缒而出”,进一步说明了郑国形势之严重。秦、晋已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从侧面衬托烛之武这一形象,突出他的勇敢。第一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说明秦、晋围郑,郑国必亡。欲扬先抑,提出问题。烛之武好像置身于郑国之外,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的,

11、这自然会引起秦伯的好感,愿意听他把话说完,从而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了可能。第二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烛之武指出,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因此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鉴于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批 注 第 5 页教学过程: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秦国当然不会帮助晋国成就霸业而使自己的国力相对削弱。(以退为攻)第三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

12、君亦无所害”),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如果说上一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以利益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在秦、晋关系上做文章,很有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当然,这些好处的前提,就是要秦国放弃进攻郑国。这样一分析,攻郑与友郑的利弊轻重,自然就摆在了秦伯面前。第四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烛之武察言观色,又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从历史说到现实,烛之武又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这样一发挥,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13、,不仅与郑国订立了盟约,还反过来帮助郑国。小结:烛之武说服秦伯的艺术(出示课件):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欲扬先抑,以退为进);亡郑导致邻之厚,君之薄也(阐明利害,动摇秦军);舍郑,君亦无所害(替秦着想,以利相诱);晋国贪得无厌,君之所知也(引史为例,挑拨秦晋)。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

14、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四)退师结果晋侯对于撤军说了几点理由?你认为哪点最重要? 明确:三点理由(不仁,不知,不武)。他的依据是秦晋联盟只可维护不可破坏,不能因为一个郑国而坏了大事,体现晋侯作为一代霸主的高瞻远瞩。 应该是“失其所与,不知”,晋侯考虑的是长远的利益,想借助秦国的力量有更大的作为,体现他的野心和谋略。批 注 第 6 页教学过程:六、人物分析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就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我们通过对他的这段说词的分析,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过人的才华。难怪佚之狐评价他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因此,我们对烛之武的第一个认识就是:(板书)一个令人佩服的辩才。接下来我们进行第四次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