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指导.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2841743 上传时间:2019-10-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指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指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指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指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指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指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指导.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社会学概论社会学概论复习指导一、名词解释1.社会学2.优势需要3.社会交往 4.社会化5.民族性6.初级社会群体7.社会组织8.社区9.社会阶级10.制度化优先11.社会舆论12.社会变迁 二、填空题1.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 ,在1891年。2.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 。3. 、 、 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4.集体行为的特征: 、 、 。5.社会化的基本过程包括 、 、具体运算阶段和 。6.在社会学中,通常按照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特点,把社会群体分为 和 。7我国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为 、 、 和轻规则。8制度的设备系统包括: 和 。9.农村的居住特征主要体现为 的居住方式。

2、10.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 、 、 11.派生的社会制度包括 、 、 。12社会舆论的基本特点有 、 、 。13.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 、 和 。14.解释贫穷问题的理论有三种 、 、 。15.社会工作方法主要包括 、 、 。16未来社会学分为三个学派: 、 、 。三、简答题1. 简述中国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2. 简述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3. 简述社会交往的意义4简述社会化的基本内容5简述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和特殊社会化的异同6简述目前我国家庭中存在的问题7简述组织与环境的关系8城市化的动力9简述社会化与社会分工的关系。10简述社会制度的功能 11简述社会控制的功能12简述社会问题的成因13

3、简述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14简述社会工作的功能四、论述题1西方社会学产生的背景和科学条件。2试述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3试述城乡关系的发展及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4试述社会保障的功能一、名词解释1.社会学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2.优势需要是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我们把这种需要称之为优势需要。3.社会交往 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社会交往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互

4、动。4.社会化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5.民族性是指人的个性中具有共性,这种共性扩展到一个民族,便称之为民族性。6.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社会群体,石油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7.社会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8.社区社区是由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会生活共同体。9

5、.社会阶级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10.制度化优先是指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有一种比较定规的社会规范占优先地位,这种现象称为制度化优先。11.社会舆论也称公意,是社会上众人以言论形式表现的对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大致相同的看法,是公众对于此一事件或现象的是或非的评价。社会舆论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行为,发挥社会控制作用。12.社会变迁 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的变动过程。二、填空题1.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 康有为 ,在 1891 年。2.历史唯物主义

6、是社会学研究的 哲学基础 。3. 生存 、 享受 、 发展 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4.集体行为的特征: 非组织性 、 突发性 、 反常性 。5.社会化的基本过程包括 感知运动阶段 、 前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和 命题运算阶段 。6.在社会学中,通常按照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特点,把社会群体分为 初级社会群体 和 次级社会群体 。7我国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为 家长制管理较为普遍 、 行政因素干预管理 、 重人情 和轻规则。8制度的设备系统包括: 实用性设备 和 象征性设备 。9.农村的居住特征主要体现为 大聚居小分居 的居住方式。10.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 财富 、 声望 、 权利 11.派

7、生的社会制度包括 政治制度 、 宗教制度 、 教育制度 。12社会舆论的基本特点有 现实性强 、 集体的产物 、 大众传播 。13.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 政治原因 、 人口惯性 和 文化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14.解释贫穷问题的理论有三种 贫穷的恶性循环论 、 贫穷文化论 、 社会环境剥夺理论 。15.社会工作方法主要包括 个案工作 、 团体工作 、 社区工作 。16未来社会学分为三个学派: 经院学派(后工业社会学派)、 罗马俱乐部学派(悲观学派)、郝德森学派(乐观学派)。三、简答题4. 简述中国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国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自1840年英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

8、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农民革命斗争不断兴起,中国的上中层人物、知识分子中,为了救亡图存也先后出现了洋务派和维新派,其中如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章太炎等首先介绍和讲解群学或社会学,可称为中国社会学的启蒙思想家。可知中国社会学产生于中国的国家、民族、政治、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空前动荡不安、产生于中国近代的内忧外患。中国社会学的产生是时代的要求。5. 简述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其表现为:(1)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2)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3)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社会的发展。6. 简述社会交往的意义(1)简述

9、了社会交往的概念,指出人类离不开交往。(2)社会交往是个人成长的条件,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习得知识、形成自我概念并认识自己。(3)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同代人交往可以扩大文化的享用范围,不同世代的交往可以传递社会文化。(4)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交往而形成社会关系,进而形成社会。人们的共同活动或交往推动者社会发展。4简述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传授生活技能(2)教导社会规范(3)指点生活目标(4)提供角色人选5简述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和特殊社会化的异同相同点:都是对人进行社会化,都是让人学习社会文化,价值与行为规范。不同点:a继续社会化对前一段社会化是肯定的,而再社会化对前一

10、段社会是否定的,而特殊社会化在正常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b继续社会化是非强制性的,再社会化是强制性的,特殊社会化是专门化的。6简述目前我国家庭中存在的问题(1)在婚姻的缔结过程中,仍存在着包办、买卖婚姻的现象(2)早婚、违法婚姻问题严重(3)独生子女问题(4)老人赡养问题(5)离婚问题7简述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社会组织的环境是影响组织生存、运行和变化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总和。主要指组织的外部环境,即影响组织的外部因素。8简述城市化的动力(1)经济发展(2)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及社会管理机构的完善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3)城乡差别(4)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9简述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工

11、的关系。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一般来说,社会分工引起社会分化,社会分工越细,社会分化就越复杂;但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分化并不一定都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因为同一职业内部也有分化。10简述社会制度的功能 (1)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2)提供社会化和社会选择机制(3)对社会起整合作用(4)传递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发展。11简述社会控制的功能(1)维持社会秩序,保持社会正常运行(2)维持正常生活(3)促进社会发展(4)社会控制的反功能12简述社会工作的功能(1)解决实际困难,保障个人生活(2)挖掘潜能,促进其发展(3)发扬互助精神,促进社会整合(4)化解社会问题,维

12、持社会稳定13简述社会现代化的内容(1)经济现代化(2)政治现代化(3)文化、科学技术现代化(4)城乡社区现代化(5)群体组织现代化(6)人的现代化。四、论述题1西方社会学产生的背景和科学条件。背景:19世纪上半叶,是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也是其弊端开始暴露的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带来整个社会的急剧变化,资本主义发展中产生了许多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人们急切寻求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来对这一变化进行科学解释。条件:许多自然科学学科都取得了重大成果,这些又给社会思想家以深刻启示,即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2试述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1)交往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既包括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往,又包括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既包括物质交往,也包括精神交往。(2)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揭示了社会交往的物质条件:一切交往都是在人类劳动创造的财富的基础上进行的,离开了物质基础,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就无从发生。(3)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指明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进行生存,而要生存就必须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因此,满足人的需要是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而社会交往则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可靠保障。(4)经济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马克思分析了社会交往的层次,指出:物质交往首先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是任何另一种交往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