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友弟恭出则悌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02723930 上传时间:2019-10-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兄友弟恭出则悌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兄友弟恭出则悌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兄友弟恭出则悌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兄友弟恭出则悌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兄友弟恭出则悌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兄友弟恭出则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兄友弟恭出则悌(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华德育动漫解读-兄友弟恭出则悌 (二)【话“悌”】悌的内涵: 悌,一个心一个弟,心中有弟是为悌。悌之道是属于儒家伦理的范畴,指敬爱兄长,友爱兄弟。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宗法关系。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儒家文化里非常重视“孝悌”之道,把它看作是实行“仁”的根本条件。 论语.学而中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一个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是不会触犯上级的,更不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君子守住了这个根本,道也就产生了。” 如果说孝之道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使命,那么悌之道便是人遵循宗亲关系,维护家族顺序的一种良好品德,更是处理外在

2、关系的一种延伸。悌的重要意义: 弟子规中讲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这句话非常的精彩,里面包含了两层意思可谓意义深远,用两个词来准确的概括就是:秩序和情感。 兄弟本是同气连枝,都是父母血脉的延续,但是如果没有一种秩序来确定这样的关系,情感也势必将受到牵动;但如果只用秩序而不用情感去维护这种关系,便有损兄弟情分。所以,古人又提出了“友恭”这一说辞,这也正是悌之道的意义所在了。“入则孝、出则悌”,并不是要分出尊卑,并不是要我们泯灭个性、一味的顺从,而是让人们学会孝道的秩序和礼仪。我们为什么要提倡悌道:俗话说,家有家规,国有国法,这家规、国法便是一种长幼有序的秩序,老百姓过日子讲究长幼有序

3、,皇室更是如此,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封建社会里,太子储君的用度和其他皇子是不一样的。大明宫词中太平公主在书房撒娇喜欢太子的明黄色桌椅装饰,武则天叫人给公主也弄一套,然而一向软弱的皇帝却下令从此以后太子改用朱红色,为得就是守护太子的威仪。康熙皇帝是我我国历史上功绩卓越的一位圣主,然而康熙帝做的最有争议的一件事大概就是立二皇子为太子了,晚年又对立储之事废而立、立而废,乱了悌道最终导致九王夺嫡,手足相残。当今社会有很多因为家庭问题闹得绝交的兄弟们,这样,上对不起祖宗的阴德,下对不起父母的养育了。悌是孝的补充,只有兄弟和睦,家庭才能安宁,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而只有家庭安宁才能家国安乐,亦所谓:“

4、家和万事兴”。中华德育故事动画片中选取了很多兄友弟恭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历史上真实的圣贤人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在兄弟姊妹之间是如何做的,他们又得到了什么样的福报?这些故事中又有那些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经典故事解读】 在“话悌”小结里,我们简单的介绍了悌的概念和重要意义,以及我们为什么要提倡悌道的原因。那究竟要怎么守护悌道?有传统文化的资深学者提出了悌的四个方面,即长幼有序、谦和礼让、以身作则、关爱体贴。 长幼有序谓之威仪, 谦和礼让不失礼仪,以身作则谓之教化,关爱体贴谓之爱敬,这也是宗亲关系中由礼及情的一个过程。 长幼有序不失威仪 我们村里有几户大家族,合家几代都在一个院子里生活,一个

5、男人成家以后最主要的事情就是盖房子,一来显示家境殷实,二来是为了给儿子准备婚房。有人说山西人不管在外面挣了多少钱,最有成就的事情便是回乡后盖一处九连环的大宅院。这大宅院其实也是兄弟情深的一种象征,有头有脸的人家家风是很严谨的,伦常有道,秩序井然,父亲说话那就是圣旨一样,兄长安排家庭运转,做弟弟的心里再不愿意,也只能背后发发牢骚,这就是一种威仪。就像我们中华德育故事中陈昉百犬里陈昉家一样,连狗都是很有规矩的。 传说宋朝有个陈昉,他的祖先德高望重,制定了严格的家规。到了陈昉这代,家中十三代同堂,长幼七百余口人。大家或许会问,有那么大的地方住在一起吗?那时候地广人稀,加之陈昉家是在一个独立的庄上,所

