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教学课件作者张伯华第五章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2654539 上传时间:2019-10-04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5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理心理学教学课件作者张伯华第五章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护理心理学教学课件作者张伯华第五章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护理心理学教学课件作者张伯华第五章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护理心理学教学课件作者张伯华第五章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护理心理学教学课件作者张伯华第五章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护理心理学教学课件作者张伯华第五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心理学教学课件作者张伯华第五章(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心理障碍,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神经症性障碍 第三节 应激障碍 第四节 人格障碍 第五节 性心理障碍 第六节 药物滥用及依赖,返回,第一节 概述,一、心理障碍的分类 出于对心理障碍的认识的需要、研究者之间交流的需要及心理治疗和心理评估的需要,人们很早就尝试着对心理障碍进行分类。对心理(精神)疾病的现代分类始于克雷丕林,此后,心理障碍分类学的研究不断发展。对心理障碍的分类有不同观点与方法,心理学一般主张现象学分类,而精神病学则主张病因与症状学的分类。 目前,国际上影响最大的分类系统有WHO(世界卫生组织)的ICD(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 of Diseas

2、e,国际疾病分类),APA(美国精神病学会)的DSM(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心理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概述,(一)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六版(ICD-6)首次包括心理疾病,使心理疾病分类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代。经多次修订,目前已经到第十版(ICD-10)。ICD-10的第V章就是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含有为临床服务的“临床描述与诊断标准”,其最大的特点是除对某一障碍给予临床描述外,还有独特的诊断指南。ICD-10对国际精神障碍分类学的影响很大,它代

3、表了当前分类学的发展趋势。ICD-10将精神与行为障碍分为十大类: F00-F09 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 F10-F19 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质所致精神障碍,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概述,F20-F29 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和妄想型障碍 F30-F39 心境(情感)障碍 F40-F49 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 F50-F59 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 F60-F69 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 F70-F79 精神发育迟滞 F80-F89 心理发育障碍 F90-F98 通常起病于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 (二)美国精神病协会的分类,上一页,下一页,返回

4、,第一节 概述,DSM系统目前已经修订到第五版,即DSM-V。DSM-V对每一种心理障碍都有一套诊断标准;另外使用多轴分类,DSM使用5个轴: 轴I:临床综合征 轴II:人格障碍和特定发育障碍 轴III:躯体疾病或状况 轴IV:心理应激源的严重程度 轴V:前一年间社会适应的最高水平 前三轴构成正式诊断评估,后两轴提供补充材料。 (三)我国的分类,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概述,我国也根据自己本国的社会文化特点,制定了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即CCMD系统(Chinese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Disorders)。目前的最新版本是CCMD-III,将精神障碍

5、分为十大类: 0 器质性精神障碍 1 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 2 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3 心境障碍(情感性障碍) 4 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5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6 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概述,7 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8 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 9 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四)现象学分类 现象学分类是将心理行为障碍按心理现象归类分为认识过程障碍、情感过程障碍、意志过程障碍以及意识障碍: 1. 认识过程障碍 有感觉障碍、知觉障碍,包括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等。,上一页,下一页,返

6、回,第一节 概述,思维障碍、思维联想过程障碍,包括思维联想活动量和速度方面的障碍、思维联想连贯性障碍、思维逻辑性方面的障碍、思维活动形式的障碍;思维内容障碍,如妄想。注意障碍,包括注意增强、减弱、涣散、狭窄、固定等。记忆障碍,包括记忆增强、减退、遗忘症、错构症、虚构症、似曾相识等。智能障碍,如智能低下、痴呆;自知力障碍。定向力障碍,包括周围定向障碍、自我定向障碍。 2. 情感过程障碍 有情感高涨、情感低落、欣快、焦虑、恐惧、情感脆弱、情感爆发、易激惹、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病理性心境恶劣、矛盾情感、强制性哭笑等。,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概述,3. 意志过程障碍 有意志障碍,包括

7、意志增强、意志减退、意志缺乏、意向倒错、矛盾意向等;运动与行为障碍,包括兴奋状态、木僵状态、违拗症、被动性服从、刻板动作、模仿症、强迫性动作等。 4. 意识障碍 包括周围环境的意识障碍:意识清晰度降低的意识障碍有嗜睡状态、混浊状态、昏迷状态、昏睡状态,意识范围改变的意识障碍有意识朦胧、神游症,意识内容改变的意识障碍有谵妄、精神错乱状态、梦幻状态;自我意识障碍:如人格解体、交替人格、双重人格、人格转换等。,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概述,二、心理障碍的判断标准 心理的常态与病态没有截然界限,判断心理行为正常与否也没有绝对标准,一般进行判断时须参考以下四条标准: (一)经验标准 以经验为标准辨

8、别心理行为正常与否,须凭借两方面的信息来源,即检查者的主观体验与患者的主诉,这种方法主观性较强,但还是能够形成大致相似的判断标准。但此标准不适用于缺乏自知力的精神病人和某些人格障碍患者。 马斯洛提出创造性10项标准,对其他标准有参考意义:,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概述,(1)要有充分的适应能力,能够适应自己工作、生活、学习的环境。 (2)要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估计。 (3)生活目标能切合实际,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妄自菲薄。 (4)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不要逃避不利于自己的环境,要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与社会多接触、多融合。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不断完善自己。 (

