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必备)安徽名校201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02665000 上传时间:2019-10-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试必备)安徽名校201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考试必备)安徽名校201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考试必备)安徽名校201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考试必备)安徽名校201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考试必备)安徽名校201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试必备)安徽名校201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试必备)安徽名校201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整理日期整理人2011年2月24日星期四小安徽名校201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 文 试 题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老子思想中的理政智慧王爱群老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在一些人的印象里,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事实上,社会人生、治国理政等问题,才是老子思考的中心。从老子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明晓盛衰之道、成败之数。大德非小惠。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也就是说,真正有大德、厚德的人,不刻意去追求有德,反而有德;一些人不愿意失去德的名声,刻意去追求德,反而失去了德。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深含智慧。对于

2、理政者而言,德的重要表现就是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所需。只要把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用合理的规则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就是德的表现,不必刻意去求德施德,这样才会成全大德。相反,如果理政者总是为了德的名声,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表面上看起来积了很多德,其实是偏私,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无为”方能大有为。老子推崇“无为而治”,“无为”是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无为”是要“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妄为。也就是说,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法则,根据实际条件采取适宜行动。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即“道”在其间。离开了这个“道”,事倍

3、功半;顺应了这个“道”,事半功倍。“无为”,就要顺势而动,按照自然和社会法则,使其自行运转。“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有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控制乱作为,即不妄为。秦亡汉兴,实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这是老子所讲的“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例证。对于理政者而言,“无为而治”的启示在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自己的“无为”而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应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防止乱作为。天道忌盈。老子认为天道忌盈。什么是“盈”呢?口满为盈,权大为盈,富奢为盈。口满,不仅难以兑现,而且招人记恨;权大,

4、则生骄横,骄横必然侵害他人;富贵且奢侈,挥金如土,必然被食不果腹者怨恨。月满则亏,盛极则衰。老子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句话点出了贫富无常的道理。怎样才能常虚不盈呢?关键是在成功的时候不忘忧患。有忧患意识,则无忧患;无忧患意识,则终忧患。也就是要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伟业须从细小做起。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小之事如何才能变成伟业呢?老子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就是说,根本的方法在于不断地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天下大事皆由积累而成。所以,对于理政者而言,从小处做起,从一点一滴积累,抓好

5、关键细节,方能成就大业。事物的发展在于积累的道理还启示人们,积小过会成大恶,千里之堤会溃于蚁穴。因此,理政者应当努力看得远一些、深一些,见事于初萌,防患于未然。(选自人民日报2009年4月7日)1下列对老子的“德政”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真正有大德的人,不必去追求有德,如果去追求德,反而失去了德的名声。B理政者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有求必应,其实也积了很多德。C用合理的规则把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这样做不是德的表现。D能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所需,就是理政者德的表现。2老子推崇“无为而治”,对老子所说的“无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

6、分)( )A“无为”是要“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妄为。世间万物都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顺应规律,事半功倍。B“无为”就是要顺势而动,按照自然和社会法则,使其自行运转。如果离开了法则,就会事倍功半。C“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有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控制、监督,防止乱作为。D“无为”就是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无须理政者参与,就能产生“民自富”的效果。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有关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一些人认为,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而作者认为从老子那里,我们可以明晓盛衰之道、成败之数。B老子认为天道忌盈,月满则亏,盛极则衰。这启示我

7、们要见事于初萌,防患于未然。C盈的关键是成功的时候不忘忧患。有忧患意识,则无忧患;无忧患意识,则终忧患。D细小之事变成伟业,根本的方法在于不断积累。对于理政者而言,只要从小处做起,就能成就大业。二、(3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47题。(19分)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一名旉。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圭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

8、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军吏梅平得病,除名还家,家居广陵,未至二百里,止亲人舍。有顷,佗偶至主人许,主人令佗视平,佗谓平曰:“君早见我,可不至此。今疾已结,促去可得与家相见,五日卒。”应时归,如佗所刻。 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县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见佗

9、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广陵太守陈登得病,胸中烦懑,面赤不食。佗脉之曰:“府君胃中有虫数升,欲成内疽,食腥物所为也。”即作汤二升,先服一升,斯须尽服之。食顷,吐出三升许虫,赤头皆动,半身是生鱼脍也,所苦便愈。佗曰:“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依期果发动,时佗不在,如言而死。太祖闻而召佗,佗常在左右。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注】差,chi ,病好了。 【注】蛇,一种寄生虫。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沛相陈圭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 辟:征召。B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语:告诉。C 家人车载欲往就医。 车:用车。D 人亦不自寤,一月之