6、以自然居住的场所不成问题。有的人又要问了,七百多口人平时都怎么生活呢?据说啊,这陈昉有个八字方针“以德养家,长幼有序”。俗话说:厚德养家,一个家里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家风和家德,行为做事都有一定的礼仪和道德去约束才能“持刚正而育贤良”。一个家庭里年长的兄弟姐妹需要担得起引领的作用,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所讲到的“悌纲”,是维持正常秩序的必不可少的行为规范。一个大家庭里,首先要秉承的第一礼仪就是长幼有序,各归本位才是一个不失威仪的家族。那陈昉家里又是怎么做到的呢?长辈们亲力亲为带着晚辈学习、耕作、生活。比如田地管理,一年四季衣服的制作和分配,厨房蔬菜、饮食的供应等各种活计都有专人负责,所以全家族人都勤

7、劳节俭,恭敬有爱,过得和乐融融。更为奇特的是,陈昉家中养了大大小小一百多只狗,它们的性情也都特别温顺。每次吃饭,大家都坐在宽广的厅堂里,家里的一百多只狗也都在同一个槽子里吃食,一只狗没到,其他狗就不吃东西。后来,陈家的事迹闻名乡里,很多人家都被感化。十三代同堂,尚且能有序和睦地一起生活,就在于有秩序,这一点也值得我们今天小家借鉴和学习?恭敬长辈、友爱幼小,心存一颗仁爱宽和之心,家就会越来越温暖,诸事也越来越顺畅。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大家族,中华德育故事郑濂碎梨中的郑濂一家长幼千余口人,曾被太祖皇帝旌表为“天下第一家”。一次太祖皇帝赐给郑濂两颗梨,郑濂先派人将梨子送回家里保存,按照长幼之道,二弟被

8、派去照料梨子,六弟去帮忙但是碍于长幼秩序被二嫂阻拦了。郑濂得知后对家里人说道:“夫礼、德之范也。教人遵上训下,履行人伦规矩。但礼贵于和。我们是一家人,上敬事以长,下友爱弟妹,无不包含于悌道之中,这才构成了我们现在的大家族!”郑濂的这番话又辩证的告诉我们,守护悌道要长幼有序,但应寓情于理之中,不能教条的去照搬生硬的理论。彦霄皙箸的故事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晋朝赵彦霄对待兄长又有分寸又诚心,哥哥赌博,屡劝不听,赵彦宵为了守住祖产于是只好和哥哥分家。后来哥哥荡尽家财,赵彦宵又将哥哥接回来,仍旧让哥哥当家,赵彦宵说:“哥哥您是家中长子,理应打理一家事物,之前是因不不得已才和您分开住,现在哥哥悔过戒赌,长

9、幼有序,这个家还是哥哥您来当才好。传统文化不是死板教条,不通人情的,反而它是最讲辨证的。我们这里讲长幼有序,要遵守悌道,可不能理解成哥哥说什么我们都得听,让我们做什么就得去做,那就成了“愚悌”了。我们提倡悌道,也是从立足家庭出发,希望我们都能养成谦卑 恭敬 礼待别人之心。 谦和礼让不失礼仪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仪对于我们炎黄子孙来说,更多的时候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教养和品位。礼仪的启蒙和普及是在家庭教育中完成的,一个风尚良好的家庭势必能教导出兄友弟恭的子孙。小孔融是东汉鲁国曲阜人,是孔夫子的后人,位列建安七子之首,堪称一代名儒。由于受家族圣贤礼教的影响,孔融从小就很敬爱父兄、幼悌弟弟。“小孔融,

10、年四岁。知孝悌,能让梨”这则童谣讲述的是孔融小时候尊敬长辈友爱兄弟的故事。一个四岁孩子的可爱之举引人深省,让大人都汗颜惭愧。父亲看到孔融在分梨的事情上很懂事,便问他:“你为什么把大梨分给我们呢?”孔融稚嫩地回答:“祖母和父亲是长辈,对我有养育之恩,理应得到最大的梨;而哥哥比我年长,又那么照顾我,我应该恭敬哥哥。”父亲又问道:“那弟弟比你年幼,你为什么也给他分了大的呢?”四岁的孔融认真地答道:“弟弟最年幼,我应该对弟弟友悌,大梨也应该让给弟弟;我还小,吃个小梨就够了。”这几句话非常的了不得,这里包含了一个四岁孩子对孝悌、恭敬、谦和、礼让等品质的理解和实践,而且是充分、到位的。在四岁的孔融心里,对