9、6)要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概述,(8)要有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能力,总把所有的心事藏起来也不是好的做法,要适度地发泄,这样才有利于情绪的控制。 (9)能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社会规范的情况下,个人的基本需要能适当满足。 (二)统计学标准 根据专家进行大样本测量的结果显示,普通人群的心理特征常常显示常态分布,居中的即处于平均数正负两个标准差区间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95,属于心理正常,而远离中间的两端则被视为异常。 (三)医学标准,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概述,医学标准又称症状与病因学标准,这种标

10、准将心理障碍视同躯体疾病一样,以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为依据。这个标准可有效用于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心理异常,但它对神经症性障碍和人格障碍等则无能为力。另外,心理障碍与普通疾病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常程度不同地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故医学标准有局限性。 (四)社会适应标准 社会适应标准以社会常模为标准,对个体行为正常与否进行衡量。在正常情况下,人能够按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概述,因此,正常人的行为应符合社会准则,并能按照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即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个体受损,不能按照社会所要求的方式行事,

11、致使其行为后果对个体或社会是不适应时,则可认为此人有心理障碍。 三、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 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分为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和社会学因素三个方面。而且并非单一作用,同时与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交际、应对素质、整体素质障碍有关。 (一)生物学因素 1. 遗传因素,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概述,2. 脑部病变 3. 生化改变 4. 易感素质 (二)心理学因素 心理因素包括个体内在心理因素:个性、心理承受能力、应对水平、对社会资源的利用能力、心理防卫方式、兴趣爱好、心理健康状况、世界观、人生观等;以及心理应激的影响。 (三)社会学因素 社会学因素包括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教育

12、、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家庭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概述,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生活方式,常可形成特殊的心理问题。 社会生活中的重大变化,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现代职场的激烈竞争等种种社会问题都会增加心理障碍发生率。 不同的社会文化关系不仅影响人的心理异常表现的内容,而且影响心理异常的表现方式,同一种心理异常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其表现方式可以很不相同。,上一页,返回,第二节 神经症性障碍,一、概述 神经症,是对一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颇不一致的心理障碍的总称,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妨碍心理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

13、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且对冲突往往使用夸大或潜意识的方式处理,病情持久,现实判断力始终保持正常。 由于各国学者理解神经症病因学的观点不一致,多年来对本症的命名、概念、分类等争议较多。1980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在精神病分类中删除了神经症。,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神经症性障碍,我国学者仍认为神经症是一客观存在的临床实体,在CCMD-III中将神经症分为六个亚型:焦虑症、恐怖症、神经衰弱、躯体形式障碍、强迫症、其他或待分类的神经症。其共同特征是:起病常与素质和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存在一定的人格基础,常常自感难以控制本应可以控制的意识或行为。症状没有相应的器质性基础。社会功能相对完好,一般意识清楚,与现

14、实接触良好,人格完整,无严重的行为紊乱。一般没有明显或较长的精神症状。病程较长,自知力完整,要求治疗。 神经症是常见病,其发病原理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个体神经系统功能减弱与不健全的性格特征有关,患病率相当高。,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神经症性障碍,二、焦虑性神经症 焦虑性神经症又称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表现为发作或持续地出现焦虑、紧张、恐惧,伴有头晕、心悸、胸闷、呼吸急促、出汗、口干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肌肉紧张和运动性不安。主要分为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两种。焦虑症的焦虑症状是原发的,凡继发于高血压、冠心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躯体疾病的焦虑应诊断为焦虑综合征。其他精神病理状态

15、如幻觉、妄想、强迫症、疑病症、抑郁症、恐惧症等伴发的焦虑,不应诊断为焦虑症。,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神经症性障碍,焦虑症患者的焦虑情绪并非由具体的、实际的威胁引起,而是一种没有明确客观对象和具体观念内容的恐惧不安的心情,焦虑症患者往往体验到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和烦躁不安,对未来有不祥预感,同时伴有一些躯体不适感。 (一)分类及临床表现 焦虑性神经症有两种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形式:惊恐障碍(急性焦虑)和广泛性焦虑(慢性焦虑)。 1. 惊恐障碍 惊恐障碍又称“急性焦虑”,是一种以反复的惊恐发作为主要原发症状的神经症。,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神经症性障碍,其典型表现是发作常突然产生,患者突

16、然处于一种无原因的极度恐怖状态,呼吸困难、心悸、喉部梗塞、震颤、头晕、无力、恶心、胸闷、四肢发麻,有“大祸临头”或濒死感,少数患者发作时有晕厥表现。这种发作并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情境,具有不可预测性。惊恐发作为继发症状,可见于多种不同的精神障碍,发作之后,一切恢复正常,但其间患者常因担心再次发作而惴惴不安,有期待性焦虑。患者急性焦虑发作的持续时间往往为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可自行缓解。病程标准为在1个月内至少有3次惊恐发作,或在首次发作后继发害怕再发作的焦虑持续1个月。 2. 广泛性焦虑,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 神经症性障碍,广泛性焦虑又称慢性焦虑。指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并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社会功能受损,病人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6个月。 (二)治疗 对焦虑性神经症的心理治疗应首先向病人说明疾病的性质,引导病人正确认识疾病的性质是功能性的,解除病人对焦虑发作的精神负担和心理恐惧,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对病人进行启发、劝告、暗示,改变认知,消除不良情绪,增强病人的意志和自控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