10、间,即平复矣。寤:睡醒。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若当灸,不过一两处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B遇良医乃可济救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 太祖闻而召佗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D 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臣之壮也,犹不如人6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华佗,字元化,沛国谯县人。他不但通晓几种经书,而且精于医方和用药,多次为病人医治疑难病症。B病人假如病患集结郁积在体内,就立即饮服华佗配制的“麻沸散”,一会儿病人就像醉死了一样,毫无知觉。C梅平虽然见到了华佗,但疾病已经凝积,华佗说他只能再活五天,后来果然如华佗所说的那样。D 广陵郡太守陈登得

11、了病,华佗给他看了病做了药汤,同时还告诫陈登,说他这种病三年以后会复发。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军吏梅平得病,除名还家,家居广陵,未至二百里,止亲人舍。(4分)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3分)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3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元曲,回答89题。(8分)天净沙秋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8请分别说出“轻烟老树寒鸦”的“寒”字、“枯藤老树昏鸦”的“昏”字的妙处。(4分)9请简要分析这两首元曲的不同之处。(4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

12、空缺部分。(任选5小题)(5分)哀吾生之须臾,。(苏轼赤壁赋)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王羲之兰亭集序),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鼓瑟吹笙。(曹操短歌行),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莫笑农家腊酒浑,。(陆游游山西村),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李清照声声慢)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114题。(25分)青储香刘心武如今的城郊,难得见到大片农田了。我在村里的书房温榆斋,最让我惬意的,就是尚可步行去亲近田野。当然,那已经是被膨胀的城市挤压得破碎零落的地块了,所谓“一望无际”,早已只是词典上的一个干瘪的词

13、条,跟我所望见的田园,如断线的风筝,再也联系不上。东边不远处现出一片脚手架,是正开发的新楼盘,据说其风格是北欧与澳洲风情的完美拼贴;北边稍远处现出集装箱堆积出的壮阔的轮廓线,那里有一家吞吐量很大的物流公司不过,还好,我终于找准一个角度,从那里望过去,毕竟还有大片的玉米地,而且最可喜的,是听到了突突突的马达声,有大型收割机,在那片尚堪称是“青纱帐”的大田里,仿佛大象举鼻迈进般地,雄伟地移动过来。玉米还没有完全成熟,被收割的玉米株连杆叶带嫩棒子被立即粉碎,从高耸的“象鼻”中喷出,一辆接收那些碎屑的卡车与收割机平行驶动。“青纱帐”被豁开了很大的篇幅,收割过的田地仿佛一堂课讲完又被擦净的黑板,默默地等

14、待着下面更精彩的一课。一群早已被飞机、汽车轰鸣声震聋耳朵的灰喜鹊飞落在收割完的田垄里,欢叫着寻觅可以啄食的美味。风吹过,一股浓烈的带有酒香的鲜活植物的气息扑鼻而来,连续深呼吸,七窍中的浊气仿佛都被驱尽,身躯中整个儿换了腔好心情!我站在公路边的树阴下,忽然有辆小轿车停在路边,车里出来位男士,他舒展两臂,深呼吸,眯眼作陶醉状,然后偏过头问我:“好闻呀!这叫什么气息?”我跟他微笑对视,回答说:“这叫青储香。”他特别问明了“储”字,道了谢,显然,还得继续赶路去办事,坐进车里,开车离去了。他给我留下的最后的面影,带有明显的恋恋不舍神情。愿这田野中的青储香伴他一大程,起码充实他一天的好心情!我深深理解那位

15、男士的感受。在我书房附近的这片城乡犬牙交错的地带,一些零田碎野,常惹得一些偶然路过的城里人,利用休假日,特地开私家车找过来,或一家人,或一群朋友,找片柳阴,傍藕田,憩河湾,铺席毯,挂悬床,弹吉他,放音乐,野餐,吟唱城市真是张越烙越大的饼,热烘烘,油晃晃,每天都在滋滋地滚展着它的体积,农村正被这张饼吞噬、切割、碾碎。有种说法:富裕文明的城市被贫困粗陋的农村包围。似乎城市很委屈。但是,城市的膨胀,难道不应该产生使农村均富的效果吗?文明的含义又究竟是什么?难道只有城市里那种完全靠人造气候维系的所谓“智能大厦”,才算得人类文明,像这大田里的青储香,就算不得文明?各类文明,都应该得到尊重。要学会与异己的文明共处。城乡差别的消失,不应该是乡村的消失,完全地城市化,而应该是城市与乡村的好处的双发扬、城市与乡村的缺点的双消失。包括青储香在内的乡村诗意,是不应该在我们故土上消弭的。青储,也就是青储饲料,把玉米等农作物在未完全成熟时,带青地收割粉碎,然后运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