11、待族中长辈和弟兄都有一定的规范和礼仪,谦和礼让的种子从小便种在了他的心中。我们中国的传统的文化是开阔的、发散的,它的精神内涵是延伸的,能做到“入则孝,出则悌”一个孩子的童蒙养正教育算是基本完成了。 那童蒙养正养的究竟是什么?其实就是一颗孝悌之心,“入则孝,出则悌”,如果我们能在孩子的敏感期将这样的思想教授给他们,这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真正的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给孩子树立榜样和教授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弟子规中讲到:“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孔融在悌道中的礼教规范也不仅局限于自己家中,更体现在对待邻居大宽哥一事上。大宽哥是孔融家的邻居,他故意欺骗和刁难过孔融,孔融也曾在祖

12、母的寿诞日里让大宽哥颜面尽失,这是孔融让梨这一集动画中最有意思的一个场景,我推荐给各位好好看看。现在,我们主要来讲孔融是怎么转念感化大宽哥的,起初他也是不服气,趁机给他难堪,但是作为泰山都尉的孔宙告诉儿子,做人要“让礼一寸,得礼一尺”,更有“觉人之诈而不说破,待其自愧可也”的教诲。于是,孔融在受到父亲关于谦和礼让的教诲后,主动给大宽写信道歉让他难堪的事情,更发自内心的去理解他,礼待他。可想而知,一个做错事情的人还得到别人的礼待和尊敬,他自己也变羞愧了起来。正是孔融的谦和礼让,在家族中使得三兄弟和乐,在与邻里的相处中也收获了一份友谊,真正做到了“侍诸兄如侍兄”的境地。孔融之所以能在四岁就对友悌感

13、悟的如此深刻,受益于几个方面:1. 圣贤经典的教诲,在他的言谈中有提及到。2.孔家的家训“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心耕”。3.父亲的提点和教诲。 4.自身的体悟。这几点也是我们现在家庭教育值得思考的几个方面,我们究竟要传递给孩子怎么样的一种成人理念?我们有没有一个贯彻几代人的正确价值观?作为父母有没有在关键时候给孩子做出正确的提点,我们有没有关注孩子微小的精神变化等等。 悌道是一个人从家庭走向社会,开始处理人与人关系的一个过渡,孩子的模仿和学习能力很强,家庭又是孩子的第一课堂,所以家庭的童蒙养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只有这一个孩子,这一生可能只当一次父母,没有什么比养育一个健康良

14、善的孩子更为重要的事情。所以,中华德育故事这一套家庭学习动画教材非常的好,他教会我们每个人顺应天地人伦的道义,特别是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一世的。我们知道某部动画片是中国孩子和家长非常依赖的一部动画片、发行八、九年来风靡不减;然而却因情节暴力,引发了“烤羊肉串”之祸震动非常。经有关人士统计,在某动画片全集中,反面一号人物被平底锅砸过9544次,被抓过1380次,可怜的正面一号人物被煮过839次,被电过1755次。我们细心思量,这样的动画片究竟能给您的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受益?俗语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的品行和习惯在幼年时就已形成,既然模仿和学习是孩子的天性,那如果他们能从小接收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15、和启蒙教育,那将是多么庆幸的一件事情。 以身作则谓之教化说是有一个螃蟹哥哥在沙滩上教螃蟹弟弟走路,可是无论她怎么努力讲解,螃蟹弟弟还是横着歪歪斜斜的走路,不会直行,螃蟹哥哥在后面不停地纠正:“你要走正了,要正着走!”螃蟹弟弟仍旧不能理会,还特别的委屈。这时候旁别的海马看见了,海马对螃蟹哥哥说:“你应该在孩子前面走,让他跟着您走,或许问题就解决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身教甚于言传。 郑均是汉朝时的一代清官,人称“白衣尚书”。郑均少年在家便有高尚的品行,他以身作则感化哥哥的事迹广为流传。哥哥收受贿赂,郑均就脱身为佣去别人家做苦力。一年后,他带着金银布帛回来,将这些东西都送给了哥哥,他对哥哥说:“财物用完了可以再用劳力去换取,若总想着走捷径而去贪污受贿,最后会毁了您一生的名誉啊!”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此以后,郑均的哥哥严于律己,廉洁了起来。劝善时讲究方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行为教化别人容易得到认可,用空话来教育别人只能导致争吵。就像郑均对他的兄长,以身作则用心良苦,所以他的哥哥感悟很深,一下子就幡然醒悟了过来。 我们民间流传的一句话叫做“富在深山有远亲贫在闹市无人问”,说的是什么呢?就是兄弟之间只看重金钱,而不看重情感的事情,甚至攀比,年轻时候比日子,然后比孩子,再比孙子,看着哪家过的不如自己会很开心,看着兄弟家的孩子教育出了问题也会觉得庆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